以文润德:谈德育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

作者: 高曦

摘 要:教育界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德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是培养学生情感、认知、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最佳途径,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本文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入手,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探究在德育视域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德育 整本书阅读 小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04

新《课标》对于整本书阅读颇为重视,明确提出这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和依据,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探究性思维,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效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采用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做好阅读技巧指导,因材施教拓展延伸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情境,开展多维度育人。

一、结合实际情况,有效推荐读本

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能力、思维模式、情感,认知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开展整体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此选择合适的书籍开展阅读活动。教师要对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目标,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指明前进的方向。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课《鲁滨逊漂流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生活,请学生回忆“新冠”疫情发生后所出现的巨大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根据具有特殊意味的意向带领学生走进整本书阅读。教师可以展示教材上的文章,带领学生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同时列出鲁滨逊登岛之后的好处和坏处的表格,请学生进行填写,感受鲁滨逊的烦恼与快乐,学习鲁滨逊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鼓励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和补充。然后,教师可以展示整本书的阅读目录并提出要求:请学生根据表格对照预测该片段是在小说中的哪个部分,并进行具体的验证,允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尝试推测故事内容,通过联系教材,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教师可以制定阅读清单将整本书分为四个阶段,分为12天阅读,要求学生坚持阅读计划,每天阅读,见证鲁滨逊的冒险与收获。教师根据各阶段不同的阅读章节制定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对文章阅读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了解鲁滨逊这一主人翁的心态变化,面临的危机以及应对措施,同时要求学生借助故事发展图熟悉故事的情节和环境,帮助学生有效梳理文章结构,建立逻辑体系。教师要求学生汇报故事发展图,分享鲁滨逊的经历,同时借此机会说一说故事大意,学生通过故事发展图了解人物的经历,并以此为基础利用人物分析网络图走近人物。教师借助序列思维,请学生比较和权衡影响鲁滨逊生存的因素,并设置具体情景:假如你流落荒岛,只能选择一种物品,你会带什么物品?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并结合教学内容思考学生可能面临的艰难困苦,找出应对之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学生回忆鲁滨逊坚持出海冒险的原因,挖掘鲁滨逊精神的内涵,为了形成对比,辅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展示了鲁滨逊的家庭背景,并以身份转化为由让学生话说一说,假如你就是鲁滨逊,你会做出这件事吗?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的方法,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鲁滨逊漂流记》续集,进一步感知文章的主题。教师请学生说一说怎样的精神才算是冒险精神,具体有什么样的表现?并且思考小说中蕴含的这种冒险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需要的冒险精神。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对这本书进行推荐,写一则推文公告,让其他人阅读这本书。

二、设置交流话题,促进深层阅读

受年龄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难免会忽视一些地方,这些缺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影响,也无法对书籍进行有效把握。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阶段阅读报告,并据此找出学生思维和认知方面的不足,寻求情感上的突破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教师要制定合适的话题,唤醒学生参与话题探究讨论的热情,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相互交流探究中升华情感,提高素养。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少年闰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这一小说,《少年闰土》也是选自于此,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会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出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成果设置交流话题“返乡前后的心情与感受”,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生活,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教师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序言中关于故乡的叙述引入课文,用多媒体将故乡的结尾片段展示出来,板书悲哀二字,请学生思考:为何一次故乡之行给作者带来如此沉重的心情?教师请学生以时间为序,以作者回故乡所见为线索,将文章划分为回故乡、在故乡和离故乡三部分的内容,学生找到了本文的时间、地点、回家的原因以及心情,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作者感到悲哀的原因是故乡的景和故乡的人。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寻找故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经过一番交流探究,学生重点突出了天气、建筑等具体的意向,教师邀请学生进行分享,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朗读,要读出这种悲凉的感觉与氛围。而后,教师拿出杨二嫂和闰土这两个人物角色,向学生提出问题:幼时或者最初的时候,闰土与杨二嫂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当初的自己相比,这两个人物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之后,教师设置《故乡》的相关话题:“有人说鲁迅的《故乡》实则描写了两个故乡,一个是理想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故乡,你是否同意,谈点理由。”“我希望宏儿和水生应该有怎样的新生活,说些你的看法。”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组织延展活动,挖掘文本内涵

一整本的书籍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而且整本书中有学生喜欢的情节,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书籍的温度,了解书中所蕴含的情感认知。教师可以借机联系现实生活,挖掘书籍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在生活中评析和解读文章,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效开展德育。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牛郎织女(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中国神话故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设计阅读计划,教师可以将整本书进行合理划分,制定阶段性阅读任务,让阅读基础好的学生适当阅读其他感兴趣的神话书籍,拓展自己的见识,同时保持阅读进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人物档案、手抄报或者读书心得,检验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成果,带领学生走入故事,感受人物形象及精神,让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而且,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中外神话故事分享会等方式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同时,教师要举办辩论赛,以“发大洪水时,中国的神话是大禹治水,而西方的神话则是造诺亚方舟”为主题,请学生任选角度开展思考交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知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心。

四、开展读后反馈,理解德育元素

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总结与反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对自身阅读活动的解析能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总结与反馈中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失误。这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文章,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揣摩作者的心理,有效开展德育。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四课《普罗米修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希腊神话,并引导学生勾勒希腊神话的神明关系图或者历史事件图,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阅读感悟和问题记录。在整本书阅读会上,有的学生向教师提出,希腊神话的人物关系过于混乱,找不到主旨和中心,有的学生总是觉得希腊神话中的神明与中国的神明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教师选择学生争议性最大的两个问题开展教学。学生认为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关系过于混乱,在捋清时间线方面具有很大困难。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将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王作为划分依据,坐在奥林匹斯山上神王之位的希腊神明一共有三个,教师边说边板书名字,勾勒图谱,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人物图片,包括身份和职称,带领学生按照《希腊神话》的目录,将其中所出现的人物和神的名称添加到框架中,师生共同合作可以进行思维导图的勾画。之后,教师可以介绍中国和希腊神明的不同之处。在这一点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希腊的神明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神明,只是有强大力量的普通人,他们会老会死,而且还会和人类争夺些宝物,这与中国神话中神明总是救苦救难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古希腊和古中国的背景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同时穿插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造就的不同历史文化,同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带领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建立评价体系,渲染道德品质

教师在德育视域下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为了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教育,将知识和思想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哺育和思想的熏陶。教师要建立有效的德育渗透教学评价体系,在把握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和德育教学的结合点的基础上,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效把握德育渗透的角度和层次,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课《红楼春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和语文基础,挑选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的《红楼梦》章节,请学生进行阅读,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章。教师可以讲述《红楼梦》的背景知识,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书籍的情感基调,并且,教师要适当对内容进行拓展:《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同学们觉得这两个名字哪个比较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相互交流探究,有的学生认为《红楼梦》这个名字好,因为意境优美,有的学生则认为《石头记》这个名字比较好,因为语言朴实无华。教师并不对此作出评价,只要学生所表述的论据与自己的论点相匹配即可。

在之后的章节选择中,有部分学生选择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章节,于是教师开展红楼舞台剧演绎活动,并且让学生再次研读章节,然后划分小组,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课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掌握文中的角色性格和故事内容。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再请学生把文章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为三部分进行文章精读,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凤姐等人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事,分析一下刘姥姥的人物形象,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背后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教师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时,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思路引导,绝不可直接告知答案和思考模式,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对于学生错误的思路及时纠正。随后,教师可以借机提问:你觉得刘姥姥、王熙凤、鸳鸯是什么样的人?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或者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起到辅助作用,保证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灵感的迸发和思维的创新,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精神,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小见大感知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引出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从文中的描写体会故事背景,感知作者埋下的伏笔。与此同时,为了形成鲜明对比,教师可以将贾府衰败之后刘姥姥的表现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形象。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锻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快速感知文中的情境,对文中的事态形成大体的感知和推测。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和情景引导,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教师可以请学生阐述对本章节的感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成果,并对学生缺漏和错误的回答进行补充和纠正。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开展以文论德是切实可行的。考虑到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析,结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势,教师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书籍,并在班级设计交流话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思考,组织实践活动,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并通过读后反馈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然后通过教学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高怡红《浅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科幻画报》2022年第4期。

[2] 陈思静《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西南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王倩《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施路径分析》,《科幻画报》2021年第10期。

[4] 康家慧《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江苏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5] 卢群《小学高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