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胡晓华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化转型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和教师都更容易访问各种在线资源,包括文学作品和相关材料。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来提高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效果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对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措施,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群文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13

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育亦不例外。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方法,可以在“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和优化。通过课前预习、共享背景知识、网络资源的利用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培养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互联网+”对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实现了网络与纸质阅读文本的结合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轻松访问数字化文本,无论是经典文学作品还是相关学术资料。这种便利性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选择,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网络阅读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互动讨论、教学视频等,使语文教育更具多元性和趣味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互联网+”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合作学习和知识共享。学生可以在线分享读书心得、讨论作品,形成学习社群。这种结合也有助于提高阅读的互动性,通过在线平台,学生可以参与在线辅导、提问、答疑等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2.提升教育教学的育人价值

“互联网+”对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促进还体现在提升教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方面。这意味着学生在通过“互联网+”参与阅读学习时,不仅仅能够简单获取知识,还能够培养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访问各种多媒体和互动教育资源,这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文学作品。学生不再局限于被动接收信息,而是被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文本。这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提出问题、形成观点,并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据支持来解决问题。“互联网+”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信息,这有助于学生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大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这种跨学科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3.丰富语文学习资源

互联网中有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历史资料,以及与文本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这为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让学生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文本。从古典文学到当代小说,从历史文献到文化背景资料,一切都可以轻松获取。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电子书,文学评论以及相关视频资源。这意味着他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纸质教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材料。

二、“互联网+”背景下语文群文阅读实施策略

1.网聚经典,合理设置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通过在教学中选择具有经典价值的文学作品和相关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这些经典作品通常包含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元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其次,教师需要合理设置议题。教师可以为阅读材料设定有趣、引人深思的议题或问题,这些议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议题,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话题。简要介绍苏州园林的背景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段文字或图片,表达对苏州园林的理解,然后分享给全班。这可以让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一段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如苏州园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你对苏州园林有什么了解?你认为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苏州园林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

然后,学生可以阅读文章并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分小组合作讨论,也可以进行个人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帮助他们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信息。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答案。教师要强调苏州园林的文化价值和设计原则。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苏州园林为主题写一篇短文。可以根据以下要求进行写作:描述一个你喜欢的苏州园林,解释你为什么喜欢它,提及苏州园林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学生可以在写作前先列出提纲,然后逐步完成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短文。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学生进行口头展示,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班级博客分享相关内容。这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高写作能力。

在结束课程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回顾课程内容,让他们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智能辅导,单篇与多篇结合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和智能辅导工具可以成为教师强有力的帮手。教师可以利用智能辅导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建议和反馈。这些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推荐适合的文章,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阅读材料。此外,教师可以将单篇与多篇结合。阅读一篇文章通常只是阅读教学的起点,通过将多篇文章或文本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主题或话题。教师可以设计跨文本的任务或项目,要求学生比较、对比、分析多篇文章,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以“白杨树”为主题,展示了一幅白杨树的图片,引发了学生对白杨树的了解和联想。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白杨树的印象,以引入话题。教师可以使用智能辅导工具,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了解《白杨礼赞》的背景和作者,以及可能涉及的主题和文学手法。辅导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背景信息、生词解释、作者生平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让学生阅读《白杨礼赞》中选定的段落,然后提出以下问题,以引导他们分析文本的主题和文学手法:文中的白杨树是如何被描述的?作者想通过白杨树传达什么信息或情感?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

学生可以分小组合作讨论,也可以个人思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理解文学手法如隐喻、比喻、排比。教师可以选择与《白杨礼赞》相关的其他文本,如与白杨树或自然主题有关的诗歌、散文或文章。让学生阅读这些文本,并比较它们与《白杨礼赞》的不同之处。提出以下问题:与《白杨礼赞》相比,其他文本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作者们选择以白杨树或自然作为主题?

通过比较不同文本,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白杨礼赞》的独特之处,并培养文学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他们对《白杨礼赞》的理解,以及多篇文本的比较,撰写一篇短文,让他们表达关于白杨树、自然或文学主题的观点,并使用适当的文学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短文,并讨论他们对《白杨礼赞》的理解和他们在写作中使用的文学手法。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和写作能力。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课程内容,让他们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

3.互动共享,多样文本内容构建拓宽阅读视域

互动共享和多样文本内容的使用对于拓宽阅读视域非常关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此外,多样文本内容的使用也是拓宽阅读视域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文本,包括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学文章等,让学生接触不同领域和风格的文章。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跨学科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以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教师通过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并分享有关亲情、成长、父子关系的经历和感受,提问学生是否读过与家庭和成长相关的文学作品,以引入《背影》的主题。在阅读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背景信息、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提出以下问题:作者在文中传达了哪些情感和主题?《背影》中的父子关系如何呈现?文中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来传达主题?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这些问题,然后分享他们的观点。教师可以提供文学分析的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背影》所提到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传统。教师可以使用多样的文本资源,如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片段等,以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教师可以选择其他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文本,如历史记录、当时的照片、其他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阅读这些文本,并比较它们与《背影》的主题和文学特点。提出以下问题:与《背影》相比,其他文本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作者们选择以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为背景?

通过多样文本比较,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背影》的独特之处,并培养将社会文化背景与文学作品进行关联分析的能力。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背影》中的主题或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撰写一篇短文或小说。鼓励他们在写作中结合背景信息,并运用文学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作品,讨论他们对《背影》的理解。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和写作能力。

4.多媒体融合,合理设置阅读情境形成读写共融

合理设置阅读情境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设计与阅读材料相关的任务和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包括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等。这些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多媒体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通过图像和音频等方式呈现文章的情感色彩和细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实现读写结合。

以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为例,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雪景的多媒体视频或音频能够引发学生对雪景的思考。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雪的一些观点和感受,以引入《沁园春·雪》的主题,展示与《沁园春·雪》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呈现出雪景和冬天的景象。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词的背景信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在阅读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预测词的主题,然后提出以下问题:词中的雪景如何被描写?作者通过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和主题?词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传达主题?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分享他们的观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要以雪景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或小说。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中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参考,以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作品,讨论他们对《沁园春·雪》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写作中的经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和写作技能。

5.评估精准化,解析文章内涵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比较和对比不同文章之间的异同之处,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可以撰写综合性的分析论文、参与小组讨论或辩论,这些方法能够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阅读水平和成长。

以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为例,通过展示中国不同地域的风景图片和音乐,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多样化文化与风景的兴趣。教师可提问学生对中国的不同地区有哪些了解,是否曾去过不同地方旅行。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测诗歌的主题,然后提出以下问题:诗中的中国各地景色如何被描写?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和主题?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分享他们的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我爱这土地》的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的精准性。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挑选一个特定的诗句,解释诗句中的意义和感情,并给全班同学展示。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并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其他地域或文化方面的文学作品,如不同地区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学生可以比较这些作品与《我爱这土地》之间的异同,特别是主题、情感表达和文学手法,并提出以下问题:与《我爱这土地》相比,其他文学作品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作者们选择以不同地域或文化为背景?

通过群文异同分析,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我爱这土地》的独特之处,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文学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通过比较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有效地开阔学生的阅读视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文学分析和写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多元化、互动性和深度学习的教育原则,有助于学生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海容《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的策略》,《新教育》2023年第22期。

[2] 王贵琴《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单元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分析》,《智力》2023年第21期。

[3] 王瑞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析》,《宁夏教育》2023年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