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刘新勇

摘 要:多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互动讨论、项目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教学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增强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文学和文化的深入理解。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多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多元教学法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1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需求,多元教学法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多元教学法通过结合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灵活和有效的教学方式,而教师也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其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并将二者互相融合,教师要在此基础之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多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提升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教师会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增加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或者使用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媒介,使语文内容更生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将阅读材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其能够提高阅读兴趣。在课堂上,师生通过讨论当前的社会事件或热门话题,会感受到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利用情景模拟或故事讲述等方法,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阅读和学习。通过多元教学方式,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2.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分析文本中的事件、人物行为和故事背景,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学生可以通过扮演文本中的角色或重现故事情境,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作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短文、日记或诗歌,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一些教师会将语文阅读内容与历史、艺术、科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升理解能力。例如,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解释和讨论文本,通过集体智慧帮助彼此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比较不同作者的作品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理解作者不同的文风和表达方式,认真分析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特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提出问题,探究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可能的矛盾点,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批评,尊重多元观点。通过分析与文本相关的现实世界案例,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或者鼓励学生撰写反思日记,记录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思考和感受,以及如何将这些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4.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

教师会结合视觉、听觉和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阅读材料,如故事、诗歌、论文等,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组,为每个小组提供适宜的学习任务,对于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对一辅导或特殊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阅读材料、活动类型和学习方式上获得更多的选择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个人或小组的研究项目,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探究特定的主题,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进行评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支持。当然,教师也会为学生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多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缺乏足够的多元教学资源

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如现代化的教室、电脑和互联网,这会限制多元教学法的应用。或者由于经费限制,学校无法购买新的教学工具或更新现有的教学资源。即使一些学校拥有必要的设备,也可能因为维护费用高昂而难以长期使用,或者可能因为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维护而无法有效利用。再加上教师和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更无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2.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些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关于多元教学法的专业培训,对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实施这些方法缺乏深入了解。或者教师缺乏获取新教学方法和技术的机会,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教育技术领域。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教师培训,教师因为工作负担重和经费限制而难以参加培训。即使接受了培训,教师也缺乏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机会,并且可能因担心失败或缺乏支持而不愿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接受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甚至对多元教学法有误解,认为这种方法会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或增加工作难度。

3.学生的适应程度差异较大

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偏好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更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多元教学法的适应需要时间。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学习习惯差异较大,这些差异也会影响他们对多元教学法的适应。一些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持保守态度,特别是当这些方法需要更多主动学习和参与时,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而多元教学法往往要求他们更加主动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因为缺乏自信或对新环境的焦虑而难以适应多元教学法,在小组学习或协作学习中,群体内部的互动会影响个别学生的学习状况。此外,学生在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期间往往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被忽视。

4.现有评估反馈机制待完善

传统的评估方式,如标准化考试和笔试无法全面评估多元教学法下学生的学习成果,尤其是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面。这是由于传统评估往往侧重于结果,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这对于多元教学法的形成性评估不利。在多元教学环境中,及时和具体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反馈往往局限于成绩和错误指正,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的指导,学生在评估过程中的参与不足,特别是在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方面。

三、多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积极构建生活情境,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初中语文教学如果只侧重于文字和语法的教学,缺少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情境,就会导致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和动力。学生需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教学内容,以增强学习的相关性和实用性。教师将阅读材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学习效果。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设计的生活情境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避免过于抽象或与学生生活脱节。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灵活调整情境设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背景,特别是文化意义。教师可以收集有关济南冬天的图片、视频或者实物,如冬季的植物、地方特色食品等,为创造情境做准备。接着,教师可利用数字媒体模拟济南的冬天场景,如通过图片和音效展现济南的泉水、雪景等,让学生观看与济南的冬天相关的短片或听相关的音乐,增强他们的沉浸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济南的冬天》中的主要内容、文学特色和个人感受,讨论济南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泉水文化,以及这些元素如何融入作品之中。最后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教师要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活动的感受。通过情境体验和互动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和文学特色,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共鸣。

2.理论实践互相结合,强化学生阅读效果

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实践活动往往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准备应对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的挑战。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应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和理论内容,避免脱离课程核心,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要确保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实践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在为学生讲解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设计元素和历史背景资料,组织学生阅读《苏州园林》,了解文本内容和园林特点。学生分组讨论《苏州园林》中的内容,理解其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最后,每组学生要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设计自己的苏州园林模型,可以使用绘图软件或手工材料进行,然后展示自己的园林设计,并解释设计理念与文本内容的联系。师生共同讨论不同小组设计的园林与《苏州园林》中的描述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园林设计更好地理解和体现文本的美学和文化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创造性地设计园林,更深入地理解叶圣陶笔下园林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文学创作的魅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创作活动,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

3.借助问题引导,发散学生阅读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思维潜力,教师需要通过合适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够记住事实,还能理解概念背后的原理,实现深度学习。例如,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能够学习如何应对复杂的情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多样化的答案,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当然,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评价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答案的合理性。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教师可以设计文本理解性问题,如:“为什么皇帝会相信那些骗子?”“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如大臣、士兵)为什么也跟着说谎?”教师可以设计创造性思维问题,如:“如果故事的结局是另一种情形,你认为会怎样?”“你能设计一个新的角色来改变故事的发展吗?”还可以是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在这个故事中,告诉真相和保持沉默哪个更重要?”“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什么品质?”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能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角色动机和主题。通过评估角色的行为和故事的道德含义,学生还能够形成批判性思维,理解复杂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教师提出的创造性问题能鼓励学生想象故事的其他可能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电子书籍、在线课程、互动学习平台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还支持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进行学习。当然,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而不是使其替代传统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防止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线下阅读和互动学习时间。不同学生对技术的理解有差异,教师应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公平地获得教学资源。

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可以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模拟参观岳阳楼。在虚拟游览中,学生可以观看岳阳楼的历史变迁、周边风景和当地风俗。接着,教师利用互动式电子白板展示《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作者介绍和作品分析,并通过多媒体呈现,如图片、地图和历史文献,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背景。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访问诸如数字图书馆、在线教育平台等,获取与文本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讨论平台,如学校的在线论坛,鼓励学生就《岳阳楼记》进行讨论和思考,利用历史纪录片或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朗读录音,学生能够体验文本的韵律美和语言特色。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多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潜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这种教学方法有望更加深入和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多元教学法才能继续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钱玉兰《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初中生世界》2023年第28期。

[2] 杨峰《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周刊》2023年第20期。

[3] 吕晓宇、胡雪丽《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5期。

(刘新勇,1971年生,男,汉族,甘肃庆阳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