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用教学”理念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赛骏摘 要: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文言文正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而言,文言文有着不小的学习难度。因此,笔者基于对“语用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思考,立足课堂教学,尝试从文言文的“吟诵”“构思”“精炼”“细节”四个角度切入,展开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探索。
关键词:“语用教学” 小学 文言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24
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学校教学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追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文言文正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而言,文言文有着不小的学习难度。白话文的使用与学习,让学生们已习惯了直接的表达方式与细致的内容描述,突然间接触到文言文这种陌生且难懂的文字形式,学生多是“晕头转向”,乃至“避而退之”。
不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这类被编写进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课文理应发挥教学价值。毕竟,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凝结着民族千年来的厚重历史,其中还蕴含着无数精妙的古代智慧,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任其没落,被遗忘,作为教师,我们要设法帮助学生走近并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一、教材形式丰富多样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关于“文言文”的相关内容,除111首古诗词外,还有其他类的文言文课文共15篇,这些被选用的文言文课文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在三至六年级的8本语文课本所编排的文言文课文中,不仅有涉及上古神话的故事,也有晚清的名人家书;不仅有经史典籍的节选,也有源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不仅有教人求真的经典语段,也有提醒世人立德的警句。丰富多样的文章形式,旨在吸引学生的关注,赢得学生们的认可。
从课文篇幅上观察,在15篇文言文中,字数最少的只有37个字,而最多的一篇也只有144个字。这样的内容安排,是编者对小学生的精心“关照”,浅显易懂的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匹配”,更对应了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实施要求。
在15篇文言文中,涉及名人故事的有10篇,蕴含智慧哲理的有7篇,阐释道理的寓言故事的有2篇,直接展示一些学习方法的有2篇,潜藏着历代中国人所遵从的德行的文章有9篇。
教师应当充分基于这些文言文课文的自身特点,并遵循“语用教学”理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
莫里斯说:“如果研究中明确涉及讲话者,或语言使用者,便是语用学的领域。”这样的表述很全面,但是又略显笼统,简单而通俗地说,“语用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如何使用好语言;严谨地说,就是在具体语境中对语言的感受、研究、运用与学习,并形成语言表达素养和技能的活动。
二、以吟诵开启文言文学习
吟诵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古老而优良的传统,亦是基础且经典的语言学习方式。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用语凝练,且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适合我们进行诵读,学生在充分诵读之后自然能感触到文言文中蕴含的美妙韵味。
关于诵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学生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关于诵读,笔者认为需要抓好三个呈阶梯状的发展层次,其理想的状态分别是:字正腔圆、有板有眼、陶醉其中。
1.关注字词,读通读懂,做到字正腔圆
在学习任何一篇文言文时,学生的首要任务必定是对字音读准和字义的理解。文言文中不乏一些多音字、生僻字、通假字,若学生对这些“小困难”若视而不见,就难以做到诵读时的“字正腔圆”,更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导致学生无法将文章读通读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关注注释、结合工具书,再进行“据义辨音”,学习文言文课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注释与工具书,开展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以《精卫填海》为例:“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其中“少”为多音字,在此处读作“shào”,表示“小女儿”的意思;“曰”与“日”字形上极为相似,属于学生初次遇到的生字,此处它表示“叫作”的意思,读作“yuē”。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关注“注释”部分,通过交流“据义辨音”,助力学生诵读,做到字正腔圆。
2.关注内容,把握节奏,做到有板有眼
相较于白话文,文言文有着一种别样的风韵,笔者认为这一切都源自它的音韵之美。在对文言文字音进行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体会文意(句意),进而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节奏。
文言文诵读中的断句对小学生而言是个不小的难题,于是,笔者尝试基于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与讨论。毕竟“理不辩不明”,经历了对文章感受的讨论后,学生对于断句这一知识点就会更加明了。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在节奏的帮助下,在韵律的感染下,学生就更容易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
3.关注情感,且吟且唱,力求陶醉其中
伴着这样的诵读活动,学生脑海中自然能浮现出皎洁的月光、宁静的湖面、青翠的山峦还有那月光下美妙的湖心小岛。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画面与自己的感受讲述出来,相信这里的“湖光秋月”必然会获得另一番美妙的新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获得历练。
三、关注构思品文言
文言文不止为学生呈现了古人对音韵美的追求,还在文章整体构思和表达条理上为学生做了精妙的示范。
在中国文化中,诗画一脉相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发现,二者确实存在着高度相似:鲜明的“意象”,搭配“留白”给读者带来的思考和联想。
1.抓住“意象”感受画面
在教学《暮江吟》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究竟当时面对着怎样的‘暮江’,白居易才会不禁地吟诵起这样动人的诗句来?”
首先学生要走进诗句,关注作者描绘的景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经过多遍诵读,学生很容易发现“一道残阳”“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些文字。诗人是极有智慧的,用几个景象为我们呈现了生动的“暮江”画面。
文言文大多都兼具显性的形象和隐形的意象,所以,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从原文的字词释义到字词意象的感受与表达,再回归原文的学习过程。例如:“为什么是‘残阳’?”“‘瑟瑟’是一种什么状态?说绿色不好吗?”“对露珠和月亮的描写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效果?”教师围绕作者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得到问题的答案,诗中的画面也就自然呈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了。
经历了这样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充分感受了“意象”之美,此时教师再介绍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与情感,学生们自然能很轻松地感同身受。
2.抓住“诗眼”驰骋想象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凸显意志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古人作诗,受字数、句数限制,特别在意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诗眼”就是指一首诗、一首词中最为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
在教学《雪梅》时,对于“骚人搁笔费评章”这句诗文的内涵,学生提出了不同观点:有同学理解为“诗人放下手中的笔,专门为梅和雪来进行评议”,还有同学认为是“诗人放下手中的笔,不想为梅和雪进行评议”。
诗人是否进行了评议?又为何会这样做?
这个问题应当是学习这首古诗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搞清楚这两点,不仅能够将诗歌的大意了然于心,也能够明确诗人卢钺作此诗的用意,因为这两句正是这首诗的“诗眼”。
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费”,基于字义,尝试理解“费评章”:费,有浪费之意,在此处可理解为浪费时间,作者不想浪费时间,用来去评议一个不需要评议的问题。
“为什么这是个不需要评议的问题呢?”它是全篇的主旨所系。通过抓住诗眼展开对文言文的学习和交流,是一条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路径。
四、聚焦精炼习语言
唐代诗人皮日休说:“百锻为字,千锻为句。”写作时词语用得好,便可取得字字珠玑、珠围翠绕的效果,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言文正是帮助学生炼字、用词的典范。
选用恰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为文章增色的一个好方法。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始终关注这些词句,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围绕这些词句进行充分挖掘。
1.抓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司马光》中的故事是惊险的,场面是紧张的,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为了达到场面的效果,作者巧妙的只用了一个字:迸。根据注释,“迸”有“爆发;往外溅散”的意思。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尝试进行近义词的替换,如将“迸”换成“流”“淌”等,再进行思考和交流:这样的替换是否可以?
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更充分感受到“迸”字所带来的画面感,想象出当时孩童落水时局势的万分紧急,进而体会到作者炼字的精妙。
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选的字词,未必是晦涩的字词,但必须是处于文章紧要处,学生要仔细深入理解的字词。这类字词就是一条路径,经由它,学生就能直达文章的中心要旨,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精髓。
2.寻关键词、句,进行联系或对比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寻找文本中的关键词,将字词句的解释与梳理穿插在课堂活动中,从思想内容的整体感知入手,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门槛。
《王戎不取道边李》中记述了一群小朋友在道边嬉戏玩耍,途中发现一棵缀满果实的李树,孩子们纷纷上前采摘,唯有王戎不为所动,问其原因,原来他凭借观察和常识判断出此树所结的李子为苦李。
面对同样“多子折枝”的李树,王戎和其他孩子的迥异状态如何呈现?文中是否有线索?这样的关键处,就是文言文学习中需要重点聚焦的地方,走进并学习它们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为了表现出众人的激动、急切之态,作者用了“竞走”一词,在文言文中“走”本就有跑之意,“竞”更有争先恐后之意,此处两个字的合用,体现出的不仅是跑,而且争先恐后式的快速奔跑,足见这群孩子的兴奋之状;反观王戎的样子,作者只用了一个“唯”字来呈现,只有王戎不动,足见他的“鹤立鸡群”。王戎表现出的简单、淡定恰与其他孩子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巧妙地设下了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寻觅细节获传承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不能只满足于对字里行间浅层意思的理解,文章语句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作者匠心独用式的思想表达。就思想表达来说,一篇文章无论采取怎样的结构与炼字,选用怎样的事例,描绘怎样的环境,作者都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意志。语文课堂的学习就是发现文章中作者匠心独用的语言表达细节,进而读之、品之、习之,而文言文恰好就是这样一种极好的学习素材。
围绕文言文的学习,孟子曾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种路径。即为了寻找与作者的共鸣,为了寻找一种感同身受,从语言文字出发逆向追溯与由创作背景入手进行探究的两种学习方法。
1.“以意逆志”,反向感悟创作思想
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从文字出发,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逆向追溯作者彼时创作的状态与心声,以求获得一种共鸣。
《题西林壁》是诗人于贬谪之路上所作,学生若能设身处地,走入诗人当时的心境再读这首诗,一定能透过画面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智慧;再进一层,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使自己成为诗中之人,用语言或者文字将心中所想、所感呈现出来,收获新生。
2.“知人论世”,追寻作者发现秘密
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背景入手,探究彼时的人与世,这样的方式或能更为直接地将我们带到文言文的故事中,从而实现感同身受。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长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篇文言文35个字,故事内容极其简单。何以这样的文字会流传数千年,至今仍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提出了这个问题,将其作为学生在课后的探究作业,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经过这样的梳理,关于文言文内在的语用智慧就能清晰明确地显现出来,学生也切实参与了语言运用实践。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心中要始终保持一个清晰的理念——语用教学,让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指向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让每一次课堂教学都围绕学生的语言运用实践而展开。
参考文献:
[1] 金立义《小学文言文教学要义》,《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9年第9期。
[2] 金立义《诗词从林间徜徉 诗情画意间栖息》,《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1年第7期。
[3] 王元华《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语文建设》2008年第7期。
(赛骏,1987年生,男,回族,安徽马鞍山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基于语用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