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境于古诗教学

作者: 梁华

摘 要:古诗具备诸多特征,比如语言凝练、表达意境深远、具有节奏和韵律等等。由此可见,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古诗,教师需要重视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对古诗的有效讲授,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更好地理解古诗内涵。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着重阐述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情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25

如今,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丰富且多样的教学手法开始出现在教学中,情境教学法便是其中一种。情境教学法主要重视的是生动情境的打造,能够引导学生融入具体情境之中,感受其中的美好情境,并于情境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古诗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人们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听不懂、难理解等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便可注重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以有效讲授古诗,带领学生了解古诗。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必要性

所谓情境教学法,顾名思义,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古诗作为一种传统的诗歌文学体裁,所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而这种特点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阻碍。一般而言,在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中,一个简单的文字可能会具有丰富的内涵。

比如,在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诗句中,两个“笼”字便能够将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勾勒出来。教师在教学这句古诗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个字,便需要使用很多现代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在阅读并学习古诗的时候,往往需要费很大工夫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和所展现的情感。然而,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策略的时候,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起来,通过简单的情境创设,带领学生融入古诗所营造的具体情景之中,并在该生动情景下对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心领神会,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会因此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往往会存在着诸多教学问题,该问题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教学效率低下

如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教学的时候,往往还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方式讲授古诗,仅仅围绕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点向学生讲授一些基础的古诗知识,学生需要被动学习这些知识。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面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古诗,往往会出现不理解的现象,学习进度较慢。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所接收到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形式也过于简单,可能会更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教师的教学效率便会呈现出长期低下的特点,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学生也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主体不明确

受传统的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置于教学主体的地位,认为课堂应当以自己为主,自己需要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主导学生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自身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往往会以自我意志为主。从教学速度上来讲,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速度。但是,从教学效率上来讲,该教学方式可能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难以通过有效学习促进自身发展。其实,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所展开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策略的时候,需要特别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这一主体,并聚焦该主体展开针对性教学,确保教学更符合学生的真实诉求。虽然这样会导致教学速度变慢,但是会获得意外的教学效果,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3.缺乏审美教育

如今,素质教育理念盛行,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聚焦于传统且简单的语文文化知识的教育,还需要特别关注其他方面的教育。审美教育便是素质教育中的一种,该教育方式要求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培育。但是,在当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忽视审美教育这一教育内容,该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还可能导致他们难以体会到古诗中作者所展现的真情实感,难以切实了解到古诗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将情景教学法深度融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度研究课本内的古诗,深度挖掘情景教学法,了解该教学手法的特点,并结合古诗教学的基本特征,将该教学法更好地应用起来,确保教学效果,学生则应该在良好的教学指导下,更好地了解古诗。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来说,学习兴趣较为重要,在兴趣的引导下,他们的学习效率会有所提高。但是,古诗比较晦涩难懂,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往往会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出现学习兴趣不佳、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会导致教师的教学陷入难以有效展开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的时候,便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境教学法便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手法,该教学法重视的是情境的打造,可以引导学生融入具体情境之中,体会到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自身也会在兴趣的有效驱动下,积极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讲授《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便需要强调情境的创设。这首古诗展现了中秋节期间诗人的思乡之情,在讲授该古诗的时候,为了营造生动且形象的情境,教师便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研究相关的拓展性资源,并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将诸多与之相关的视频和图片整合在一起,放在备课课件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巧用信息技术展现出这些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具体的中秋情境之中,体会中秋团聚之情。当然,与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式不同,该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学生可以因此融入具体的中秋情境之中,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这样,教师在开展接下来的教学时,学生就会积极配合,有效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切实增强个人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因此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的目的。

例如,《从军行》这首古诗展现了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作为一首盛唐边塞诗,该诗描写了边塞的军旅征战和自然风光。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感受,教师便需要通过营造军旅征战的情境展开这首诗的教学。在营造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借助信息技术展现出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并生动地呈现出杀敌卫国的场景,帮助学生加深对诗中所呈现的生动意境的体会,使其获得良好的学习感受。

2.通过情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对中华民族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做好这些文化的传承工作也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才可以有效推动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古诗作为一种较为经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人类精神与社会生活。学生学习古诗,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生活方式等等。作为新时代小学生需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也需要承担相关重任,做好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和了解古诗。在古诗教学中,通过生动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古诗情境之中,感受古诗之美,更好地了解古诗,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例如,《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详细地讲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之美,在讲授该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古诗背后的牛郎织女这一传统文化,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和了解这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打造生动的古诗情境,详细地介绍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间传说,并加深对这首古诗的认识。在讲完古诗后,笔者会对学生进行补充式教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带领他们体会和了解诸多生动且形象的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学生可以通过古诗情境,更好地体会和了解到我国的古代传统文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古诗的认识,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比如,《稚子弄冰》这首古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讲授该诗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现出与之相关的多种传统图画的方式,创设生动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详细地向学生讲解该首古诗,还可以介绍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有效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切实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也因此可以实现拓展教学的目的。

3.巧用情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古诗往往具有生动且形象的意境美,学生感受古诗所营造的这种美,可以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古诗教学的时候,自然需要充分地挖掘古诗的美,强调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育。生动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在情境之中有效感受美,获得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创设生动的情境。

古诗《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晚上,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体会江南水乡秋夜景象的事情。该首诗借助“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景象,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在讲授该诗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该情境,了解诗中之美,并因此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笔者便会注重生动情境的创设。根据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笔者会在互联网上搜集与之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源,对霜夜、江枫、渔火等资源展开有效搜集,并借助信息技术将这些资源展示出来。此外,在展示这些资源的时候,教师也会根据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播放生动的音乐,以此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积极学习和了解这首诗,切实融入诗中所营造的具体意境之中。这样,学生便会在有效意境的推动下,更好地欣赏诗中所创造的美。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引导他们说一说自己所阅读的诗,谈一谈自己对诗中所展现的美的感受。这样,在情境的创设下,学生会展开积极探索,深度挖掘诗中之美,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表达完毕后,教师需要做好对他们所说内容的有效评价,通过赞赏学生所表达内容的优秀部分并给予一定建议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鉴赏古诗,更好地体悟和了解诗,以此切实提升学习感受。

4.活用情境,切实提升教学效率

情境能够将古诗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了解古诗。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古诗教学的时候,自然需要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情境指导下,加深对古诗的感悟、体会和了解古诗,提高个人的古诗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凉州词》是王之涣的作品,该诗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在讲授该诗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所营造的意境和所展现出来的具体情感,教师便需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介绍边防战士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将自身带入到具体情境中,体会和了解边防战士的感情,加深对诗中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情境的感悟。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积极搜集与戍守边防相关的文章,通过朗读的方式,将文章生动地朗读出来,引导学生认真听,了解和感受戍守边防的战士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中所呈现出来的情感的感悟,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在讲授《塞下曲》的时候,可能很多学生难以通过直观的古诗了解体会诗中所展现的盛唐的精神风貌。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朗读的方式,带动学生投入到生动意境之中,更好地体会盛唐的精神风貌。这样,教师不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便能够更好地展开相关教学,学生也因此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切实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

综上,本文对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从教学效率低下、教学主体不明确和缺乏审美教育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切实提升教学效率这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以上具体内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确保教师的教学能够更为科学有效,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学习古诗,并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万兴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实践》,《求知导刊》2021年第10期。

[2] 孟永《基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年。

[3] 左小芳《浅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27期。

[4] 虞敏《探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境教学的策略》,《新课程》2020年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