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小学语文中高段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高文敏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众多革命文化题材的文本,能够促使学生传承革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树立正确“三观”,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本文首先对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方式和呈现形式进行了阐述,然后结合教材实例分析了小学语文中高段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高段 革命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2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革命文化主题的文章,通过对这部分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接受红色教育,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此背景下,教师如何利用这些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展开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其文学性与教育性,挖掘这类文章的独特价值就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中高段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方式与呈现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文章在所有课文中比较高。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越来越多,其内涵也越来越深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可以使小学生对革命领袖与革命英雄人物产生崇敬心理,增强学生对于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能够自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编排方式
在中高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题材课文的编排以单元为主,进行集中编排。从四年级开始,基本每册都编排了一个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人文主题单元,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导语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单元内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有《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语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同时,部编版教材在“阅读连接”等单元板块中,也编排了一些与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特殊时期科学家等相关的革命故事。在习题板块中,也有一些与革命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同时,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材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中,教材均采用了古诗或诗歌与现代文相结合的形式,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文章,这样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革命的时代感与使命感。在这些主题单元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精读与略读相辅相成。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使学生能够衔接不同类型和不同题材的文章,在接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增强道德情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革命英雄人物甘于奉献、忠于祖国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情怀。
2.呈现形式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主题文章,体裁十分丰富,有例如《延安,我把你追寻》一类的诗歌,《少年中国说》一类的散文,《为人民服务》一类的议论文,还有小说、儿歌等其他体裁的文章,多种多样的体裁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对这类革命文化文章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投入到革命传统教育当中,自觉接受革命文化熏陶。同时,部编版小学语文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中的题材也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经典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这类题材的革命文化文章直接描写了一些革命时代的英雄人物与事迹,将革命历史场景直接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带领学生重温难忘的革命岁月。二是爱国主义教育题材,通过对这类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革命英雄勇于奉献的精神,认识到革命人物的英雄壮举正是爱国主义的体现,从而牢记历史,热爱祖国。教师要将爱国主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三是革命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类题材,这类题材的文章主旨是发扬革命精神,让学生们深刻领悟到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性在和平年代也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部编版小学语文革命主题文章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结合也十分紧密。学生在学习革命文章中的革命精神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文章中的语文教学要素,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总体来看,低年级的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主题,而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文章则主要体现人与社会的主题,这一变化能够使学生将视角从小我扩展到大我,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国家意识。
二、小学语文中高段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资源,拉近历史距离
当今时代的小学生都生活在和平年代,由于年代久远的问题,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时,都面临着“历史的距离”这一难题。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整合相关资源,将一些革命文化相关的资源如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引入到语文课堂当中,或者直接给学生布置一些搜集革命相关资料的任务,让学生对革命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时,对于文章中的很多词汇,学生往往难以充分理解,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相关的历史材料,或剪辑一些影视剧中相关的资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周总理的远大抱负,以及为了祖国繁荣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
再如,教师在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这一课时,很多学生对于延安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与延安精神相关的经典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使学生对延安精神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经典革命故事都有相对应的影视作品,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资源,通过对这些优秀的影片进行剪辑,将其融入语文课堂当中,使学生对革命精神产生更加深刻的感受。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清贫》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剪辑一些有关方志敏的影视资料,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方志敏同志的生平,使学生加深对这一人物的了解,体会其崇高的革命精神。
2.抓住文本细节,感悟深刻情感
小学语文中高段的革命文化题材文章大多都是通过对人或事的描写叙述来抒发某种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四到六年级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进行教学时,就需要抓住文本的细节,对人物形象或事件内容进行剖析,感悟其深厚的情感。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通过对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教师在对本单元的文章进行教学时,就需要找准课文语言与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点,通过对课文中的语言细节进行挖掘,以此来带领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能够真正走入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当中。这样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对文章中所体现的革命情感产生共情,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讲述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并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感受与体会。文章第四段中有一段关于毛主席的心理与神态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体会并展开想象,对“这次怎么会……”进行补充,以此来感受毛主席的内心。再如,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段描写“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此展开想象,想象毛主席在想到自己的儿子时是怎样的煎熬与辗转,以此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更深地体会革命情感。在这一类文章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描写细节,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深入地进行挖掘,带领学生融入文字之中。
3.引入阅读链接,实现素养提升
阅读链接是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板块,也是部编版教材编著者编写意图的重要体现。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阅读链接这一板块,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将阅读链接板块应用于课前,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革命题材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以五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对于英法联军侵华时的丑恶嘴脸难以产生具体的理解,对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先让学生阅读链接当中的几首诗歌,体会我国人民的悲愤之情,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还可以将阅读链接板块应用于课中,通过阅读链接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通过阅读链接板块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阅读链接板块本身就是对课内知识的有机延伸,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一下毛泽东的其他诗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毛主席的人物形象,从而传承与发扬革命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4.开展实践活动,激发行动自觉
在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文章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利用综合性学习或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革命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编排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进入课本情境当中,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壮举与崇高精神。在中高段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课文,文本中呈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文本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情节,在完成此类革命文化课文的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以课文为基础编排与表演革命课本剧,使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课本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念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革命文化。例如,在学习完《七律·长征》之后,教师就可以号召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跟随父母到长征途中的重要地点进行参观,到当地的革命纪念馆中感受长征精神。再如,学习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拜访当地的抗美援朝老兵,听他们亲口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勇事迹,通过这样的切身体会,学生的心灵和思想都能够得到升华。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讲红色故事”的沙龙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搜集一些经典红色革命故事,如“千里跃进大别山”“飞夺泸定桥”“闪闪的红星”“雷锋的故事”“王二小放牛郎”等等。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对自己所搜集的故事进行自由讲述,通过这样的活动,不论是讲述者还是倾听者,都能够被革命故事当中所体现的精神所深深感染。这样的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信息搜集能力,同时还能够弘扬与传承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优化作业设计,助力思维进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后作业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课后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学生有效巩固语文知识的手段,在小学语文革命文化主题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作业设计来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渗透,使革命文化贯彻到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同革命文化,学习革命精神,加强学生对于革命思想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革命精神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
例如,在学习完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单元化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的前提下,对单元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以及在理解方面存在困难的一些语句进行整理和摘抄,同时,教师可以再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所讲解的内容以及中心思想、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整理,使学生构建革命文化知识网络。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吸收,同时还能够深化对革命精神的感悟。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写读后感的形式来布置作业。在教学完某一篇革命主题的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写对于本篇课文的读后感,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地谈一谈自己对于革命文化以及革命精神的具体理解,对于革命先烈的认识。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自己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如何弘扬中国革命精神,通过这样的读后感训练,学生能够对革命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真正对革命精神展开思考,将对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革命文化教育当作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将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将革命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强化学生的思想素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革命文化,继承革命文化,践行革命文化。
参考文献:
[1] 万娜《推动学生精神内核的蓬勃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革命文化内容教学的实践探索》,《江西教育》2023年第26期。
[2] 刘晓莹《革命文化植少年心 情感教育铸中华魂——浅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实践》,《吉林教育》2023年第15期。
[3] 楼琳《融入 互塑 通达——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新样态》,《语文教学通讯》2023年第12期。
[4] 蔡思博《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爱国情怀——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革命文化教学的策略》,《学园》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