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随文识字优化策略探究
作者: 柳文琪摘 要:良好的识字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识字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语文课程中,识字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随文识字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笔者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分析了与随文识字有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将以往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作为依据,分析了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的意义,思考了小学语文课程中应用随文识字策略的原则和相应的方法,以期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识字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随文识字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28
针对小学不同阶段的识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针对小学第二学段,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且强调要让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由此可见,教师将识字活动置于文本阅读当中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随文识字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课程标准规定要认识的汉字被分散到了课文中,所以,随文识字就是指以课文为载体,将识字活动与课文的具体语境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识字活动中实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学习,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生字。为了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出随文识字的积极作用,教师应用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随文识字的特点,不断摸索具体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起更加高效的小学语文识字课堂,进而为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的意义
从实际情况来看,随文识字策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陶行知认为:“教小学生读书认字,教学的方法要一句一句地教,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不难理解,这一观点是指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将生字融入于词、句、篇中,而随文识字无疑是落实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不再向学生进行汉字特点的教学,也不再一味追求识字量的增加,而是依托具体的语境鼓励学生投入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随文识字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识字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与以往的识字教学方法相比,随文识字不再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而是要将识字活动和学生的能力培养、心理发展、文化启蒙以及智力开发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此外,教师还需要将识字活动和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生字的感知能力,而且能够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在小学阶段,学生通常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对小学生来说,识字活动本身是一种比较枯燥的事情,所以,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随文识字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趣的故事,欣赏美丽的图画。在这种情况下,识字不再仅仅是认识汉字,而是变成了一种更加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识字活动中感受到乐趣。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
第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识字的难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识字任务。针对第二学段的学生,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并且会写其中1600个左右的汉字。第二学段的识字任务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若教师直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那么识字任务是比较艰巨和单调的。通过随文识字的方法,教师可以将识字任务分散到课文学习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降低识字任务的难度。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策略的应用原则
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为了有效运用随文识字策略,教师应遵循一些恰当的原则。
第一,以生为本。顾名思义,以生为本原则强调教师在语文课程中要将学生作为随文识字教学的中心。具体来讲,教师在随文识字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并围绕学生的需要组织各项识字活动。此外,教师在随文识字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与宽松的识字环境,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生字知识的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第二,字文结合。随文识字活动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生字与文本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教师在随文识字教学中应遵循字文结合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在随文识字活动中,要依托具体的语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使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汉字知识。
第三,多元建构。随文识字是一种系统性的识字方法。在随文识字过程中,教师并非仅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生字,而是需要根据随文识字的基本要求设计更加多样的识字活动。因此,教师在随文识字教学中应遵循多元建构原则,将随文识字活动分解为多种识字方式,并且要将随文识字和其他识字方法相结合。
第四,循序渐进。识字活动作为一项贯穿于小学语文全过程的学习活动,需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符。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是逐步实现的。同时,小学语文识字任务往往符合由易至难的顺序。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随文识字策略的应用中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识字能力的变化及时对随文识字策略加以改进,从而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持续提高。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随文识字的应用策略
1.创设课堂情境,激发识字热情
无论利用任何方法组织识字教学,教师只有将识字活动置于恰当的课堂氛围中,并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才能为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直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而是要结合文本内容创设课堂情境,并将课文中的生字内容融入情境中。这样不但可以更加自然地引出识字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从而使其主动参与识字活动。
比如,在教学《观潮》时,本文记录了一次观赏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在本文的识字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潮、堤、阔、崩、震等生字。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生字的学习中,笔者结合本文内容,利用视频片段创设了课堂情境。这些视频片段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钱塘江大潮发生的全过程。同时,在进行视频的剪辑时,笔者根据具体的场景,在画面中展示了相应的生字。利用这种方法,教师不但使学生对本文中涉及的生字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在课堂中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从而增强了课文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对于随文识字活动的开展无疑具有推动作用。
2.依托文本内容,启发识字思考
随文识字的基本做法是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认识生字,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内容的思考。因此,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进行生字内容的讲解,而是要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生字的探究。相对于教师的直接讲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生字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慎”字是本课中的重要生字。在本文中,“慎”字出现在“它常常慎重选择住址……”这一句中,并且以“慎重”这一词语的形式出现。学生在随文识字中进行了自主性的阅读思考。联系上下文,学生总结出了“不利用现成的洞穴”“有温和的阳光”“一定要排水优良”等情形。结合上下文刻画的内容,学生明白了“慎”字表现出了蟋蟀选择住宅时的认真。利用这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随文识字方法,不但使学生对生字内容有了准确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探究能力。
3.解读汉字字义,加深学生印象
在随文识字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生字内容的理解之外,还应让学生了解生字本身的特点。为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生字的字理结构特点,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对随文识字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比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本课中的“停”字是一个重要的生字。学生利用随文识字的方法,通过分析前后文内容初步了解了“停”字的意思是“中止不动、止住”。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个字本身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根据这个字的结构,学生发现“停”字是由一个“人”和一个“亭”组成的。其中,“亭”是一种建筑,用于来往旅客的住宿歇息。所以,学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人到达休息的地方之后不走了,留在这个地方。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对这个字的字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之后,笔者提供了一些与“停”有关的文字片段,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4.融合集中识字,进行生字整理
从识字过程来看,随文识字将生字融入了具体的语境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的准确性。但是,这样的识字进程是比较缓慢的。同时,学生在随文识字中积累的生字是比较分散的,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生字的规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的方法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集中识字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将生字按照字音或者自行进行归类。为此,在随文识字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生字进行整理,从而使学生对生字进行更加系统的认识。比如,在教学《西门豹治邺》时,通过随文识字的方法,学生对“扔”字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这个字的偏旁是“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以往的识字活动中,学生学习了很多“扌”旁的生字。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对此前所学的生字进行了回忆,并让学生对其中“扌”旁的生字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这些生字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扌”旁的生字有哪些共同的特点。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将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的方法进行了融合,从而使学生的识字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5.注重学以致用,推动知识迁移
叶圣陶认为:“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这一观点表明,在语文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汉字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在随文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同时,教师要尝试构建识字活动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在生字知识的迁移应用中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生字的应用:第一,组织学生进行片段式的写作。比如,学生在随文识字中初步了解了课文生字的含义之后,可以从中选择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仿写。第二,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口语对话是进行生字知识迁移应用的重要渠道,比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等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时,在随文识字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生字知识的建构。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语境,从而帮助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进行掌握。第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语文课程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包括汉字在内的很多语文知识都源自生活背景。因此,在课内随文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将所学生字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比如,学生可以对周围的生活场景进行观察,并利用课内所学生字对生活当中的人、事、物、景进行描述。总之,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生字应用是必要的。
6.明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指导
教师在随文识字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并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认知规律来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逐渐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随文识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识字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识字水平,明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另一方面,在随文识字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比如针对有良好课外阅读习惯,且积累了丰富汉字的学生,教师要在汉字的应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识字能力比较薄弱,且对识字活动存在一定抵触情绪的学生,教师在随文识字中要着重培养其对识字活动的兴趣。
7.完善评价机制,提升识字效果
评价环节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在随文识字活动中,教师只有进行恰当的评价,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识字情况,进而对识字教学作出反馈与调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不断完善随文识字教学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识字效果。
首先,在随文识字教学的评价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以及同伴之间的互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总结自己在识字中的收获与不足,并且相互分享各自的识字经验。其次,教师在随文识字评价中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除了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生字理解与记忆的最终效果之外,教师还应全面评价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方法掌握等各个方面的表现。最后,教师要适当采用激励性评价。教师在评价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改进问题之外,还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激励,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字信心。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随文识字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识字指导方法。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随文识字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立足于学生与文本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识字活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识字活动的针对性,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识字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懿洋《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方法分析》,《试题与研究》2021年第13期。
[2] 李海霞《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方法探讨》,《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年第4期。
[3] 张军霞《解读部编版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方法》,《家长》2021年第8期。
[4] 张媛《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的创新设计》,《学苑教育》2020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