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基于插图运用的情境教学路径探索
作者: 石静
摘 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以插图为依托的情境创设,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本文聚焦拼音教学、课文理解和写话练习三方面,围绕教材插图,尝试创设游玩风景、生活经历、趣味活动等教学情境,挖掘教学中插图使用的内涵和外延,探索情境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语文教材 插图运用 情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29
一、插图运用的情境教学之意义
(一)插图运用,一种特殊的情境教学
小学第一学段儿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于脱离活动性、情境性的语文学习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所以,第一学段的教师要在课堂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本文依托教材插图特点,探讨适恰的策略,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和积极性,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教学。
(二)插图运用,让真实学习成为可能
如何依托插图,创设有效情境,促进学生真实学习,是广大一线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一二年级语文的过程中,发现统编教材的插图融人文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而第一学段儿童又具有活泼好动、对直观鲜活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教师要恰当运用情境教学策略,使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散发生命力,让学生兴致盎然地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感知学习成长的快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让真实学习成为可能。
二、插图运用的情境教学之三条路径
教材插图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路径探索几者的关系如图1。从关系图不难看出,只有探索适恰的教学路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共情,才能促进学习真正发生,所以,指向学生的路径探索尤为关键。
(一)路径一:在插图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学拼音
拼音是第一学段一年级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由于其晦涩枯燥,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熟练掌握字形和读法,这对于认知能力有限,还未熟练掌握学习方法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确实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利用好丰富多彩的教材插图,把学生领进一个自己去过、看过、经历过的“拼音王国”,学生就更容易学习拼音。
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部分教材插图,按照内容分类,如图2:
1.创设游玩情境,吸引学生拼音学习兴趣
在拼音学习伊始,教师要让同学们作为游客,即将游览拼音王国,一站站打卡美丽风光的大情境,拉近学生与拼音的距离,从而消除学习者与知识的隔阂。
美丽自然环境部分的插图又可以粗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树林、山川、小河、田野和鸡、鹅为代表的农家风光。第二种是有海滩、帆船,可以冲浪的海洋风光。第三种就是有椰子树,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海岛异域风光。故游览中华美景的拼音学习之旅可以分为三站,第一站即农家风光。如学习“ɑ,o,e”“i,u,ü”“ɡ,k,h”“j,q,q”时,教师可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就是大家的导游,我们乘着“农家风光号”列车驶往美丽拼音王国的第一站——田园风光站。列车到站了,请大家带好行李物品下车。在这个清新的乡村早晨,你在呼吸着新鲜空气的同时,看到了什么呢?
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读图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的有序观察习惯。同时还要关注图画人物的动作及表情,远处的背景、细小的物品等。
按照这样的方法,可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指向整体)从远处到近处你都看到了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结合实际经历,指向部分和细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小女孩练唱的“啊啊啊”和大公鸡打鸣的“喔喔喔”声音。学生结合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能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借助插图和声音非常自然地完成从形到音的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拉近拼音学习距离
汉语拼音教学中展现美好生活的插图,主要以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户外生活为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可引导学生借助观察引发回忆,以实物和现实感受为纽带,连接插图和学习。以“b,p,f”的学习为例:
小朋友们,在节假日中一定和家人一起出去玩过,从同学们甜甜的笑容里,教师就知道大家一定做过许多有趣的事情。有爬过山的吗?请举手。教师把你和家人一起爬山的样子偷偷拍下来了。
爷爷手里拿的是?(拐杖)小朋友手里拿的是?(广播)教师还会变魔术呢,当当当,(出示拐杖和广播)教师把插图中的拐杖和广播变出来了。它们的样子跟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声母小朋友很像,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3.创设活动情境,体验拼音学习的快乐
在汉语拼音部分的教材插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无疑是学生活动类,而这部分插图又集中在词语教学中。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引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中操时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词语。以“j,q,x”这一课的词语“搭积木”和“下棋”的学习为例:
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呀?观察他们的动作,你能学一学吗?从他们的动作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非常——(专注,认真)你玩过这些游戏吗?回想一下,你的动作是怎样的?希望你也向他们一样专注和认真哦。
借助课文插图,教师不仅能够落实课内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路径二:在插图创设的形象情境中学课文
1.以图为媒,沟通字形和字义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有着“色彩艳丽、生动有趣、形象直观、时代鲜明及启发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指导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由于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字形和字义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是一个难点。
以统编语文一上册《日月水火》一课为例,这是关于天文自然的看图识字课。在教学中,如果生字单独出现,让学生去识记和辨认,这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而如果先出现插图,学生去看一看插图,说一说图画与右下角的文字有什么关系,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和大胆发言,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由形象思维自然过渡到抽象思维,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举两得。
2.以图为媒,沟通抽象和具象
图文融合的书籍能使读者从文字和图画中得到知识,提升理解能力,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从而提高读者的学习能力。
以《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为例,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解,“危楼”很容易理解成危险的楼,而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参与到赏析插图的环节中,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关注细节的观察方法,则不难理解“危楼”就是高楼的意思。
3.以图为媒,沟通理解和记忆
分析统编版第一学段教材课后题的学习要求,教师发现可利用教材插图指向学生记忆的题型有三种:
第一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如《小小的船》《四季》《大小多少》和《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要求。《古诗二首》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背诵课文。
在这类需要背诵的课文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使插图成为背诵线索。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尽量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以《四季》一课为例,教师可先请同学认真观察插图,说一说如果四幅图分为两组,谁和谁是一组,为什么。
同学们经讨论发现,小鸟插图和青蛙插图是一组,因为插图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谷穗插图和雪人插图是一组,只有一个主要人物。在背诵过程中,学生要先看着图片,尝试背诵。在图片的提示下,学生能够将课文背诵出来。接下来,学生要在脑海中想象图片,脱离图片背诵课文。
第二种,指向复述课文内容。如《小壁虎借尾巴》课后第二题:朗读课文。说说小壁虎都找谁借过尾巴,结果怎么样。《小蝌蚪找妈妈》课后第二题: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第二题: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在课文中画出来,再说说它们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千人糕》课后题: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对于以上这些学习内容,学生要能够脱离文本进行复述。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语言储备尚不够丰富,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如果不提供帮助,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在复述课文时要么原封不动地背诵,要么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从何说起。如果教师提供课文插图作为学习辅助,让学生看着插图完成讲解,鼓励学生想象,不仅可以有效复述课文,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举两得。
第三种,复述课文内容并分析结果。如《小猴子下山》课后第二题: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教师再出示所有插图,请学生讲解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还可以截取插图中的细节——“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蹦蹦跳跳”的“兔子”,与小猴子“空着”的手做对比。形象而直观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任何一个目标,始终如一,就不会两手空空。
(三)路径三:在插图创设的想象情境中学写话
如果说拼音学习是第一学段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那么写话无疑是这条路上的又一只大怪兽,让学生望而却步。如果教师合理运用教材的插图,掌握有顺序、抓细节的观察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1.“火眼金睛”——会观察
第一学段写话的第一把“金钥匙”,无疑就是“火眼金睛”——掌握观察方法。
如《开满鲜花的小路》课后第二题: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看看课文插图,仿照例句说一说。如果学生能够由远及近地观察图片,抓住细节,就会发现房子旁边还有“郁郁葱葱的大树”,山坡上还有“绿油油的青草”,鲜花旁还有“喜气洋洋的小动物们”。
2.“奇思妙想”——敢想象
观察是学生写话能力的一个翅膀,另一个翅膀则是“奇思妙想”的想象力。所有的想象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教材插图肯定是最坚实的根基。
以二年级下册园地四写话为例,写话要求:看图,想一想,小虫子、蚂蚁和蝴蝶用鸡蛋壳做了哪些事情?他们有什么有趣的经历?把它们这一天的经历写下来吧!
四幅图都显示了小动物们用蛋壳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在有顺序、重细节地观察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展开“奇思妙想”。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在想象时如果能够联系生活,代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那么写话就变成了写“自己”,这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学生要观察图片,先聚焦第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你在生活中玩过跷跷板吗?你玩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3.“开天辟地”——能创编
在运用插图进行写话教学时,教师还应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创新表达。
以《蜘蛛开店》为例,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被鲜活生动的插图吸引,思考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教师可以请孩子画一画,写一写。
三、运用插图的情境教学之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够精心“备图”,将学生实际与教材插图的特点完美融合,注重教学情境性的创设,以实物为链接,体现教学活动性。这样的课堂必然能够吸引以感性思维为主体的低段学生。但是,第一学段的学生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注意力极易分散。插图的使用过多或时机不当,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利用插图创造情境时需要因时因地,注意“火候”。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基础教育课程》2015年第7期。
[2] 葛菊艳《低年段语文学科课文插图的价值与有效运用》,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3] 朱凌《部编版低年段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应用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