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考

作者: 董海燕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以及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对错、善恶和美丑,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究“双减”背景下传统文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渗透方法。

关键词:“双减”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3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思想道德以及健康向上的精神,这对小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伴随“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落地实施,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习得知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让小学生学习知识、培养精神、汲取智慧和感受魅力,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意义非凡。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将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标要求和重要意义以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优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标要求

新《课标》对于“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内涵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就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增强文化自信、加强语言运用、拓展思维能力和丰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

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优秀的传统文化宝库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熠熠生辉。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学生从低段(1—2年级)开始接受诗词启蒙,中段(3—4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选上要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安排不同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古人的生活情趣与哲思,传诵千年的诗词文赋为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带来自豪感。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让学生从小接受各类优秀文化作品的熏陶,这有助于学生从小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有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人们常常惊叹古人的智慧与才情,他们可以用短而精的语言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揭示一个个深刻的道理、传递一个个正确的思想。短而精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能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忌“啰嗦”,写“流水账”。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并非是在学习古人的文言表达方式,而是学习古人言简意赅、凝练简约的表达方式。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诗歌、古文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依然广泛使用,如古诗名句、古文衍生出的成语能够被学生应用到生活与写作中,为语言表达增添色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诗歌古文中蕴含着诸多思想,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与提升,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传递出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着变革和革新的真理,这都是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诗句。再如,三年级教材在文言文教学的起始阶段便安排了《司马光》和《守株待兔》,这两篇文章虽是简单的生活小故事,但蕴含着思维的方式。司马光如果按照常规思维,也无法成就这一段千古佳话;《守株待兔》中的农夫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便不会有好结果。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要。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大有裨益。语文兼具人文美和语言美,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创造的过程。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感受到大漠孤烟之壮美,小桥流水之静美,教师进行古典诗词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以吟诵的方式学习,在诵读中能够感受诗人笔下的自然风物,在吟唱中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怀,形成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入表演、讲述等活动,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打下基础。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宝藏。教师在小学教育中要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其独特的魅力扎根在每位学生心中。教师要将优秀的文化精神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基础。就其重要性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内容丰富,除了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尊师重教,感恩父母的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感受人文主义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游子吟》一诗为例,诗人孟郊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这首诗情感真挚自然,感人至深,对学生尊重父母、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完善和拓展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适度融入传统文化,不断拓展课外知识,能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在开展识字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象形等汉字六法,讲述汉字的由来,如日、月、山、川、鸟、鱼、羊、虫、贝等,这样既能使得学生发现汉字和实物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挖掘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又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印象。

最后,教师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自觉性和本领。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教师在教学过程融入这些故事,能够鼓励学生学习古人优秀的言行,从而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华。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中,通过学习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廉颇的知错能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与人为善,与家人、朋友和睦相处,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

三、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随着教材的更新改编,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越来越多,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重要地位。教材编委会所选古诗词符合时代潮流和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传统古诗词教学注重讲解,使得古诗词的学习脱离了当时的环境和背景,使得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将其当作顺口溜一样机械地背诵下来,对于其中蕴含的情感等往往不能体会,这便丧失了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理解和感知古诗词内容具有消极作用,不仅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有所影响,同时还会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文化的传承。

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背诵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应该深挖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通过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促使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得到有效增强。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墨梅》的教学中,在讲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拓展作者王冕的相关情况,为学生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其他作品等,以加深学生对于该诗的理解和感知。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使学生在古诗词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有效实现“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又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稚子弄冰》,在教学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本意,还应加入对这首诗背景的解读。在创作这首诗时,诗人杨万里在常州任上,当地在立春前一日有“打春牛”的习俗,以示迎春和劝农,小孩子便是按照大人鞭打春牛的场面进行模仿,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结合背景资料,学生再看小孩子的行为,更觉可爱。此外,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引下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这首诗与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设置在同一课,范成大与杨万里皆为“中兴四大诗人”,加之这首诗也是关于农事和儿童的,教师将两首诗放在同一课时进行类比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情感以及古人对于农事的重视,体会农事丰收带给人们的希冀与喜悦。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如现代语言故事、神话故事、优秀诗文等,这些阅读文本看似和传统文化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其通过简短的故事形式、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呈现出鲜明的故事色彩,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如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励志故事《铁杵磨针》《萤囊夜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扁鹊治病》等,这些篇目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能够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不仅如此,其背后还蕴含着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知识进行深入阅读,教师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加深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导人们形成文化认同。

教师要在综合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在新课改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亟待改革,教师应该创新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

以《月是故乡明》为例,在学习该文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中秋小课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组织学生在课前积极收集与“中秋节”相关的知识,如中秋节的由来、风俗、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等。除此之外,季羡林先生在文中引用的杜甫和秦观的诗词也可作为积累。在正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收集到的知识,在收集和分享知识的过程中增加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感受月亮在中国人心中的独特意义,这样便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以及祖国的热爱。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课本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美好品质与精神寄托。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设计极其独特,该单元并未编排传统课文,而是引入了综合性实践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其内容分为“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板块。“汉字真有趣”板块列举了字谜、谐音、形声字等内容;“我爱你,汉字”板块列举了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姓氏研究报告等内容。教师在该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把控课堂,进行一些自主性实践。教师可在课前设定活动目标,下发活动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抽签选择,按照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知识讲解的顺序分工合作。在课后,各小组要整理资料,可形成汉字小报、手抄报、书法作品等形式,由教师装订成册,形成班级的特色作业珍藏留念。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困难进行解决,并对展示内容进行甄别,判断难易程度,尽量做到全员参与,避免参与感不强。本次实践活动旨在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并培养对汉字的热爱。

综上所述,教师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小学生涵养家国情怀,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认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知识和风俗民情,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加以运用,这对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对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认知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充分挖掘与教材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孙凤霞《“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统整路径的新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30期。

[2] 吴永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亚太教育》2022年第22期。

[3] 贾春瑞《小学语文课堂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亚太教育》2022年第23期。

[4] 许燕《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年第5期。

[5] 付雪琦《聚焦“双减”提质增效——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四)》2022年。

[6] 赵应芳《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1期。

[7] 姜艳霞《“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探析》,《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2期。

[8] 杨国军《“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7期。

[9] 李学红《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文学教育》2021年第3期。

[10] 陈博《“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现代教学》2021年第19期。

(董海燕,1985年生,女,汉族,甘肃通渭人,大学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