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而有度,收而有韵:情境教学在散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华洁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情境教学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情境”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了四十多次,由此可见,新《课标》对情境教学的强调。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流于形式的现象较为严重。本文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昆明的雨》为例,探讨情境教学的方法,认为既要跨而有度,又要收而有韵,要坚持学科指向,以语言为核心,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情境教学 散文 《昆明的雨》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35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对于语文这种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情境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提倡情境教学的初衷,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为情境而情境”的教学现象,教师刻意用情境包装教学,跨出去却收不回来的现象比比皆是,取情境之“形”而忽视内容之“实”使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和政治课,让人唏嘘叹惋。
现代语文的主要开拓者叶圣陶先生曾明确表示:“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由此可见,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应以语言为核心,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生活中运用语言。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昆明的雨》一课为例,尝试设置情境任务,带领学生跨出去,又能收回来,紧贴文本特质,紧扣语言特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跨出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具有温润沉静的特点。同时,它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强调的是学生自主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为了了解学情,笔者对所在班级的学生做了一个课前阅读调查,发现学生对汪老笔下的昆明的景、物、事、人,尤其是里面写到的美食很感兴趣。笔者不由得想到央视大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是创设了如下情境,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部给同学们发来一份邀请函,全文如下。
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一部《去有风的地方》让云南成为大多数国人心之所向的地方。为了提升昆明市旅游城市的形象,我们部门决定以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作为素材,拍摄一组“在雨中邂逅昆明”的宣传片,展现“昆明的雨”的特点,让广大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品味汪老笔下的“诗与故乡”。现邀请你们班参与宣传片的拍摄活动,希望你们能够踊跃加入。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部
2023年9月10日
围绕这一情境,笔者设计了三个拍摄任务,任务一:寻找美景拍摄。任务二:设计拍摄脚本。任务三:评议完善视频。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该任务群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以上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贴合,随着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兴盛,多样化的视频内容得到广泛传播,拍摄并制作小视频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给城市拍摄宣传片,由学生扮演策划、摄像师、配音演员,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找场景、赏美景,确定各个小组主要的拍摄场景地,感受昆明这座小城的美丽景色。在这样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由被动的阅读者转变为活动的策划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极强的探索欲和表现欲,更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领域。
在拍摄时,学生需要思考选取怎样的图片、图片中应该放哪些景物、主角配角该如何合理安排、色调又该如何搭配等。在图片选好后,画面的配音朗读,字幕的制作,音乐的选取搭配,拍摄时选择远景、近景、全景还是特写镜头,拍摄风格跟主题的搭配等又促进了语文和音乐、信息技术、物理等多学科的融合。
二、收回来:紧扣文本特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昆明的雨》围绕“昆明的雨”这一话题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一般平淡自然,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却内涵丰富。汪曾祺个性化的语言和抒情方式是汪老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受作者文字的韵味以及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深厚情感,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个性化的语言文字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任务一:寻找美景拍摄。学生要化身为摄影师,进行昆明美景的拍摄,学生可以先拍摄昆明的雨,通过拍摄发现昆明的雨的总特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除了雨,笔者可以追问还有哪些值得拍摄的景、物、事、人?学生们通过跳读课文,能够发现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各种美味的菌子、肥大的仙人掌、又大又红的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喝着酒赏着花的德熙、密匝匝的木香花等都可以放到宣传片中。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寻找美景拍摄任务为驱动,牵动学生去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明确文章“写什么”的问题,为进入文本深入阅读搭建桥梁。
任务二:设计拍摄脚本是本课的重点,主要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也就是要带领学生品味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的独特的语言。笔者设计了下面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展现雨中情味,导演组选定了“风俗美”“景色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这几个主题,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一个拍摄主题,详细说说你们组会通过拍摄怎样的画面来凸显这一主题(内容包括:场景镜头、画面解说、配音朗读等)。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各小组参与度很高。
有的小组给“牛肝菌”配音朗读,在配音的过程中发现,这里汪曾祺使用了逗号而不是顿号,读的时候需要慢一点,要读出一种细细品味的感觉,好像牛肝菌真的在嘴里吃了一遍,让人回味去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悟到汪曾祺从容的抒情,通过简短句式来放慢表达的语言魅力;有的小组在场景镜头设计上,选择给满满的缅桂花来个特写镜头,因为满满的缅桂花里不仅有房东的善良淳朴、慷慨大方,更有着苦难岁月里满满的人情味,在当年的昆明,拮据是当时那个社会的常态,一个寡妇带着个孩子,却依然把作为经济来源的珍贵的缅桂花,送给异乡求学的作者,缅桂花体现的是温暖,更是艰难岁月里的那份情义。学生沉浸到语言文字中,能够感受到汪老用词的深意;有的小组对和友人酒店小酌以及站立的鸡的镜头进行画面解说,加上结尾诗的配音朗读,感悟到汪曾祺雅致的抒情,古典文言中诗意表达的魅力,从而体会午后的情味,体味那种淡淡的静谧、和谐、美好、悠闲、惬意和舒适;有的小组发现,汪曾祺在写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时,用了两句句式相同的话:“这种东西也能吃?!这种东西这么好吃?!”问号和感叹号的连用,表达的情感却是不同的,先是极尽的怀疑质疑甚至不屑,再是极尽的惊喜,不可思议。在男女生的对比配音中,学生要感受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作者对昆明美食的热爱之情。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教师以设计拍摄脚本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由内容的理解到语言的赏析,努力解开“这一篇”散文的语言密码,不仅能够让学生收获课本中的知识,而且建立了语文学习和真实生活的联结,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升了学生的言语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对美的追寻、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三:评议完善视频,重在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哪个小组搭配的视频色调最合理,片头片尾字幕的制作最紧扣主题,扣人心弦。教师通过对前期的视频进行评议和完善,可以顺势引入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汪曾祺的人生经历,了解汪老对昆明的独特情感,建立文本和作家所处时代背景的关联,由文知人、知事,深度理解作者的情感。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新《课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推断等方式,尝试运用观点欣赏、评价作品。”以上任务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这些是21世纪创新型人才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和品质。
三、教学思考:情境化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要“真实”
语文是文字的艺术,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源于真实生活,要探寻真实生活与教材知识的关联之处,立足学生视角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笔者以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部的口吻,给同学们发来邀请函,邀请他们拍摄一组“在雨中邂逅昆明”的宣传片,这样的情境创设跟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笔者在课前预想学生们的参与度一定会很高,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昆明文化和旅游局不可能给学校发邀请函,更不会让大家帮助他们拍摄宣传片,即使按照后面的三个任务,真的拍摄成了宣传片,它的实际价值和意义也不高。笔者经过反思发现,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无望达成的,脱离了学生生活的情境设置是没有真实驱动性的,是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参与情境的热情的。于是,笔者对大的情境任务进行了调整,改为学校要进行乡贤名人展厅布置,汪曾祺先生曾经在江阴南菁初中上过学,跟我们江阴这座城市颇有渊源,笔者想请同学们围绕《昆明的雨》这篇文章,为他专门做一个展厅,在展厅中布置图片和视频。这一情境任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更好地唤起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
2.情境设计要“适切”
情境的创设要讲求适切性,不同的文本,有自己的情境适切范围。情境设计需要量“体”裁衣,避免模式化,标签化。拍微视频,宣传片,布置各类展馆,排演情景剧、课本剧,为诗文配插图或音乐等成为情境教学的“万能”公式,教师遇到写人叙事的文章就是拍课本剧,拍微电影,遇到说明文就是拍纪录片,遇到诗歌就是配图配乐。散文、小说、诗歌、剧本、传记的每一种文体、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本特质,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价值,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符合这一特定文本的情境。针对本文汪曾祺“美食家”的特质,教师除了设计拍摄宣传片这样的大情境之外,也可以设计小的情境任务,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以汪曾祺的口吻说一条“昆明雨季家常美食推荐语”,用“我最想念昆明雨季里的……”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这样的小情境任务就起到了串联文本所有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此外,情境创设不能只是贴标签,课上的内容却跟该情境毫无关系,导致情境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牵强,情境要么是“虚设”,要么是“戴帽穿靴”,对实际教学意义甚微,有时反而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障碍。教师要认识到,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是好的情境,事实上,不是每节语文课都需要创设情境,一堂课,什么时候要创设情境,要创设几处情境,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具体情况而定。
3.支架搭建要“有效”
教师需要给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以上课例中,笔者对拍摄视频这个大的情境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在任务的设计上给学生巧搭支架,在设计拍摄脚本任务时,搭建了聚焦场景镜头、进行画面解说、选择句子配音朗读等支架,并给学生提供了相关范例,进行了指导,支架的搭建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的任务过程有迹可循、有路可走,紧扣散文的文体特点,避免了教学中出现脱离语言文字的现象。
4.语言核心要“落实”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由此可见,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是设计学习情境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在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时,应立足学科特点,体现学科本质,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要紧扣文本特质来设计活动。任务的设置要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而展开,必须指向语言,落脚于语言学习,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在上述课例中,笔者紧扣单元目标“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把品味汪曾祺散文语言的“淡而有味”作为教学重难点,不管是画面的解说,镜头的选择、定格、聚焦,还是画面的配音朗读,最终都落脚到对汪曾祺语言文字的体悟和理解运用上,让学生在对语言的反复品味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情境教学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语文教师在设计情境时,既要基于现实生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关联,引起他们的思考,又要以语言为核,重视并落脚于“语言运用”,加深学生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燕《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课外语文》2021年第3期。
[2] 赵雅琴《基于核心素养重建的初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