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课堂本真,构建真味语文课堂
作者: 张开会摘 要:语文是最富情感的综合性课程,它的存在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更在于给学生带来一种强烈的、正面的综合学习体验。本文从书声琅琅、立德树人、合作探究、尊重事实、魅力教师等多个方面探究本真课堂的开展方式,旨在构建初中语文真味课堂,提高教学效果,让教师教有所教,学生学有所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本真 真味课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36
课堂是落实新《课标》的主要场所。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多样化、创新化的语文课堂,逐渐让初中语文课堂失去了本真的味道。对此,笔者展开了深刻的分析和反省,并通过别样教学策略的实施还原语文课堂的本真,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又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本真味道。
一、书声琅琅,读出语文真味
朗读历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也是新时代具有显著上升空间的教学形式。朱熹认为:“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朗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已经渐行渐远,成为可有可无和似有实无的“摆设”。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双减”政策的落实和推广,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者开始怀念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希望朗读能够回归课堂,用学生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说教,以学生的体验强化教师的教学。
对此,笔者对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展开了相应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朗读教学意识并不是非常的强烈,他们更愿意以讲的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落实语文教学事项;朗读教学形式单一,大部分语文教师是在新课学习之前让学生自由朗读,或者是让某一个学生朗读一遍即可。在这一背景下,朗读教学并未能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广大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通过书声琅琅的课堂构建,创设真味语文课堂。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散文《春》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朗读教学,促使真味课堂的实现。在本文的朗读中,学生要把握住全文的感情基调——喜悦与希望,朗读的语调——轻柔、舒缓、自然,这些是学生需要在朗读中慢慢品味和体验的内容。课文的一开始连续出现两个“盼望着”,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在文章一开始连用两个“盼望着”,在分析后,学生可以发现反复的修辞手法更能表达出作者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那么学生的语速就要稍微急切一些。在读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偷偷”和“钻”两个词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从而使得无生命变成了有生命。这样,学生才会在朗读中注重作者的写作情感,学生的语速要慢一些、轻一些。在读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嗅觉感官来体验春天的味道,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深吸一口气,好像瞬间闻到了泥土的气息,就能够在朗读中为听者带来浓厚的春的气息。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的朗读适当配乐,以音乐的美感辅助学生联想文本描述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验到文本表达的力量。由此可见,语文教师要真正让语文课堂生出更多的真味,就必须从朗读教学着手,让学生在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中感知到语文学科的本真味。
二、立德树人,品出语文真味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涉及丰富的知识,蕴含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不乏与立德树人有关的教学素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文学科教学承载了育人的重要职责,教师要在深刻认识到这一理念后,将立德树人融入语文教学细节中,让学生不仅能够收获语文知识,还可以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材中的育人价值,要努力将育人与文本教学结合起来,从而与学生共同挖掘文本的内在魅力,走进文本教学的最高境界。
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崇高品德。然而,教师要想让学生理解到这层含义却有着一定的难度,为了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创设串联式的问题情境。“文中写到了有关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折射出了藤野先生怎样高尚的品德?”“课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从阅读中我们不仅读到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还读到了鲁迅先生大量关于在东京的生活经历描写,你觉得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你从文本中找到了文本写作的线索是什么?”“从文本中你能感受到鲁迅具备哪些人格品质?”通过上述一连串的问题,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走进作者鲁迅和藤野先生的内心,感知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品质,也在这一背景下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 从而让学生从中接受教育,感受到教师对待学生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品质,从而激发自己对教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再如,学习《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育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多年的教学经验让笔者认识到初中生对《背影》一文中有关情感方面的理解并不是非常到位,以他们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经验是无法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的。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事情,在班级内形成浓厚的感恩氛围;接着让每一个学生具体描述父母做事情时的眼神和动作,让学生将自己父母的爱捡拾起来并展示给同学,让每一位同学将自己父母慈爱的一面展示出来;然后将这一感人的细节用文字记录下来,回家读给自己的父母听;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实践活动将文本中的情感上升至生活中,不少学生在讨论中陷入了思考,在记录细节中湿润了双眼,在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时感受到父母的不易,最后,我们可以将这一活动整理成纪录片,命名为——绿叶对根的情义。这些实践活动对于育人有着极大的教育价值,与单一的文本教学相比,实践活动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就此,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真味课堂也在其中悄然生成。
三、合作探究,嚼出语文真味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合作研究逐渐成了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关键词的合作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自主”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如果说传统语文课堂重视教师“填鸭式”的口头说教,那么“自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更注重学生的主动选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开放性的组织形式符合初中生的认知需求特点,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由交流、大胆讨论,在分工明确的小组学习中找准学习的方向。“探究”即指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能够在质疑和释疑中探究出文本的本质,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所以说,本真课堂少不了合作与探究,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嚼出语文课堂的真味,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写出了童真和童趣。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将全文分段,并概括段落的大意,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基本上可以准确概括出每段的大意,但是笔者也同时发现16自然段就像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似乎没有学生发现它的存在,在对这一自然段的阅读中,学生不难发现本段内容与全文整体情感基调格格不入。于是笔者便借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16自然段抽离出来,并对其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了促使合作探究有效开展,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你能概括这一段的大致含义吗?为什么你会忽略这一段的内容呢?你能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紧张和单调的学习生活呢?上述三个问题直接引导了合作探究学习的开展,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找到了“正午”“晚上”“只”“终于”等关键词,从中感受到小作者在三味书屋中学习生活的紧张和单调。由此可见,合作探究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反复咀嚼和探究中,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把握也变得更加准确。
同样,在教学《背影》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让学生分析题目是否可以换成《我的父亲》《父爱》《买橘子》《对父亲的思念》等题目,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文本以及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理解得更为透彻,认识到“背影”贯穿文章始末,起到了点题的效果。在上述合作探究中,语文课堂经常会在学生的争论声中被推向高潮,语文的真味也在这一过程中一次次走进学生的视线,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
四、尊重事实,落实语文真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双边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遵从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学生的真实学习为基础,一切以学生能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得为基本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和练习的设计也要呈现出层次性或者个性化。
例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会设计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判断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者的创作意图。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在辩论过程中,每个辩论方都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并能从教师点拨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辩论中要认真倾听,允许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最后做出明确的指导,让学生在读文字、辨观点中掌握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中小说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兴趣为主,让学生学会从小说三要素专业角度读小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五、魅力教师,导出语文真味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指导者、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等多重角色,一堂具有真味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在笔者看来,要想实现真味课堂,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魅力,通过人格、语言、仪态等多方魅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观念,并在教师陪伴学习的过程中摆正自身的学习位置,感受到语文的本真味道。
首先,教师应该体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语文是一门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科,这一特点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自己就要先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学习《邓稼先》时,如果仅凭教材内容让学生去理解邓稼先默默奉献、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不够的。教师也要让学生从自身所散发出来的精神品质中找到类似的品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学生严加管教的态度,对自身严格要求的态度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认知,学生对比教师方方面面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去理解从邓稼先身上折射出来的精神品质,便会形成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其次,教师应该使用具备魅力的教学语言。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学科,教师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一般来讲,教师的讲课语言一定要体现出知识性和幽默性。要想提升教学语言的知识性,教师就要坚持阅读和学习,广泛涉猎包括语文学科知识在内的众多知识,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如在讲到《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及时为学生引申“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有关知识,使其作为这首诗学习的背景补充材料。在学习《老王》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身边的“老王”,即从文本延伸至生活,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一个具备教学魅力教师所折射出来的光芒。同样地,要想提高教学的幽默性,教师就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将学生视作最可爱的人,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积极向上且幽默的教学语言,将良好的情绪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感知到文本学习中的快乐,还可以在教师的影响下成为一个幽默和积极向上的人,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来说远比知识学习重要得多。
由此可见,真味语文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自身的魅力,教师以具有魅力的人格、语言、性格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信服,在听教师讲课中或者是在与教师相处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真”。
真味课堂构建是基于新《课标》背景所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也是广大教师对本真语文课堂回归的期许,因此,我们教师要尝试通过多种策略和途径来确保本真课堂的构建和回归,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实践证明,本真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个人魅力,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打造本真课堂。
参考文献:
[1] 常晓刚《渗透情感,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中学语文》2020年第22期。
[2] 张慧《打造高效语文课堂需注意的几个点》,《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21年第5期。
[3] 王永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课外语文》2021年第10期。
[4] 李丽蓉《融入情感教育 打造全新课堂——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意义和路径》,《中学教学参考》2021年第7期。
[5] 寇鹏《挖掘内涵,丰富情感——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中国教师》2020年第S1期。
[6] 金平《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究》,《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