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视角下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郑爱霞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具有思路完整、方案严密、方式新颖的特点,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备受推崇。本文结合初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分析了如何采用同课异构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同课异构 初中语文 古代诗歌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37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阅读浅易文言文要借助工具书进行理解,注重积累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不能单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需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就是将多位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总结适合本班学情的教学设计方案,取得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效果。

一、同课异构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一)同课异构的概念

“同课异构”中的“同”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和教学时间;“异”是指教师特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有较大差异。关于同课异构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指: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状况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在比较中研究不同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第二种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同一个教学题材,采用多元化和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本文主要针对第二种同课异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以初中古代诗歌为例,分析同课异构教学设计,选取不同的侧重点展开教学。

(二)同课异构的重要作用

首先,同课异构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新入职的教师,通过同课异构这种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形成全面认识,通过将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并逐步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然后,新入职的教师可以通过同课异构这种教学模式及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风格,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最后,同课异构还能够有效改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比如,教学方法单一、教材解读死板等,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对语文教材的解读能力。

二、同课异构视角下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一)设计初中语文“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案

在进行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方案设计之前,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习到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先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行评估,调整并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要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将不同的教学理念进行对比总结,最后转化为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课堂。下面以八年级上册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篇古代诗歌为例,展开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师先要确定本课教学的侧重点。在设计侧重点时,教师要结合教学“三维”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进行设计。经过分析之后,教师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侧重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诗歌鉴赏体会作者陶渊明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2)侧重对学生吟诵古代诗歌能力的培养,并借此机会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3)侧重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并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诗词,并通过课堂互动、问答、多媒体展示材料等让学生体会“悠然”“相与还”“真意”等词语的味道,从诗歌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田园风光无限好的意蕴。

2.了解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在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与传统教学内容要进行区别。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程序性知识学习上,每位教师都会按照:创作背景——作者介绍——生字词掌握和讲解——诗词欣赏和背诵——理解全文的顺序进行教学。这个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同课异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将侧重点放在赏析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感受情感特点等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明白诗人要抒发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学习生字词、文学常识和背诵诗歌,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且让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悦。例如,在《饮酒(其五)》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诵读之后,指导学生对诗歌大意进行理解,并结合图文走近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对田园风光无比享受的心情。然后,教师要挖掘之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对古诗进行进一步理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会发现《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诗文都是写田园风光的内容,可以从中总结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二)了解初中语文“同课异构”的教学特点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灵活应用同课异构教学方法,需要充分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对其中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掌握正确的教学步骤和方法。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灵活,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积极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训练、思维方式等能力,并指导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方法。同课异构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以七年级上册的《观沧海》为例,通过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教师侧重于对这首诗歌的合作探究环节进行指导: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学生经过思考会了解到,全诗以“观”字统领全文,从“观”这个字展开写作者在登山时的所见所闻。

2.本首诗写了哪几层意思?并说出哪些诗句是写实际景物的?哪些诗句是写作者想象的?学生经过合作探究,会发现全文写了三层意思:开头两句是第一层,主要写了作者观沧海的地点;第二层主要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色,而且结合现实中的景色进行了实景描写;第三层借助作者奇特的想象能力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这些是作者想象的景象。这首诗歌的最后两句与诗歌内容无关,是词牌中为了和乐而写的附文。

3.这首诗歌中的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明确这首诗从“日月之行”开始的四句现象部分,用虚写的方式表现了大海具有包容万物、容纳日月的气概,借助大海的胸怀来显示诗人的胸怀和气概。而且,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当时具有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这种感情在诗歌中没有直接体现出来,而是隐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体现了借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最后,教师再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曹操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先后平定了吕布等割据势力,在建安五年打败了袁绍,之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平时善于写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首诗歌中借助乐府旧题表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全文气势雄伟,慷慨悲凉。在分析《观沧海》这篇课文的教学特点后,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合作、探究,发挥同课异构的教学特点,指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歌要表达的含义:利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实现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目的,表面是写沧海的壮美景色,实际来表达作者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首诗的基调苍凉而慷慨,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写作风格。

(三)完善初中语文“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

在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重视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这对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开展创新教学非常重要。在同课异构中,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步骤,关键是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思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完善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全面设计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教学内容,预测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问题。教师要从整体上设计教学,将课本中的诗歌教学内容融入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在同课异构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结合生活经验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为例,教师可以采用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马致远是元代的杂剧作家,年轻时热衷于取得功名,但是由于元代统治者实行的人才选拔政策比较苛刻,作者虽然很有才华却没有机会进入仕途。他一生穷困潦倒,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经常写一些体现羁旅愁思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然后,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给学生展示本首诗歌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优势,将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这些景物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教师可以将以上这九种景物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营造与诗歌相应的情境。这些词语之间没有多余的阐述和解释,可以说是一字一景,凝练却不简陋。再加上前面每个字的衬托,作者将这些孤立的自然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富有流动性和生命感的画面,但这个画面的基调昏暗阴冷,简单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幅苍凉的晚秋水墨画,取得了言简义丰的诗歌效果。以上这些内容已经隐藏在作者使用的“老、枯、昏、瘦”这些字眼中,谱写了一首饱含无限凄凉悲苦的曲调,让人想象出作者在路途中孤单一人,没有亲友和家人陪伴,一个人在凉飕飕的西风中骑着一匹瘦马郁郁前行的画面,品味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郁愁思。

最后,教师利用色彩对比分析作者心情。在《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中,作者引用了多种色彩,这些色彩进一步加重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太阳西下,光色惨淡,一片昏黄的颜色,再加上枯藤、老树、昏鸦的暗黑或灰色,这些色彩就给人一种压抑感。诗歌的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通过书写断肠人的孤寂和凄苦,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恶劣。作者通过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实现了写作意图。

(四)提高初中语文“同课异构”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教师需要做好深度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进行深度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为着力点,开展深度阅读教学,增强学生的阅读情感。例如,在学习李白《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学生要通过诵读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初次离开家乡时所写,写出了对家乡山水的依恋之情。作者是乘着小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的半轮秋月,而且月亮的样子倒映在江水中,透露着朦胧之美,全诗意境清朗美妙,风景自然天成。而且,在这首诗中连续用了五个地名,依次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些地名给读者依次展现了作者一路看到的风景,构成了一幅千里旅行图。借助这些地名和作者的诗歌内容,教师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人人皆有思乡之情。

然后,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古代诗歌教学指导学生对人物事件进行归纳整理,并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通过仿写锻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学生在仿写中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诗歌和古代诗人所写的诗歌进行对比,体会到仿写的乐趣。比如,在《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歌的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借鉴这首古诗的结构,但是在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写:“学校操场寻常见,图书馆里几度闻。正在奇怪君失踪,秋风起时又逢君。”在这些仿写诗句中,教师可以看到这个学生对这位同学的敬佩之情,以及失而复得的同学友情,而且,在仿写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同课异构带来的学习乐趣。

最后,教师要关注学习背后的故事。在初中古诗词中有很多值得学生深入探究的内容,对这些古代诗歌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会让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写的是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诗作,从多个角度描写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和哀愁心理。在这里,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古代边疆情况进行深入挖掘:古代戍边将士一般都是几年或者几十年不能回家,由于交通不便和战争不断,这些将士很可能在战场上牺牲,即使在闲暇时间,他们也不能回到家乡看望父母和亲人,这种感人肺腑的诗意给人带来了一种悲壮的气氛。通过挖掘这些内容,学生会对这首诗表达的情感理解得更加深刻。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深度教学,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薛红《创新教育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研究》,《成才之路》2023年第16期。

[2] 王玉英、郭全友、马晓玲《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实践探索》,《山东教育》2023年第8期。

[3] 史德平《关于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文本细读教学的思考》,《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4期。

[4] 吴乾锋《在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新教育》2022年第10期。

[5] 陈继进《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年第16期。

[6] 丁丹丹《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途径》,《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7期。

(郑爱霞,女,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