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探究

作者: 张海燕

摘 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中,教育部明确指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整体安排语文课程内容,通过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序列递进,逐步满足各个学段学生的素养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也应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序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本文从四个角度,即整合单元知识,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创设整体情境,突出大单元教学板块的主题意义;开展板块探究,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即时评价,发挥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阐述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单元整体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38

新《课标》从四个角度解释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也以6个任务群综合呈现了语文课程内容,突出了语文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规划。其中,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主张将零散的语文知识整合到一个个完整的、结构化的单元体系之中,通过开展一贯式、整体性的单元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动态生成关键能力,在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整合课内外资源、开展校内外联合活动,由此实现学以致用、提质增效,落实核心素养。这一模式是符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的,也是推动核心素养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也可在一线教学中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整合语文知识,展开语文探究,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的价值观等,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聚焦核心素养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

一、整合单元知识,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整体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与常规教学模式不同的一点是,前者要将具有逻辑关系的知识点汇总到一个单元体系中,这也意味着一线教师不必完全按照教材中所设计的顺序开展教学活动,而是要创造性地应用新教材,根据单元整体教学的实际需求去改变语文知识的教学顺序,使得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则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将具有内在逻辑的语文知识整合起来,据此设计大单元板块,明确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总目标,完整规划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教学程序、语用板块等,并据此明确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育人策略、教学技巧等。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实践中,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均围绕不同地区的四季美景进行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而且每一篇课文中都使用了相应的修辞手法,使得课文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本单元的写作任务也以“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为主题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书面文字记录生活,便于学生自主迁移阅读所得。对此,笔者便将本单元的阅读、写作板块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据此设计了单元整体教学计划,并由此设计了以下几个单元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目标

朗读课文,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灵活应用停顿、连读等朗读技巧;揣摩并品味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圈画出课文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探究各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写作手法的使用方法,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且要主动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情感体会;梳理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语句等,及时拓展语言文字知识储备;学习使用书面文字记录生活,在教学中使用各类语言材料。

2.思维能力目标

在课文中展开联想、想象,感受课文中对于自然美景的描写方法;在课文阅读中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分析比较,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3.审美创造目标

感受、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能够从课文中感悟汉语之美;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自然景象,领略自然之美;在朗读实践中感受汉语声调、韵律之美;能自主欣赏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等等,通过单元整体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4.文化自信目标

在本单元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使其能够自主传承汉语文化;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珍惜之情,使其能够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荣誉感。

围绕这四类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教师也可选择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体验法优化学生的审美感知、情感体验,通过小组合作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通过朗读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一来,教师便可以在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引领下逐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目标的引领作用,真正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做好准备。

二、创设整体情境,突出单元教学的主题意义

单元整体教学主张在一贯式的主题情境下开展课堂活动,以情境为桥梁将单一的课时活动联结起来,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迁移已有认知经验,积极探究语文新知。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情境性设计,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也可在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创设整体性的教学情境,据此突出单元教学的主题意义,引领学生自主分析语篇、展开审美创造,等等,为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实践中,本单元的阅读板块收录的课文讲述了多位名人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人物品行等,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了让人心生敬佩的人物形象。在本单元的整体教学实践中,笔者便创设了整体情境,具体的做法为:围绕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先生等多位名人整理了相应的影视剧片段,通过影视剧作品中关于伟人形象的塑造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各位名人的精神面貌,据此引导学生谈论并分享自己所积累的相关文学常识,谈论各位名人的生平经历、突出成就等,使得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投入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笔者在筛选影视剧作品时会尽量选择评分高的影视剧片段,而专业演员的形象塑造与表演方式也能在学生眼前展现活灵活现的人物特征,便于丰富学生的直观想象,唤起学生的交流欲望,使其自主谈论各位名人的主要事迹。由此,教师便可切实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心阅读课文内容,使其自主分析每一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等。同时,学生也可自主整理与各位名人有关的时代背景资料,可在单元整体探究活动中自主迁移已有认知经验,并且积极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由此,教师可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个好头,将单一的课时活动串联起来。

在上述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因为课文中所讲述的名人故事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所以,教师选择利用影视剧作品中的视频片段去展现名人形象,据此丰富学生的视听感知,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分享与各位名人有关的故事,顺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各篇课文,有序分析每一篇课文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自主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内容,优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顺利导入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是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方法,初中语文教师也应根据单元整体教学主题选择相应的技术资源创设整体情境,切实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能主动参与到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

三、开展板块探究,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提出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由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问题的解决过程,确保学生能够始终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展开学习。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则可在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设计板块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优化。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整体教学实践中,本单元收录了回忆性散文、人物传记,以文学作品再现一个时代生活的记录、人物的经历等。对此,笔者便设计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掌握回忆性散文、传记这两类文体的文学特点、探究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品读课文的多样化语言等等。在此基础上,笔者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设计了板块探究活动。

以《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便根据字词梳理、文本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探究、课文语言品读与文体特征探究等几个重要的教学板块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文本特性,鼓励学生自主分析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本结构、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主题思想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板块探究活动的开展方法与程序如下所示:

首先,学生自读。初中生要独立阅读《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圈画出能够展现藤野先生个人形象的关键词句,梳理课文中的字词知识,同时初步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品质,以及作者感恩、敬佩藤野先生的原因,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课文写人叙事的思路与线索。

其次,小组共读。初中生在小组内分享自身的阅读经验与自读结论,通过平等的小组对话、阅读分享进一步发散阅读思维,同时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的,又是如何为此选择典型事例的,并且要圈画出课文的细节描写内容,品读课文并进行文学鉴赏,等等。

通过学生自读、小组共读活动,绝大多数初中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积累一定的阅读心得,所以,各小组则可在班级内展示探究所得,自主解释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点,梳理《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叙事线索与细节描写手法,以及本小组选择了哪些重点词句进行文学品读与鉴赏,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以主导者的身份进行提问追问。做好课文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阅读的意义,使其顺利实现深度阅读。这样一来,初中生便可积累有效的阅读经验,也能在接下来的课文阅读活动中灵活选择多元化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去分析课文内容与主旨内涵。

四、促进即时评价,发挥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设计出过程性、整体性的课程评价体系,提出要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在评价改革活动中的导向、引领作用,实时判断初中生核心素养的生成情况。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中,实时的评价反馈也有利于帮助师生双方总结探究经验、建构心得,有利于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将产生促学、导教的作用。为此,初中语文教师也要在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设计即时评价活动,并且要在评价设计中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引导作用,具体做法如下所示:

首先,设计多维度的评价维度。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应该要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实则是要求一线教师能够客观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现状。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则要设计多维度的评价内容、标准、依据等,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效益等。

其次,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的闪光点与进步,据此激励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在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有效经验,自觉查漏补缺、扬长避短。

再者,注重发挥学生的自评互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自我监控单元整体学习过程、学习效益,及时反馈教师评价结论,鼓励学生自主调整语文学习计划、做出合适的学习决策,从而真正为学生的素质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新闻作品,涉及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多个单元任务。在本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笔者便设计了多元化的评价维度,比如学生在阅读新闻时的语言积累情况、在分析新闻文体特征时的思维品质、在新闻阅读时所产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等,以及学生在新闻采访、写作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维品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计划意识与执行能力、信息搜集与整合能力等等。围绕多个评价维度,初中生可关注自己在本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所取得的学习进步、行为特征、学习效益等,比如自己是否能够具备判断一则文稿是否是新闻作品的能力,是否能够客观分析新闻作品的语言特点,是否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新闻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在阅读新闻时的情感体会与价值倾向,等等。根据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结论,学生可撰写一份单元学习评语,总结、归纳自己的学习效益。在此基础上,初中生也可根据评价维度去评价其他同学的学习优点、突出成就,说出其他同伴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与长处,同时接受同伴评价,在互评活动中查漏补缺、总结效益。根据学生的评价结论,笔者也会根据课堂观察记录资料做出教师评价,表扬每一个学生所显现出来的闪光点、个人特长,待学生认可自己之后,再以建议性的评价语言指出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不足,希望学生能够在下一轮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自主规避不足与缺陷,以便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活动有序落实核心素养教学。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是时代所趋,能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目标整合单元知识、设计单元目标,据此创设整体性的主题情境,指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单元探究活动之中,结合发展性的单元评价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效益、反思现有不足,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评价结论自主优化单元学习计划与策略,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刘志远《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26期。

[2] 刘敏《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7期。

[3] 施晓军《语文核心素养下初中单元整体教学路径探讨》,《求知导刊》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