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重核心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作者: 王慧摘 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激励中华儿女继续前行、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爱国情怀作为培养的立足点。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语文这门学科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同时,语文学科也肩负着文化传承、立德树人的使命。本文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爱国元素进行了充分挖掘,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爱国主义教育加以强化,旨在为学生爱国情怀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 核心素养 爱国情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41
在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中,爱国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崇高美德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立德树人”成为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根本任务,具有时代赋予的人文内涵,这就要求语文课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文化自信和全面素养提升的重要媒介。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对“立德树人”在教育范畴中的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爱国情怀的强化。
一、语文核心素养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细化,概括性解读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及语言运用情境,通过不断积累促进“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收录的经典作品具有显著的典范性以及强大的历史穿透性和精神感召力,为学生“三观”的正确树立提供了指引。新《课标》还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的基石,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并借助教育的力量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国行为加以激发,立足于教材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加以丰富和深化,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强化。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策略
新《课标》指出:“立足核心素养发展……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结构要以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为构建原则,依托于语文实践活动,围绕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学习任务,通过对学习要素如内容、情境、方法等进行整合规划,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需求,进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连贯性。
(一)单篇课文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
1.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
针对单篇课文教学,教师可将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串联起来,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例如,年少时的杜甫热爱祖国山河,寄情于山水之间;中年时忧伤国事,心系人民。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望岳》是杜甫年少时对泰山的秀丽与巍峨的描写,在赞叹祖国大好山河的同时,也是对自身雄心壮志的展现。步入中年的杜甫面对着国家的动荡不安,望着长安城萧条破败的景象写下五言律诗《春望》(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从兴衰感慨到凄苦哀思再到伤时忧国,将他忧思之深、心系国事的情怀进行了展现。通过这一教学策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立体,对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之情和寄托的美好愿望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2.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等均列入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范畴,而新《课标》强调,要以学习主题及学习任务作为引领和载体。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应以主题学习为切入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传递出的“施行仁政,与民同乐”思想不在少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经典之作,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醉翁亭记》也是与民同乐的主题,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以“乐”字贯穿全文,寄情山水,随遇而安,“醉”中与民同乐,以此表达其旷达情怀。教师可将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对比它们所传递的思想情怀,并对其异同之处加以分析和探讨,引导学生将这一思想与现阶段党的初心使命联系在一起,促使他们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深刻内涵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教师可通过阅读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度剖析,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明白无论时代、环境、背景如何变化,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不受任何变化的影响。
3.同一表现手法的不同作品
爱国主义题材作品包含的意蕴和抒发的情感更为深入和炽热,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民族命运、国家境况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各不相同,有担忧国家前途、同情人民疾苦的沉痛,有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忧闷,有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迈等等,虽然不同作者表达出的情感不同但都是在直抒胸臆,这种情感表现手法最为常见。教师可立足于这一手法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其运用规律进行分析、挖掘,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所表达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是爱国题材作品中的典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誓死不屈的高风亮节、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表现;第三单元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了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以及英雄气概;下一篇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追忆了自己的沙场生涯,并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英雄迟暮的慨叹进行了展现,全篇没有“家国”却处处为了“家国”。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及语言文字张力需要学生更进一步去理解和感悟,从中探寻其魅力和内涵,以此实现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富足,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使用了直抒胸臆这一表现手法的作品进行赏析和对比,能够在传授极富教育意义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单元阅读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
新《课标》提出要对学习要素如内容、情境、方法等进行整合规划,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立足于教材内容,对单元中的内容加以整合,并对其中的爱国元素和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基于此,教师要以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为目的设计语文学习任务。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以新闻为载体对学习任务进行了概括。《消息二则》将渡江战役战况以准确、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了播报,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呼之欲出,气韵生动的文字感染着读者;《“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对跳水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画面进行了记录,通过对人物动作、精彩刹那的描述,读者深刻感受到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民族自信也随之油然而生;《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对航空母舰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进行了生动、精彩的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气势和成功的喜悦,进而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心生骄傲和自豪之感。
因此,教师在开展单元阅读教学时,要基于爱国主义教育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学习任务,任务一:新闻阅读。教师要提供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如通讯、新闻评论、特写等供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中探寻其特点,通过标题筛选重点信息,并对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加以学习和掌握,以此促进学生良好新闻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新闻素养的提升。任务二:新闻采访。教师通过开展自主活动探究让学生对采访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从关心身边小事到关注英雄事迹、国家时事、时代发展,生生之间可以共同搜集资料,相互交流探讨,并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处理和运用,以此选定新闻报道主题,制定采访计划,最后开展采访实践。任务三:新闻写作。这一过程既结合了新闻阅读,也落实了新闻采访,教师可以通过写作对学习成果加以展示,撰写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新闻作品,同时展现出文化自信,以良好的语感对词汇进行整合,运用新闻传递中华优秀文化和精神。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开拓思维对新闻线索和热点进行捕捉,让学生从思考中学会对新闻真伪的判断,以正确的“三观”对新闻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和传播,帮助学生通过新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从中获取审美经验,以欣赏的眼光去感受生活,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
新《课标》指出:“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对个体差异及学习需求的重视力度,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知识面的拓展。阅读经典名著有助于学生读书品位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在阅读中开阔眼界,培养审美鉴赏力,在阅读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其底蕴的积淀过程,进而在阅读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切实提升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化。同时,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确定语文实践活动,以满足课程的适宜性要求。此外,新《课标》对第四阶段(7—9年级)目标中的“阅读与鉴赏”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以《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红色经典著作为例,教师可围绕“红色精神”开展与之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借助于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奠定基础。教师可通过举办红色故事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对精彩故事内容加以提取,例如:为实现战略转移,突围长征,保存红军有生力量,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将主力从苏区撤出;万里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爬雪山,不怕艰苦,不惧困难,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突破险阻,走向胜利。红色故事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和红色力量不断激励着学生,让他们从中学习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以及信念坚定、忠诚爱国的革命精神。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撰写《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感悟,书写“红星”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例如,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为革命方向指明了道路;从南昌起义的军号声吹响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人民武装力量不断聚集和壮大。红色诗歌让学生对革命先烈的革命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让他们坚定信仰的同时,也能够实现精神上的升华。此外,红色舞台剧表演是学生红色文化历史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在舞台剧中,教师要利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表演技巧,锻炼其表达与交流能力,强化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并感悟人物形象的伟岸,促使爱国主义教育中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具可持续性。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对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和革命风范进行多维度的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以他们作为学习榜样;在阅读中,学生能够与作品融为一体,产生情感认同和精神共鸣,进而对作品的价值导向和所传递出的红色精神内涵形成更为直观的领会和体验,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怀的激发,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提供强大的支撑。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在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方案加以选择和设计时要符合课标要求,实现语文课程的功能性和人文性的融会贯通。同时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以红色文化实现教育成效的转化,这既是对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确保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进而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华丽萍《多样教学,多重收获——初中语文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年第6期。
[2] 苏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以〈望岳〉课堂教学为例》,《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33期。
[3] 屠美霞《撷取最有"温度"的素材,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以〈木兰诗〉〈说和做〉〈邓稼先〉的统整教学为例》,《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1年第5期。
[4] 张秋香《在诗词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辛弃疾的词为例》,《新教育(海南)》2021年第8期。
[5] 姚春霞《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中学教学参考》2023年第10期。
[6] 刘晶晶《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教育》,《安徽教育科研》2022年第18期。
[7] 梁宁安《初中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语文新读写》2021年第15期。
(王慧,1993年生,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