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王宏哲

摘 要: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对学生来讲,学好中华传统文化,可厚植传统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等。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特别关注教材内容,深挖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强调传统文化的渗透,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助力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42

高中语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是涵养学生精神的一门课程,语文本身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意识到学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需要借助多样化教学策略的实施,确保语文教学有效达到目的,在切实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发挥好学科育人优势,担当起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聚焦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这一主题,谈一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备诸多方面的意义,因此,渗透传统文化这一举措是十分有必要的。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必要性进行探讨:

1.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对教师而言,高质量的教学尤为重要,该教学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生的学习时间紧张,需要在简短的时间内获取并掌握更为丰富的知识。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承担起属于教师的职责,强调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多样化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展他们视野,切实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投入到知识学习中,并在学习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学也会因此呈现出高质量的特征。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在这些传统文化中,不乏一些高质量的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些优质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和了解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还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热爱中华、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价值观念。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高中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丰富且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不断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为达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语文知识的教学,还需要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儒家的礼仪仁爱,也有道家的无为而治,在这些优秀的文化中,无不渗透着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善待弱者等诸多美好的品德。高中语文教师在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强调对学生的这些美好品德的培育,助力学生形成诸多美好的思想,并因此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渗透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教师需要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并有效依据计划展开相关教学,确保学生能够于无形之中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明晰并掌握传统文化。

1.结合课本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的时候,首先需要精研的便是教材,教材内容是教育工作者精挑细选的,具备极高的教学价值。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根据渗透传统文化这一基本教学目的,深挖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紧抓这一知识,做好衔接工作,顺利地衔接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窦娥冤》通过描写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展现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阶级矛盾。该篇文章是关汉卿所写的元杂剧,作为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剧形式,它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代,内容以揭露社会黑暗和反映民间疾苦为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讲授该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讲授课本内的知识,还需要重视拓展性教学,在向学生介绍元杂剧时,渗透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介绍元杂剧的时候,教师不仅要通过直接播放元杂剧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了解到元杂剧的演唱形式,还需要通过语言讲述的方式,讲解元杂剧的形成历史、发展历史,引导学生了解元杂剧常用的“四折一锲子”结构形式,掌握“北曲联套”的音乐曲调形式,明晰末、旦、净、杂的杂剧角色等等。当然,在介绍元杂剧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窦娥冤》这篇文章详细介绍元杂剧的特征,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到元杂剧的相关内容,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其能够高效获取相关知识,更好地了解元杂剧这一传统文化。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深挖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深度分析该基本内容,并展开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这样,学生便会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更好地了解诸多传统文化,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2.巧用课外阅读,渗透传统文化

虽然课本中的内容十分优质,但是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并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诉求,就要重视对教学的拓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环节,指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课外阅读,助力他们更好地获取传统文化,了解丰富多样的文化知识,切实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涉及《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这三篇文章。在讲授该单元知识时,教师要想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内的教学,还需要特别强调课本外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文章阅读。我国的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样式,它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剧包含“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这五大戏曲剧种。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拓展式的传统文化阅读,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选择一种戏剧剧种,了解该剧种的代表作,并观看与之相关的视频。当然,在学生对这些代表作进行深度了解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即要求他们了解所选择戏曲的相关知识,明晰其中的类型、特征、形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和了解传统文化。

总之,对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是一种有效了解传统文化的形式。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自然需要特别注重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多阅读一些课外的文章,帮助他们在阅读这些课外文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会和认识。

3.借助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将课堂充分应用起来。在备课阶段,教师便可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引入诸多传统文化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融入课堂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有效时机,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学生则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讲授《芣苢》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对该诗作的详细讲解,还需要认真介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介绍该诗歌总集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详细讲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还需要介绍该诗歌总集分别从内容和手法着手被分为的详细类型,讲解该诗歌总集所反映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等方方面面。当然,除了详细介绍该诗歌总集,教师也可以介绍该诗歌总集中的一些代表作,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了解《诗经》。如,在讲授《庖丁解牛》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庄子》这本书。《庄子》一书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典。在讲授《庄子》一书时,教师不仅要详细地介绍该书,还可以讲解“庄子”这一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了解庄子的思想等等,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传统文化。

总之,对学生来讲,课堂上的知识学习尤为重要,课堂是他们接收、学习、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场所。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自然需要紧紧把握课堂教学,逐渐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一些课内的知识点,还可以拓展性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切实获得发展。

4.活用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丰富且多样的教学工具开始出现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便是这样一种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具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应用便捷等诸多特点。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自然需要特别关注信息技术这种教学工具,并将该技术更好地应用起来,从而确保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切实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传统文化。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信息技术所具备的特征,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课堂中,从而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在向学生讲解一些戏曲类的知识时,简单的语言讲解可能难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并了解戏曲,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便需要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即灵活应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现戏剧,让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更好地体会和了解戏剧。例如,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涉及整本书阅读,该环节包含着《红楼梦》一书。《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古典名著,具备较高的阅读价值,但是很多学生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读不进去、不理解等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起来。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诸多与《红楼梦》相关的视频片段,选择其中一些视频,借助信息技术将其展现出来。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形象生动的特征,能够将相关内容更好地展现出来,可以瞬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融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更好地了解《红楼梦》。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所展现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常穿的服饰以及饮食习惯,掌握一些我国古代的传统礼仪,从而不断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工具,该教学工具值得被应用于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还需要特别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巧用信息技术展现诸多传统文化知识。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体会和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并因此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5.优化学习方式,渗透传统文化

在传统的知识学习方式中,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则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向学生主动灌输知识。这种知识学习方式往往会违背学生的知识学习意愿,学生难免会在进行知识学习时出现不愿学、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转化知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学习习惯。

除了向学生主动讲授知识外,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引导学生自学知识。如,古诗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我国的古诗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不同作者所创作的古诗形式会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为学生留出部分时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古诗进行阅读。这样,学生便会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由阅读古诗,了解诸多古诗类型,更好地体会和了解古诗这一传统文化。再如,我国有诸多古代书籍,这些书籍内容不一、类型不一,其中不乏一些优秀作品。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的文章阅读,帮助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古代书籍展开阅读。这样,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相关书籍展开阅读。该阅读方式能够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书籍,切实拔高他们的书籍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整本书籍的阅读教学方式,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锻炼自己的整本书阅读能力,从而实现综合发展,教师因此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总之,高中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需要特别关注学生所具备的这种能力,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讲述传统文化知识,还需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优化,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实现更好地发展。

综上,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结合课本内容、巧用课外阅读、借助课堂教学、活用信息技术和优化学习方式,就会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在良好的教学引导下,更好地接触、了解、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素养,就能够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向人生的高处立,向人生的远处行,真正成为时代的新人,传统文化也因之焕发出生机。同时,教师也会顺利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目的。

“郁郁乎文哉!”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胡思英《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年第5期。

[2] 屈飞飞《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年第5期。

[3] 王庆财《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分析》,《新课程》2022年第20期。

[4] 刘思彤《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智力》2022年第13期。

[5] 胡心蕊《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