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作者: 陈颖

摘 要: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际化的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一定挑战。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急需融入国学经典诵读这一传统文化元素,以实现语文教学深层次的发展。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可以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他们对字词、语言的敏感度,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本文从字词教学、朗诵教学、写作教学、演讲教学、情感教学和鉴赏教学等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国学经典诵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 高中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43

国学经典诵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它能够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展现中国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将国学经典诵读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社会对国学经典的认可和传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国学经典诵读用于字词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语言的奇思妙想

国学经典诵读与字词学习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和吟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字词。国学经典中常常会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这对学生的修辞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和吟咏经典文献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的内涵和语义,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国学经典的朗读和吟咏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字词的词义和意境,使其更加深刻地记忆和掌握相关知识。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诵读,学生可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在对宋代苏轼的《赤壁赋》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词人苏轼的背景和作品风格,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然后,学生通过朗读和解读这首诗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字词和句子,比如诗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让他们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变化来表达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多次朗读和讨论,学生能够逐渐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子,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国学经典诵读用于朗诵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字词的抑扬顿挫

国学经典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朗诵的技巧,还能够对他们的朗诵表达产生积极影响。经典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意境,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朗诵表达中。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作品,学生可以借助经典词句的模仿和演绎,提升朗诵的技巧。学生通过诵读和模仿,能够熟悉并掌握一些特定语音效果的表现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诵表达能力。

例如,在开展《归去来兮辞》的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诵读和解读,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从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中,又显得通脱自然,感受作者想要归隐田园的真挚感情,从而在朗诵中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尝试用乐天、超脱的语调去朗诵这篇文章,激发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语音的抑扬顿挫、停顿的处理,以及情感的表达等朗诵技巧,在发现问题后一定要纠正,并进行反复练习和指导,让学生能够体会中国经典作品的魅力。

通过这些,教师可以有效地将国学经典诵读应用于朗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国学经典诵读用于写作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写作技巧

国学经典诵读与写作技巧有着密切的关联,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修养和思维能力,而这些都是写作的基础。古文尤其是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诵读国学经典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写作中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思想,从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教师在诵读过程中讲述古人的哲理和观念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表达,同时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个人特色。

例如,教师在开展《论语·里仁》的诵读时,首先要诵读国学经典文段,让学生背诵和朗读一些经典的国学经典文段,提高他们的语感和修辞能力。教师通过对选定的国学经典文段进行分析,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让他们对于这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产生更深入的理解。然后,教师要根据分析的国学经典文段,提出写作任务,让学生基于文段内容进行创作。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并注意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学生完成作文后,可以进行作文展示和同学间的分享,让他们互相学习和借鉴,从中获取更多的灵感和启示,并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提高他们对于国学经典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国学经典诵读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国学经典诵读用于演讲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文人的风骨

国学经典诵读与演讲技巧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如此,国学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智慧和演讲技巧。首先,教师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声音控制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演讲提供坚实基础,国学经典中的精妙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可以帮助学生在演讲中更具有感染力。然后,教师通过组织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演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言功底,使得他们对于古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演讲中能够更加准确和优雅地表达。同时,教师通过组织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演讲,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去研究国学经典,从而了解这些影响中国文坛的人展现了怎样的风骨,让他们更了解中国文学,了解中国精神,激发学生对于文化传统的兴趣和认同,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有自信地展示自己。

以《老子》中的一段为例,首先,教师通过朗读和讲解,让学生知道,这篇经典在修辞手法方面,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句子结构平衡、韵律优美。同时,教师可以介绍《老子》中蕴含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可以激发听众的共鸣,使得演讲更加动人和引人入胜。然后,基于《老子》的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演讲。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为主题进行演讲,发表自己对于“老子”思想的理解,同时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技巧,使得演讲更加生动有趣。在演讲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并注意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在学生完成演讲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在评价中可以重点关注学生在演讲中运用的修辞技巧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演讲能力和表达水平。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演讲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激发他们对于国学经典的思考和研究,提高他们对于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充分发挥国学经典诵读在演讲教学中的作用,能提高学生的演讲技巧和表达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五、国学经典诵读用于情感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文人的理想

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深入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情绪,从而引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共鸣。国学经典中的文字运用和情感表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其中所传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和认同。首先,教师要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接触到各种情感,如爱国、仁爱、孝顺等,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认同。教师要通过国学经典中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情绪表达。

以《庄子》中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为例,这句话表达了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同时也蕴含了深沉的情感。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句话凸显了人生的柔弱与坚强之间的对比,暗示着生命的脆弱和强大。通过这种对比的情感表达,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于坚韧不拔精神的认同。根据相关的国学经典段落,教师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情感体验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或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加深他们对于国学经典的感悟和理解。然后,基于这段经典语句以及《庄子》的内容和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于生命坚强与脆弱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学经典中所传递的情感和哲思。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时要注重情感体验方面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对于选定的国学经典段落,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感悟,让他们对于这些情感和哲思形成深入的体验和认同。

通过将国学经典诵读用于情感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实现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六、国学经典诵读用于鉴赏教学,让学生懂得中国文学的美好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人文精神,从而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理解。例如,教师通过将国学经典诵读与文学鉴赏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文字运用和表达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国学经典中的言辞典故、意象和情感表达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方法,帮助他们拓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然后,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能够感悟和体验到文学作品中的细腻情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以《红楼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理解。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表达,进一步探讨这段文字中对于美的描写和赞美,分析其中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学经典中所传递的文学价值和审美观。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注重与文学鉴赏相关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选定国学经典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色,让他们对于这些作品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鉴赏,并提出与之相关的文学鉴赏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或讨论。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加深他们对于国学经典的理解。

通过将国学经典与鉴赏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中进行文学鉴赏,培养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和理解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于国学经典的感悟和理解。

综上所述,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国学经典诵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字词教学、朗诵教学、演讲教学、写作教学、情感教学和鉴赏教学等方面的影响,具体包括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字词学习的帮助,对学生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演讲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以及对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乐怡《国学经典诵读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 马维林《浅谈高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以国学经典教学为例》,《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年第1期。

[3] 张杰《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实践探索》,《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年第11期。

[4] 李洁、程广玲、张培水《浅谈国学经典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中学语文》2018年第27期。

[5] 陈建华《浅议国学经典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当代教研论丛》2018年第8期。

[6] 王晓荣《国学经典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文为例》,《课外语文》2018年第13期。

[7] 严丹青《国学经典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文为例》,《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年第3期。

[8] 李法则《关于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探讨》,《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第7期。

[9] 刘丛贵《探讨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2019年。

[10] 陈军令《成才视野下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探讨》,《成才之路》2014年第32期。

[11] 于银年《诵国学经典  品百味人生——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