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深度结合”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作者: 刘春波摘 要:现阶段,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了打造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基于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研究,提出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深度结合的意义,进而探索深度结合的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思辨性阅读 写作 深度结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44
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将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深度结合是必要的,这种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利于打造更加高效教学体系,促使学生掌握读写技巧,为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提高提供有效帮助。在实践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进行有效设计,促使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深度结合,提高课堂整体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深度结合”教学的意义
教师通过同步开展思辨性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参与阅读活动期间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内涵及结构特征,同时还可以在写作练习中锻炼自身的表达及思维能力,逐渐优化阅读与写作效果。教师可对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可将思辨性阅读与写作融合开展,让学生在参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将思辨性阅读与写作高度融合,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后续的知识获取提供帮助,促使学生全面适应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社会对学生的思辨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高中阶段开展思辨性的阅读写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对未来学习的适应性。
综上,构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能够同步锻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使其形成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综合发展。因此,教师通过应用上述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深度结合”教学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核心。教师须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出充分尊重,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逻辑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辨及创新能力。
(二)层进性原则
教师需要依据递进性的原则指导教学活动,从感性到理性设计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持续积累知识和突破自己。
(三)思辨性原则
学科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思辨性特征,因此,教师也需对学生的思辨思维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推理和论证,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阅读及写作能力。
(四)结合性原则
阅读与写作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需将二者充分融合,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进行评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及表达能力。
(五)多样化原则
教师需应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研讨式学习、课堂演讲等鼓励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期间保持热情,以此优化教学效果。
综上,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教学须依据上述原则,侧重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学科素养,以此迎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深度结合”教学的措施
(一)明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读后分析总结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期间,除了要辅助学生准确掌握文章内容,同时还需引导学生客观把握文章的结构,清晰梳理文章脉络,形成具有思辨性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更多的信息,基于深度解读文本内容,积累必要的写作经验。
比如,教师在结合《劝学》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期间,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该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学习的重要意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内容以及态度。教师可先让学生总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明确论述的主要内容。在开展具体的阅读分析期间,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合作研讨,对部分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自主阐述,以此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素养。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开展思辨性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结合例文掌握逐层推进思考的方法,讨论作者使用哪些论据证明观点。教师需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训练目标,辅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形成写作思维,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度思考文章主题,回顾文章结构特征,讨论如何有效表达主题以及不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选择何种表达方式能够提高论述的清晰性与准确性,让表达更为严谨。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全面回顾文章的核心思想,最后得出结论。
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上述总结活动需全面迎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的具体要求。教师在此期间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掌握逻辑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带领学生分析文章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文章的总体结构,明确核心论点,以及对不同论点如何进行细化分析,从而掌握文章的主题。教师还需向学生讲解议论文的语言特征,让学生意识到在议论文中应运用相对严谨的语言,用词要得当。上述总结不但可引导学生全面回顾文章内容,同时还可促使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便可更为牢固地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在后续的写作练习中合理运用上述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二)重视续写改编,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当前,教师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重视阅读、轻视写作的情况,这也会给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带来一定的阻碍,无法保障其后续的学习成绩。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普遍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发展期间,经过教育工作者数十年的探索,群文阅读已经普遍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群文阅读可辅助教师不断优化阅读课程的实施质量,促使学生形成拓展性的阅读视野,全面总结知识点,优化学习效果。在群文阅读过程中融入思辨写作期间,教师若想实现二者的充分融合,使学生基于群文阅读的思辨性特征不断优化自身的写作能力,就需要通过写作促进阅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从而不断丰富知识储备。
具体可采用下述教学方法:第一,句式仿写。在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倡导学生摘抄优美的句子。虽然上述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句式的掌握效果,但若想真正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还需着重开展段落仿写活动。教师可在教学期间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挥思辨能力,仿写优秀的段落,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实践的价值。第二,在仿写段落期间,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仿写内容进行指导和完善,让学生基于教师专业化的指导提高写作的逻辑性,形成更高水平的段落仿写思辨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技能。
比如,在开展《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上述文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阅读可知,上述文言文均为描写人物的文章,主人公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且才能出众。同时,每个主人公的立场和结局不尽相同,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细节的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主要塑造了辩士的形象,体现出烛之武的足智多谋,对其语言分析更为关键。《荆轲刺秦王》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和动作等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同时还可表现出人物的冲突。《鸿门宴》中塑造的将帅形象相对丰满。随着故事情节不断起伏,人物形象更为突出,叙事也更为曲折。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鼓励学生围绕人物创作文章,运用合理的人物描写方法参与创作。同时尽量发挥个人的想象能力,拓展思维,形成个性化的创作风格。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仿照文章结构进行续写,充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出写作教学的思辨性,辅助学生不断优化写作效果。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将其合理运用到写作当中,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三)重视情理分析,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1.认知事物本质
高中学生在创作文章时,需要细致审题。审题与整个作文设计的质量直接相关,同时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这就要求高中生在不断提高自身思辨能力的同时,要形成情理分析能力,能够基于事物的表面分析本质,了解问题的真正含义。
以《荷塘月色》为例,从表面来讲,作者仅描述月夜荷塘的美景。但从根本上讲,这篇文章却能表现出作者想要超脱现实却无力实现的复杂情绪。为了促使学生深入认知事物的本质,提高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美读:借助配乐,让学生读四、五段,让他们深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赏景:基于文章内容,让学生结合文章中关于荷花塘以及月色的描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境。
得法:认知文章本质过程,可以借助分组进行,讨论与分享所学内容,加强对修辞手法的分析,促使学生加深理解。
拓展:教师可以提供课外资源,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索与赏析
作业:以阅读和写作任务为主,让学生进行深入写作,增强学生的认知意识,促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2.辩证地分析问题
基于思辨角度对写作问题进行分析,能够避免学生在创作文章时过于绝对。由于事物处于持续变化当中,因此,学生在进行写作分析期间,也需基于时代背景,从细节、整体等多方面处理写作素材。如在阅读《声声慢》时,如果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创作读后感对李清照的思想感情进行把握,则学生可广泛联系词人早期的作品,如《如梦令》《醉花阴》等展开分析。学生可通过对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准确把握诗词中蕴含的词人对以往幸福生活的回忆,由此继续辩证分析题目,形成更为客观的见解。
四、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深度结合”教学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组织思辨性的读写教学活动期间,需让学生在参与读写训练的同时形成更高水平的思辨能力。此外,教师也需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课程要求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全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具体教学期间,教师设计适合的教学过程,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促使学生形成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需侧重开展教学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类问题,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为学生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基于具体情境不断提高读写能力,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在情境的激发下形成情感共鸣,逐步提高学科素养。第二,应用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演讲、分享等不同方式与同学相互交流和深入探讨,学生可通过相互交流,发表感想并交流意见,这样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启发下就可获得更为宽广的思路,以此对其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第三,侧重将阅读与写作充分融合。教师需客观认识到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教师可将读写教学活动融合实施。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讨论时事,不断提高学科思维及写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辨及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参与阅读与写作活动能够将储备的知识进行输出,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期间形成搜集信息和素材的意识,同时还可将积累的素材找到具体的应用渠道,同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逐步形成学科自信。第四,教师可发挥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价值。教师可广泛应用网络课程、视频资料等信息化资源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准确把握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主动迎合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完成教学活动。第五,形成相对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可通过构建更为完善且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所形成的思辨性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及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障其实现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结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从多方面探索了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深度结合的方法。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加强对思辨性阅读的研究能力,有效将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教学进行整合,打造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郭彩虹《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专题教学设计探究》,《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年第11期。
[2] 朱雨时、何静《“整合”与“支架”: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教育科学论坛》2022年第29期。
[3] 胡学英《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范式构建》,《教育学术月刊》2021年第12期。
[4] 段颖睿《试论乡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辨力培养——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为例》,《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年第8期。
[5] 朱昭伦《中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讨》,《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年第1期。
(本文系《基于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深度教学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t202303131336165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