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张艳摘 要:当前,社会中掀起了“国学热”,学校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古诗词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论是语言形式还是其中蕴含的哲理、情感都表达了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应将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以优美的文字陶冶学生的情操,感受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47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累了大量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便是一个主要的文化载体。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具有德育、美学功能,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理解和记忆,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并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师应秉承古诗词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学习感悟经典与文化内涵,从而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的教学效果,将学生培养成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原则
(一)课堂内外相互联系原则
高中语文教师应秉承课堂内外相互联系原则开展古诗词教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感受古诗词的内涵,体会语文知识的实用价值。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以最好的状态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趣味性原则
高中生已经具备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经过常年的学习也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应秉承趣味性原则,以趣味性的教学形式展开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教师通过优美的文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意义
(一)为语文课堂增添趣味性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进行网络交流还是面对面交谈,多使用普通话和本地方言,这也导致古诗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高中生在学习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时也会感到困难,并且不理解古诗词的应用价值。再加上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需要对字、词、诗句进行分析,这对课堂活跃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此,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让学生对诗人生平、创作背景、故事等内容进行了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学习资源了解创作意图,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强化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占据极大篇幅,其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很多内容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教育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的内容,对高中阶段的教育而言也具有文化育人的价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发他们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学习,既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也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强化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涉及生活的各方各面,包括礼仪礼节、民族风俗、道德伦理等,对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具有积极影响。近些年,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高度重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维度入手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内容、方式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注重优化古诗词教学模式,正确认识并挖掘出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诗人高尚的品德和情怀折服,在将知识内化的同时付诸行动,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策略
(一)基于学生兴趣,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通常能够反映出诗人的经历和情感,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展开趣味性教学。很多高中生都抱怨学习古诗词比较枯燥,认为古诗词缺乏吸引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展开古诗词教学,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自觉弘扬古诗词和传统文化。
在《陈情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臣”这个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臣’字是全篇中出现最多的字,共有27个。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臣’是什么词?”学生回答:“代词。”教师再让学生思考:“‘臣’字背后的情和理是什么?”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表演,两名学生为一组分别扮演国君和大臣。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国君是高高在上的,大臣在注视国君时的眼神应该是什么样的?(想看却不敢)”在学生表演完毕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知识:“‘臣’这个字就像大臣看国君的眼神,眼睛向上竖着,想看却不敢看,具有屈服的意思。”表演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深入理解象形字“臣”的含义,并通过表演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探索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将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呈现出来。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古诗词内容选择适合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对诗词蕴含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入理解,驱动学生自觉探索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在《登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登高习俗知多少”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对我国重要传统节日——重阳节进行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知道的登高习俗。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对重阳节的由来、不同地区在重阳节时的不同习俗、目的进行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画像,激发学生对《登高》这首诗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三么法”对诗词内容进行分析和鉴赏,即“景色是什么”“蕴含什么情感”和“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重阳节和登高习俗,同时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还原文化背景,掌握情感表达
相较于传统文学作品而言,古诗词能够体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特征。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融合需要学生对诗人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了解。教师只有对诗人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挖掘,才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诗中的情感,使自身的情感受到熏陶。教师要从课前、课中两个环节入手,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语境,使学生对诗人和诗词创作的背景展开深入剖析。
1.课前自主导学
新《课标》强调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对诗人的生平、历史背景进行了解。
在《蜀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导学单: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所处年代及历史背景、代表作,绘制杜甫的介绍图;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当时的社会特征。学生在导学单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能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并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通过资料自主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中深度引入
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还在发展过程中,只进行课前的自主导学无法让学生对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和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进行全面分析,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在《蜀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知人论世”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杜甫在诗词中抒发的爱国情感进行深入感悟,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杜甫进行介绍,由教师制定形式“一个____的杜甫”,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杜甫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为他感到可惜,因此在“____”写了“可怜”;有的学生了解到杜甫创作了很多经典诗词,因此在“____”写了“才华横溢”;还有的学生认为杜甫的作品反映了真实的社会面貌,是发自内心的为祖国、为人民担忧,因此在“____”写了“忧国忧民”。其次,让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分析,尝试解读杜甫抒发的情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杜甫为什么重点写了‘三顾频烦’和‘两朝开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选择这两件事是因为它们体现了贤相的丰功伟绩和刘备的用人之道。再次,让学生对杜甫的心情进行思考,感受杜甫对丞相丰功伟绩的赞誉和自己的仰慕与渴望。最后,让学生思考谁是“英雄”,即有才华、有抱负却无处施发的人才,同时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古代文人的责任感。
(四)借助写作元素,体会表达特色
1.意象元素
(1)课内深入挖掘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中,诗人运用的意象丰富,体现出的主观情感也更加深刻。古诗词中的意象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丰富情感和精神追求,也能反映古人站在不同角度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看法,多重内容构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致品读诗词中的意象,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提炼出来。
在《登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两个意象“落木”和“长江”。“落木”指的是落叶,体现古人对四季变换和生命凋零的感慨之情,同时彰显“天人和谐”的传统理念;“长江”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在《登高》中体现了杜甫对困苦窘迫的世事的感慨,同时还反映出杜甫对“自我”和“外物”关系的理解。
(2)课后深度拓展
课堂内外的很多古诗词中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如《春江花月夜》中的“明月”,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也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哲学等存在关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后的深度拓展引导学生对物质表象后的意象进行分析。
在完成《春江花月夜》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对包含“明月”意象的古诗词进行搜集和阅读,尝试理解该意象在不同诗词中的内涵。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芳菲月”体现思乡之情;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中,“秋月夜”体现离别之情;李白的《长相思》中,“月”体现闲愁之情。学生通过课后拓展能够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入感悟。
2.情感内涵元素
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既真实又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元素。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情感内涵,还要透过情感理解道德追求,这样学生才能对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进行了解,丰富其传统道德认知能力。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辛弃疾“志在恢复”的报国志向进行感悟;另一方面,教师应从传统道德文化出发,让学生对“志”的含义进行理解,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五)传统文化拓展,增强文化认同
1.开展研究活动
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时,不仅要利用好教材,还要向课堂外拓展,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蕴进行品味,使学生能够自觉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李白写作时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进行了解,并让学生搜集和鉴赏李白的其他诗作,如《金陵酒肆留别》。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背景,以“盛唐气象”为主题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对当时盛唐气象的产生原因、表现、内涵、社会风貌等内容进行了解,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李白在盛唐时期的作品,如《古风·秦王扫六合》《古风·代马不思越》等,让学生分析这些诗词的特点,了解在此背景下李白的作品多是对唐朝社会和时代心理的反映。
2.开展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唤醒了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诗词大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古诗词知识竞赛,在活动过程中播放中国风歌曲、诗朗诵音频,为学生创设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活动环境。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创作诗词,可以是五七言绝句,也可以是借景抒情诗,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感受语言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诗词的婉转含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人文性和历史性特点,我们可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看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在古诗词中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和经历。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古诗词与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策略,既要满足新《课标》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现代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落实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北平《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及传统文化教育策略》,《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年第6期。
[2] 卢毅《基于语文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究——以古诗词教学为例》,《中国教师》2022年10期。
[3] 谭金燕《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策略探析》,《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3年第1期。
[4] 朱利超《新课标下初高中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思考》,《语文课内外》2022年第26期。
[5] 陈建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策略——以古诗文教学为例》,《学周刊》2021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