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迁移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作者: 尚志花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先哲的思想。文言文字句凝练,具有丰富的内涵,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词语使用方法,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教师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上的文言文为中心,多维度拓展迁移,从而使学生完成对文言文的高效学习。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阐述了拓展迁移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拓展迁移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拓展迁移法 高中语文 文言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48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文言文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也能够促使他们在与先哲进行对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从文言文中吸取养分,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从现阶段高考的发展趋势来看,文言文阅读越来越重要,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文言文阅读教学,并立足于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方向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迁移能力。然而,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始终停留在教材的篇目中,学生采取翻译式的方式学习教材知识,死记硬背文言文知识,学习较为被动。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也阻碍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发展。教师应结合文言文的体裁、内容等方面的特点,将拓展迁移法应用到文言文教学中,使得学生在拓展学习中学会知识迁移,深入理解文言文知识。
一、拓展迁移法的内涵及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分析
1.拓展迁移法概述
在当前,教育界关于拓展迁移法并没有统一的概念,依据迁移的性质,迁移可以分为负迁移、零迁移和正迁移,负迁移主要是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会对新的学习内容造成干扰,降低学习效果。零迁移则是指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学习的内容没有任何助力或是干扰作用,正迁移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思维能够对新的学习活动起到助力的作用。拓展迁移主要是依据正迁移产生的情况进行的纵向和横向迁移,即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经验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迁移拓展,灵活地应用文言文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开展各项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2.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文言文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文言文有着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容、严谨的结构,且意蕴绵长。通过文言文学习,学生可以近距离感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悟其精神内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培养,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文言文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类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形成的感知来源于认识,审美亦是如此。审美感知力通常要求人们可以更直接地把握与领悟与美有关的因素。就中学文言文教学而言,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语言中蕴含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同时,教师可通过朗读法,以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等相关情绪,使学生心通其意,意会其理,通过朗读感受美、体验美。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刻画各种形象对生活进行反映,语文教师也可通过对文言作品当中的人与景的形象美实施分析,以促使学生对美进行感知。
第二,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就中学文言文教学而言,文言文教学也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立足于课本教材,以“仁、义、礼、智、信”为重点教育内容,对学生开展文化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独立的人格。文言文中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古人的思想和抱负,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这个载体中,传统文化最为宝贵的真、善、美等人格精神得以延续与传承。身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在传统文化经典中获得最为直接的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通过文言文拓展迁移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经验能够对不同文本、不同作者的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能够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规律,明确文言文语言特点,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学科知识的广度。
二、拓展迁移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新旧联系,促进拓展迁移
迁移是拓展的本质,旨在以教材知识作为基础,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应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开展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以往学生单篇文言文孤立阅读的状态,通过拓展迁移法的应用,引导学生以新知识为中心,以此勾连其旧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文言文学习中,理解文言文的词类运用方法,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组织规则。通过拓展迁移,教师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维度,也促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深化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在拓展中实现对文言文知识的内化,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就采用了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先引领学生对《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进行回顾,从“知”这一旧知识中,逐渐拓展迁移到“失其所与,不知”的理解中,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知”同“智”,所表达的意思为“智慧”之意。在引领对学生对“与”这一文言词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两篇文言文:“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引领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与”进行对比。通过新旧知识的有效链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促使学生在联系、对比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
2.求同辨异,寻找语言规律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直接灌输的模式进行反复讲解,学生也基本上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碰到的词汇和句式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采用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引领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和学习中,通过求同辨异、寻找规律,最终真正理解文言文词类、特殊句式的内涵。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迁移能力也会随之提升,为学生在新情境中理解相关的文言文内容和基本句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荆轲刺秦王》这一文言文的教学中,针对“太子迟之”这句话中的“迟”字进行理解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了不同语篇中的同一种句型,包括:《赤壁赋》中的“侣鱼虾而友麋鹿”、《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以及《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学生在同一句型的对比分析中,能够明确这些词的后面都增加了宾语,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具备意动的用法。同时,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也明确了这几个句型的不同之处,有的为形容词意动,有的为名词意动。通过拓展迁移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促使学生在拓展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真正掌握了词类活用这一规律,并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比较阅读,开阔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文言文知识比较浅显,不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知识的内涵。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还应结合文言文教学内容,为其补充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使得学生在拓展性阅读中进行对比、分析,促进学生知识和经验的正向迁移。这样,学生在对比式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对所学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进行积累,并在积累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文言文教学中,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且贰于楚”“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这些特殊句式中划线的词语,教师就采用对对比拓展阅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补充了《郑伯克段于鄢》这一篇阅读材料,引领学生围绕“姜氏欲之,焉辟害”“姜氏何厌之有”“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中的划线词语进行对比,使得学生在划线字词的对比分析中,加深了对重点词汇知识的理解、迁移和内化。
另外,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写作特色的时候,也可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例如,在《石钟山记》的教学中,为了引领学生真正理解“记”这一文体,明确其写作手法,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采用了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右溪记》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阅读知识面,并加深对“记”这一文体内涵和写作手法的深度理解。
4.横向拓展,丰富学习体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将教学重点集中到“言”的教学中,忽视了“文”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大量的时间、教学重点都集中到了文言文的词句教学中,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常常是零散的,不仅容易遗忘,也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内化。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文言文知识的特点,采取横向拓展的方法,将同一类的知识进行串联,丰富知识的背景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知识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丰富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体验。教师应努力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坚持横向拓展的原则,为学生融入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言文知识,使得学生在横向对比和拓展中,完成对文言文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掌握文言文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赤壁赋》的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鉴赏文言文中苏轼的思想和情感时,可以为学生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使得学生真正理解苏轼游赤壁时的“乐”体现在何处,并从“良辰、美景、乐事”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为了实现拓展迁移的教学目标,教师又为学生补充了曹操的《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以及《诗经》中的“窈窕之章”,使得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横向的拓展和分析,精准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全面了解有关的知识和背景,真正完成了文言文的有效学习。
5.课外拓展,促进能力提升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单纯依靠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组织文言文教学时,不仅仅要关注教材上的内容,还应基于教材上的内容,采用课内联系课外的原则,为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上课文相关联的文章,使其作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言文探索能力。
例如,在完成《荆轲刺秦王》这一文言文教学之后,教师又为学生推荐了《史记·刺客列传》,使得学生在课后拓展性阅读中能够扩展知识面,并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内化。再如,在完成《鸿门宴》这一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后,教师即可向学生推荐《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刘邦本纪》,让学生能够系统了解该事件的前因后果,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学生在拓展性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自身的知识视野,还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6.联系现实,促进学习升华
文言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万象、人生百态,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但其中闪耀的思想却历久弥新,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考试的层面,而是要通过拓展和延伸,将文言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内化学生的精神品质、人格发展等,真正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劝学》这一文言文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文本缜密的逻辑、文言文字词分析中,就会导致这篇文言文教育价值的丧失。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思想和情感,采用拓展迁移的教学理念,深入剖析《劝学》中蕴含的人文性,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依托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引领学生在文章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具体来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围绕“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一段文字的内涵,为学生设置“积”字含义探究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其内涵。接着,教师又为学生拓展了《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并为学生设置情境,引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思想,让学生真正懂得其中蕴含的生活道理。教师通过文言文连接实际生活,拓展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正反论证中,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并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师不仅仅要重视文言文教学,还应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拓展迁移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通过新旧知识联系、求同辨异、比较阅读、横向拓展、课外拓展、联系现实等拓展迁移方法,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雪《部编版高中先秦散文的拓展式教学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2] 许思明《文化价值与内涵拓展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0期。
[3] 王萌萌《迁移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