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洪宗礼“双引教学法”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作者: 金欢摘 要:洪宗礼的“双引教学法”,即引读、引写教学法,其目的一是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和写作;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广泛而熟练地读和写。洪宗礼的“双引教学法”创新了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相契合。
关键词:洪宗礼 “双引教学法” 教学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49
洪宗礼(1937——2023)是伴随新中国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优秀语文教师和教育家,被评为全国普教界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语文教学、教材编写、教育科研领域三方面贡献突出,完成了从一个普通教师到著名教育家的凤凰涅槃,创造了当代中国语文教坛的奇迹,获得“新中国成立60年课堂教学的开拓者”称号,他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我国基础教育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学界公认的当之无愧的“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双引教学法”即引读、引写教学法,是我们落实语文读写能力的两把金钥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洪宗礼“双引教学法”的内涵
“双引教学法”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洪宗礼六十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的智慧结晶,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其“五说”语文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他的“引读法”和“引写法”享誉教育界,帮助众多青年开启教学之门。
1.“引读法”
“引读法”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本为凭借,掌握语文规律后,让学生自己阅读的教学方式。洪宗礼在《论“引读”》一文中透彻地说明了“引读”的概念;“引读,一是引导学生自己读;二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规律,举一反三泛读”。
语文能力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述的能力,二是写作的能力。洪宗礼针对阅读教学,提出了二十三种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举例如下:第一,扶读法,强调教师在学生阅读前或过程中时,通过诱导,点拨与示范,让学生能独立阅读;第二、激趣法,这也是当下新课改后大多数教师会采用的一种做法,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主动性,从而乐之、好之;第三,设境法,这种方法与当下盛行的情境设置法有着相似之处,其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带着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真实的阅读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四,诵读法,顾名思义,要让学生放声读,读得准确且流畅,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韵味;第五,圈点法,该方法恰好切合“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中需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并用勾画圈点的方法标记相关内容。
洪宗礼还提出,实现放手“引读”的前提条件是要相信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引读既要放手,又不能撒手;既要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不能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强调“引”,又不能排斥“讲”。教师实施引读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善引”,既要相信学生能自己读,又要善于引导学生“善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展开读写结合教学,是对洪宗礼“双引”教学法的一种落地,能帮助学生拓展阅读空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阅读能力,在写作中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2.“引写法”
作文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方式。以阅读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并不是意味着对写作教学的放松,而是读写结合,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写作积累有效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洪宗礼先生不仅把“引”的思想融于阅读教学中,更融入写作教学之中。在“引写”方面,他主张教师需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读写环境,让学生关注生活,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写作经验,掌握写作方法,实现从“有的写”到“写得好”的转变。
“引写法”的基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的写作技能训练,最终形成自己独立写作的能力。引写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善引”。教师要把作文训练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台阶,通过教师科学有序的引导,使学生的作文能力逐渐提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学段教材的要求,洪宗礼教师还归纳总结了“知识引写法”“例文引写法”等五种不同的引写方法。
“引写法”强调正确处理放与收的关系。学生写作文时需要遵循必要的写作规范及基本的文体特点。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作为“引”的一个重点。“引写法”把初高中的作文训练分为“三阶十六步”,从基础阶的文体知识训练、提高阶的写作技能训练到灵活阶的综合运用训练,三个阶段共分为16个训练点,形成了科学完整的写作教学系统,这些作文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初中作文“三阶十六步”》和《高中作文“三阶十六步”》两本著作中。
“双引”教学法提倡引导式的教学方式,是针对传统的讲读式“填鸭式”的语文课堂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洪宗礼所强调的“引”是指:在学习上,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的引导者,要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直接关乎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掌握和人格的发展。
二、洪宗礼“双引教学法”的特点
1.注重教师的“引导”
洪宗礼提出的“双引教学法”与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在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中,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课文。而洪宗礼提出的“双引教学法”注重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与发现,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阅读和写作,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洪宗礼还就“导”作了要求;“为了将来的‘不需要教’,现在必须明确‘导’的方向,讲究‘导’的质量,提高‘导’的艺术,注重‘导’的效果,真正地、扎扎实实地‘教好’”。当然,这种教学法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而这点也是“双引教学法”的灵魂。
2.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既要尊重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给予其合理引导。
因此,洪宗礼提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主张营造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学会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双引”教学的前提。信任学生,才能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点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内动力的基础,才能实现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相机诱导地“讲”
“双引教学法”教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要有的放矢。引读引写,就像“放风筝”一样,学生就像“风筝”,教师就像“放风筝的人”。课堂上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分享,相信学生又要及时指导学生。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需要在恰当时间及时给学生提出针对性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有代表性的文章及语段进行重点精读鉴赏,让学生有所感悟,同时总结规律方法,教师只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这样的“讲”,能起到引导、启发、点拨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洪宗礼“双引教学法”的启示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指导实践。洪宗礼的“双引教学法”来源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初高中一线教学实践。他善于总结经验进行理论思考与探索,从而用他的语文教育理论反过来指导他的语文实际教学,并给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
1.教学评要一体化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实施“教学评”一体化,而这一理念,在多年前洪宗礼先生提出的“双引教学法”理念中就有所体现。教是教师如何用好教材进行教学;学是学生如何基于自身能力以及根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进行学习;评则是对教的效果与学的成效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更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在核心素养、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全面评价;一体化即教学评应该成为一个整体,教学、学习与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展开,聚焦教学目标的达成。
“双引教学法”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的特点,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以协助学生独立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主要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练习阅读写作的技能,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实现从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洪宗礼始终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上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讲;教师只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2.以目标为导向的教,以学生为中心的学
启发式教学自古便有,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我国教育的“鼻祖”——孔子,都强调了“启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一教学思维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影响,还流传至今,“双引教学法”在某些程度上继承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双引”的“引”不是教师引导教学,而是循序渐进的引,是有针对性的引,教师通过一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这也启示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来教,如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学情、学科目标,有导向的教。“双引教学法”的“学”不是学生脱离教师的盲目学,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和自觉学习,最终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如学习思考模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
洪宗礼“双引教学法”的目标在于,教师通过艺术性地“引导”,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教师引导到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独立阅读写作。
3.语文课堂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洪宗礼认为:“语文既是学习、工作、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又是承载和弘扬文化的载体,它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够掌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他同时指出,学生需要在不同的真实的情境中得到锻炼,才能触类旁通运用语言文字,不断学以致用,从不熟悉到熟练,从掌握到灵活应用,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意义。所谓的语感,语言直觉正是在这样的锻炼中获得的。“语言教学不应当只满足于语言的认知、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还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要强化语言的训练,且以训练为中介,促进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双引教学法”抓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思想和对某个事物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线教师在指定课堂目标时应该根据课标要求,将学科立德育人价值融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上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以及正确的行为方式,逐渐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4.阅读与写作,互动共生
洪宗礼认为,写作不是脱离于阅读的,阅读与写作,如同大雁的翅膀和跷跷板一样,两者缺一不可,彼此密不可分,是平等互动共生的。他强调“阅读与写作始终是互动共生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语文课堂的实际情况而言,教师需要主抓阅读与写作两部分。洪宗礼提出“双引教学法”是从阅读与写作教学两方面分别探索,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有重点地进行语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然而,语文教学是一个完整、连贯的整体过程,我们不能将阅读与教学两方面分别孤立,阅读与写作都是以字、词、句、段、篇、章为基础,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结合。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技巧,在写作中鉴赏感悟词句、情感的妙处,品味语言之美,感受作者意图,这是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言水平,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洪宗礼“双引教学法”这一思想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方式很有启示意义。
然而,“双引”教学法并非亘古不变的,相反,它的最大优点是“灵活”,强调在实际课堂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综合地、恰当地运用各种方法来达到“双引”的目的。
洪宗礼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而语言文字则是外衣,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不是说任何课文、任何时候都不能讲背景、作者生平及有关政治、社会、自然常识。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应根据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具体要求灵活处理。”
“双引教学法”是洪宗礼提出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诞生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是他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思想的结晶。“双引”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获得独立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双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特征,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语文教学的智慧与艺术的呈现,与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相契合。
总之,洪宗礼的“双引教学法”创新了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形式,也为新时代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洪宗礼、程良方《洪宗礼语文教学论集》,江苏教育化版社1995年。
[2] 胡启光《“双新”背景下高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研究》,《高考》2022年第23期。
[3] 王蔷、李亮《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意义、理论与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5期。
(金欢,1992年生,女,汉族,新疆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