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途径探究

作者: 闫婷

摘 要:随着2022年版新《课标》的颁布,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核心素养的五大构成要素之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概述了时空观念的内涵和意义,然后梳理了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原则,最后结合具体历史教学案例,从运用时间横轴、结合地理图示、创设时空情境、组织互动游戏、注重课外实践、对比历史案例等方面,探究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 培养原则 培养途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50

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的实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根据新《课标》内容,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共分为五个维度,分别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历史线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从时间横轴、地理图示、创设情境、游戏互动、课外实践、案例对比等角度入手,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的有效途径。

一、时空观念概述

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能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从中产生良好的学习意识与综合思维。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任何事物都会在具体、特定的时间条件与空间条件下存在。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分析历史事件,对历史的理解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而是要将历史事件放置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中,将关键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结合在一起,以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

二、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原则

1.整体原则

为了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地按照教材的知识版块教学,而是要遵循整体原则,从全局的角度贯通古今历史,梳理历史事件的脉络与线索,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整理不同知识版块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为例,教师讲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事件。为了拯救中国,中华民族开始自立自强,为兴国图强而作出一系列的努力。比如,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有志之士深深感受到民族危机,纷纷开始奔走呼吁,促使中国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串联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公车上书、反割台斗争等等。教师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整体上理解知识要点,立足于同一个时空框架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以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

2.自主原则

初中是教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探究学习机会。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以自身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全盘主导学生的学习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成为教师手中的牵线木偶,逐渐丧失主动学习的意识。对此,教师应当遵循自主性的教学原则,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自由,让学生在良好的实践探究中强化自身的时空观念。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挖掘历史事件中隐藏的因果关系,尝试运用史料,表述自己的观点。比如,教师在教学“共产党发展历史”时,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表格或图示的形式,将中共一大、中共七大、古田会议、遵义会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进行归纳总结,整理这些会议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分析以上会议在党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爱国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过渡原则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是一个铺垫的过程,教师需要遵循过渡原则,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高中的历史知识,实施跨学段教学,有效融入时空观念。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能加强历史学科的纵向衔接。一般来讲,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高中历史通常是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教师适当引入高中历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迁移知识,充分体现历史的关联性与时序性,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生成。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

1.运用时间横轴

教师若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首先要教导学生如何理清历史的脉络。在实际学习历史时,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混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有的学生在类比中国各朝代的开国皇帝时,会将李渊和朱元璋视为年代相近的人物。但前者为唐高祖,后者为明太祖,二人之间的时间跨度足有千年。为了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可以运用时间横轴,将知名的历史人物与重要的历史事件放置在同一个时空框架之中,方便学生梳理其中的先后顺序,剖析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以初中历史七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重要的历史标志逐一列举在横轴之中。比如,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在绘制时间轴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秦朝的时间轴可以标记以下事件:公元前221年,秦实现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由此,通过绘制时间横轴的方式,学生不仅能掌握中国古代历史需要熟练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也能根据时间标志,了解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衰亡,从整体、宏观的视角观察历史全貌。

2.结合地理图示

除了时间顺序以外,地理因素也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关键点。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地图资源,蕴含了大量与空间有关的历史信息,但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只重视文字材料,对地图的分析往往一带而过,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只能一知半解。教师合理利用地图,可以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立足于空间视角,对历史展开深度分析。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地理图示,充分挖掘插图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时空观念。

以初中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打开3D实景地图,将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以直观的地形图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观察到丝绸之路的起点与终点,以及中间经过了哪些重要的国家,这些国家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比如,长安对应今天的西安,王庭对应着今天的吐鲁番、迪化对应着今天的乌鲁木齐等等。除了展示地图以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绘制地图。比如,教学八上第五单元第17课有关“长征”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合作绘制长征的路线图。并在地图中标注好其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的缘由、遇到的困难、最终的结果、在历史中起到的重要意义等等。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历史问题,从空间的角度理解历史事件。

3.创设时空情境

在信息时代,我国的教育技术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引入音频、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引人入胜的时空情境,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教师可以针对当前的历史课程,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走向,观察情境中不易发现的重要细节。由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多维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与时空观念。

以初中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为例,由于秦之前为战国时代,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并通过GIF图片,按照秦灭亡其他六国的顺序,将兼并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思考问题,比如:秦国在哪个时间段灭掉了哪个国家?被兼并的国家位于哪个位置?秦王横扫六合采用了什么战术?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秦时期的重要典故,进一步丰富情境教学。比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刺秦事件。燕国太子丹为了抗击秦国,花重金邀请刺客荆轲,以燕国地图、秦国判将头颅为诱饵,对秦王实施“斩首”行动。但终归因为副手的失误,导致刺杀行动功亏一篑。为了加强情境的渲染力,教师可以节选荆轲刺秦的影视剧片段,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但教师需要谨记,在以时空观念作为培养目标时,需要观察学生的上课反应,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要一味按照教学进度创设情境,让学生走马观花式地观看视频和图片。教师要为学生预留反思、分析的时间,并强化教学的引导作用,以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生成。

4.组织互动游戏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奇的事物十分感兴趣。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富有趣味性的互动游戏,以游戏为载体,融合历史学科的时间元素与空间元素。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内解读历史,拓展思维的深度。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对其时空观念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以初中历史七上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为每个小组预留充足的准备时间。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杂志、书籍等途径,了解“百家”中有哪些知名的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是什么?产生过什么著作?代表人物有哪些?比如,儒家学派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著作为《论语》,思想核心为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勇;道家学派有老子、庄子,代表著作为《道德经》,思想核心是自然无为;法家学派有李斯、韩非子,代表著作为《韩非子》,思想核心为法治;墨家学派有墨子,代表著作为《墨子》,思想核心为兼爱非攻。学生可以在课后阅读这些典籍,或通过历史文献、影视剧,揣摩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最后,各小组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尝试用不同学派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以营造百家争鸣的氛围。由此,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思想与魅力,也能以古人的身份看待历史,强化自身的时空观念。

5.注重课外实践

在新《课标》下,教师若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就不能只将教学视野局限在课堂之中,而是要重视课外实践,合理利用社会上丰富的历史资源。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遗址,与教材中所讲的课程相互联系,以拉近学生与历史时空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古迹的年代感,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这既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比如,河北石家庄博物馆珍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包括从石器时代到南北朝时期的墓碑、石雕、笔画等等。这些文物的照片也被教材所用,在七年级上册有关商代、战国的课程中有所提及。再如,正定的隆兴寺始建于后燕,通过历朝历代的不断修葺,寺庙得以传承至今。学生在游览隆兴寺时,可以领略从东晋到清朝沉淀的文化底蕴。学生可以采访寺庙的住持,浏览寺庙保管的典籍,从而深入了解佛教文化,以及各个朝代对寺庙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组织实践活动。比如,在教学《西周宗法制度》时,教师可以组织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身边的朋友、邻居的家里是否有一些与宗法有关的生活习俗,如取名的方式、孩子满月的抓周等等。由此发现古代历史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有效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6.对比历史案例

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雷同的事件。如果教师合理采用案例对比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比时空,关注某些发生在相近时间、相近地区的历史事件,分析其中的内在联系,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从深层次把握历史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加强学生的时空观念,防止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混淆、错乱的问题。

以初中历史九下第四单元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回顾旧知的方式,带领学生对比两次世界大战。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发放导学案,要求学生从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影响、战场、标志事件、起止时间、涉及国家等角度入手,对比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为了让总结过程更加直观化,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用颜色、线条、图像、符号、关键词等工具,标记好两次世界大战的关键信息。比如,教师可以立足于某个关键人物,用思维导图串联与该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并指出该人物在世界大战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由此,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将零碎、复杂、枯燥的历史知识点重新归纳整理,以形象、整体、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将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目标有效落实。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当转变“满堂灌”“一刀切”式的教学理念,通过时间轴、地图等教学工具,让学生能立足于历史长河,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观察并思考历史事件,从而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挖掘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教师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为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寅《深度整合教材  培育时空观念素养》,《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第7期。

[2] 杜建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时空观念素养》,《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年第5期。

[3] 涂英《按图索骥,以图为途——基于时空观念的“历史地图”教学策略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