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念在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王亮摘 要: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具有碎片化、阶段化的弊端,忽视了学科知识的整合,学生无法在学习活动中系统掌握知识。大概念视角下的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单元教学任务与学科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展开综合化学习,构建“提质增效”的教学新模式。本文以大概念为引导,思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单元教学体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大概念 初中历史 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51
初中历史教学从历史知识、社会发展等角度设计学习任务,在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发展史与世界历史呈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核心素养。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加入了教学主题、单元任务等学习资源,教学过程较为繁杂。大概念教学能够反映学科教学活动的核心观点,在教育活动中,能够揭示学科核心本质,明确学科教学的核心观点。教师将大概念融入初中历史单元教学当中,可以实现对历史教学的创新改革。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单元知识碎片化
从教材编排特点上进行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对社会发展的过程进行讲解的同时,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教材内容,进而逐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但从初中历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教学活动中单元知识碎片化的问题依旧存在:部分教师并不重视教材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将各个教学单元分割,以知识点为核心实施教学;一些学生习惯了教师的教学方法,难以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独立搭建思维框架,导致历史学习只能围绕基础知识进行。碎片化的知识结构虽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但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影响了教学进度,学生对于历史教学产生了抵触心理,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2.教学方法单一化
为深度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与历史思辨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基础历史知识、历史发展变革、重大历史事件等角度展开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但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对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应用。在讲解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仅要求学生背诵、记忆相关知识点,导致学生无法体验历史资源的人文教育价值,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缺乏认同。部分教师所设计的历史教学方案单纯以记忆教材、梳理教材为核心,缺乏历史实践、自主探究等活动的引导。随着历史学习活动的逐渐深入,初中生将会遗忘相关历史知识。初中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大概念在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形成单元教学导向
对于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来说,大概念的最大优势在于“引导教学活动开展”。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强调“知识本位”,教师只能结合教材内容展开学习,历史教学活动无法与现实生活、社会文化形成联动,导致学生只能记忆枯燥的历史知识,而无法体验到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性、人文性特点。教师将大概念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创新学科教学路径。对比单元化历史教学模式,大概念从历史知识应用、学生实践学习等角度展开教学工作,从而形成与初中历史单元教学相契合的单元导向。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包含了历史事件探究、历史发展回顾等学习任务,大概念从宏观视角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从“历史”“发展”“现实”“社会”等角度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初中历史单元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新的风向标。
2.指出单元学习任务
教师在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加入多元化学习任务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多元学习任务能够驱动学生展开学科探究。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过于复杂的学习任务可能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探究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科素养。教师将大概念融入初中历史单元教学当中,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大概念不仅能够在宏观视角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从微观的角度上分析了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可以成为推动教学活动开展的教育资源。学生在学习环节可以结合大概念归纳多个知识点,进而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完善教学框架。在大概念引导下,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融入了知识探究、历史感悟、实践学习等多元任务。
三、大概念在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结合大概念搭建教学框架
教师建立完整的教学框架可以将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展开训练,从而创新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模式。为了将大概念应用到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大概念设计对应的教学框架: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本目标,设计历史概念学习、课堂互动交流、学习成果汇总等多元化学习方案。教师依靠大概念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相关问题,能够对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的碎片化知识点进行汇总,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以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建立“小概念+大概念”的教学模式,逐步推进教学活动。首先,教师以小概念为切入点,结合“秦末”“农民起义”的关键概念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分析问题:秦末是什么时期?农民起义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时间点与事件。其次,教师要以关键事件为突破口,对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借助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展开教学活动,以历史事件为核心:陈胜吴广的起义成功了吗?他们起义成果的原因是什么?在提出问题之后,继续结合教材对秦朝末年的时局变化、秦朝末年的统治特点进行分析。第三,将大概念应用到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活动当中,结合大概念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以《秦末农民大起义》为核心,对学生提出问题:从“推翻秦的统治”与“农民起义”两个角度展开思考,分析一下,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发生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师将大概念应用到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活动当中,要强调大概念之下基础历史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逐步剖析历史知识,依靠完整的教学框架,创新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模式。
2.围绕大概念开展小组互动
教师将互动活动融入初中历史单元教学当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发展历程进行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与学科学习能力。在基于大概念创新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对历史概念、学科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大概念的驱动下逐步创新小组互动方案。教师要考虑初中历史单元教学的实践设计,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将大概念与互动任务结合起来,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大概念视角下的小组互动可以从自主互动、成果交流两大角度展开,在互动之后引导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制定明确的初中历史单元教学目标。
以七年级下册教材《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人小组,在小组活动中提出学习任务。一方面,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以“探究宋代经济的发展特点”“证明宋代经济的发展特点”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在大概念的驱动下,教师要求学生以教材、历史知识为基础,搜集能够展现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材料。在大概念下的小组互动中,教师不能单纯要求学生交流,而是要加入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从农业发展、地方经济、群众生活方式等角度入手,为学生提供学习主题,搜集相关材料。另一方面,学生要进行自由交流。在学生结合大概念完成历史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要以思维导图、关键历史事件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历史学习。如“宋代经济特区”的建设、“宋代关键产业”的发展等。在交流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大概念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探究,将学生所搜集的材料呈现在课堂上,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可以进行知识补充,推动大概念与初中历史单元教学的结合。
3.围绕大概念加强师生交流
初中历史并不是封闭的,在呈现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要结合大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在交换意见、提出问题、整理学习成果的同时创新学科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大概念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中的历史问题、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逐步应用历史知识,创新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模式。大概念的交互价值更为出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以八年级上册教材中《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讨论、课堂交流、课后互动的多元过程搭建教学框架,循序渐进地导入历史知识。首先,教师要完善基础教学,以课前讨论为切入点,结合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开展讨论活动。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享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信息、评价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提升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明确教学主题。其次,开展课堂交流活动,将教材资源与课堂交流活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在大概念视角下为学生布置单元学习任务,以分析历史事件为目标,汇总“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的结果”等知识点,掌握学科知识。第三,开展课后互动活动。以“辛亥革命中的英雄”为主题,引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搜集辛亥革命中的英雄故事,感受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与奉献精神。大概念教学视角下,教师可以将交流活动与初中历史单元教学结合起来,逐步优化教学模式。
4.结合大概念创新学生评价
教师在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加入评价任务,可以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逐步积累学习经验。在大概念视角下,教师可以将评价任务融入初中历史单元教学当中,依靠评价活动完善学科教学方案。大概念下的教学评价不应该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而是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特点,在大概念的驱动下创新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模式。
以九年级上册教材《文艺复兴运动》的教学为例,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思维能力分别开展评价。在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活动中,教师以“快问快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结合教材《文艺复兴运动》提出问题,如“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原因”“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等,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为引导,要求学生快速回答相关问题。在大概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学科表达能力、联想能力进行评价。在“快问快答”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可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短板,如历史知识记忆不牢固、历史探究能力不足等,教师要在评价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在完成课堂教学评价之后,设计基于课后作业的评价体系。教师可以设计专题式作业:了解文艺复兴中的关键事件,说明这些事件对于文艺复兴的影响。从社会环境、人物经历、群众需求等角度入手,结合有关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展开评价活动,提高学生的多元学习能力。
5.结合大概念设计实践任务
教师将实践任务融入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究历史知识、感受历史变革的机会。在大概念视角下,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不仅要强调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教学的人文魅力。教师可以结合民族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促使学生生成对历史教学的认同感。
以九年级下册教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分别设计教学任务。一方面,教师可以搜集有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事件,为学生设计历史探究任务。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结果”与“影响”等关键信息展开历史探究。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要完成历史探究任务。除对教材的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云教育平台搜集相关信息,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进行实践学习。在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以“讲述历史故事”“描述历史变革”为主题,利用演示文稿、动态动画等资源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并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解读。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呈现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也将得到提升。在大概念驱动下实施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实践活动的设计,以“理论+实践”“教学+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大概念为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尝试将大概念融入初中历史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学生评价等环节展开教育实践,依靠大概念的引导性、整体性特点完善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从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要求进行分析,教师除了基于课堂教学活动应用大概念之外,在课前准备、课后活动中应用大概念,也可以对初中历史单元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珂《指向大概念的初中历史主体式教学策略》,《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年第7期。
[2] 谷莉《大概念视域下的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分析》,《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19期。
[3] 丁丁《运用大概念整合初中历史单元教学》,《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年第5期。
(本文系淮安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大概念在初中历史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GH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