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混合式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
作者: 辛永平摘 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混合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频率也随之增加。混合式教学结合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和线上教学方式,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元、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在新高考背景下,探讨混合式教学的优化策略,不仅是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更是为了满足新高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要求。本文首先界定了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概念,再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高中历史 新高考 优化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54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教育的融合,混合式教学逐渐受到教育者的青睐,尤其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作为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策略,混合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整合在线与线下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培养具有深度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新的途径。为深入探讨混合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进一步论述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法的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混合式教学,是在线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准确理解混合式教学,需先对“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这两大组成部分进行明确。在线学习,或称为E-Learning,主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允许学生与教师在异地异时或实时的环境中交互、讨论和完成学习任务。而线下学习,通常是传统的面对面教学,重点放在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讲授上,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二)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混合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混合式教学法继承了在线与线下教学的优点,并试图通过互补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这种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策略提供了广阔的自主选择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构建知识。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与混合式教学法理念高度契合。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建构和应用历史知识。此外,掌握学习理论也为混合式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速度都有所不同,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从而确保对知识的充分掌握。
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解释北洋军阀的起源、政策和影响,而在线部分可以引入与此相关的视频、文档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同样,在教学《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时也可以采用相似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启蒙运动的背景和主要人物,而在线部分可以提供与此相关的电影片段、原文阅读和互动研讨,以便学生能从多个维度理解这一历史事件。这种结合了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使学生能够在各种资源和互动中获得更深入、更广泛的历史知识。
二、教学案例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例。
(一)课前准备
对于《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这一课,教师的课前准备至关重要。教师首先需要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精准地掌握,确保能够为学生传递清晰而准确的知识。此外,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诸如秦朝的建立意义以及秦灭亡的原因和教训。针对这些教学重点,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例如,教师可以下载《神话——赵高指鹿为马》和《孟姜女哭长城》这些与秦朝有关的影视片段。对于本课的教学难点,即秦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关于三公九卿制度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制度。此外,教师还可以下载《大秦帝国:自卑的帝王》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并搜集有关皇帝制度和郡县制的史料,作为引导学生认识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材料。在完成这些资料的搜集后,教师应在数字平台上发布关于这一课题的预习内容,包括导学案和根据学生能力布置的思考题,并确保通过沟通平台,如微信或钉钉,及时提醒学生进行预习。对于学生来说,课前准备同样重要。学生应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如数字平台上的预习学案。学生还应积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例如秦始皇、赵高和蒙恬等人物的基本资料以及相关历史故事。为了更好地理解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和皇帝制度,学生应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深入研究。若遇到预习问题,学生应积极与教师或同学沟通,并确保这些问题成为线下学习的重点。在课后巩固环节,教师应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在数字教学平台上上传相关的微课视频,并对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详细解析。学生则应按时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确保对本课的基础知识形成深入的理解和记忆,并及时向组长汇报。
(二)导入环节的应用
导入环节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起到连接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为深入教学内容预热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法在此环节的应用能够充分整合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信息技术,形成一种具有启发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例如,回顾先前的学习内容是导入的常用策略。教师可以提及东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平王东迁、生产力的进步、百家争鸣等,再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联系,展示秦国在这段时间的飞速崛起和为统一六国奠定的基础。此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秦国的崛起》和《大秦帝国:自卑的帝王》等视频资料,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视频后的提问环节,教师能够迅速检验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掌握情况。随后,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深入探讨秦始皇如何巩固新生的统一多民族政权以及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引出进行铺垫。
(三)新课讲授环节的应用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历史学科的特质,学生们对历史往往存在固定的刻板印象:枯燥、无趣。但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混合式教学法的结合能够打破这种固有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与数字化资源、互动工具相结合,可以使历史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在《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教材,整理出秦统一的背景,如秦国的地理位置、商鞅变法的成功以及秦的策略等。之后,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和幻灯片上的材料来总结秦统一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还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审视历史事件。随后,教师可以引入关于秦地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讨论。学生被鼓励去分析和理解秦的统一如何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奠定基础,以及大一统思想如何深入人心。此外,通过讨论秦始皇如何巩固统治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和特点,以及郡县制的历史背景。最后,教师应结合数字资源,如《神话》中的视频片段,使学生感受秦的暴政及其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能够鼓励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深化对当今社会的理解。
(四)课后巩固环节的应用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知识回顾,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记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帮助学生在遗忘曲线最陡的时期进行快速回顾,以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分发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种传统的习题巩固法旨在快速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完成习题后,学生被引导观看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微课视频,例如《两三分钟讲完楚汉之争》。视频的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其他角度理解知识,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观看完微课视频后,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具体的历史问题需要研究和讨论,例如“如何评价秦始皇?”学生需要利用电子设备,如计算机,搜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资料,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都需要对其研究的问题进行简短的展示。其他小组会在展示结束后提问。例如,一组可能会总结:“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卓越的皇帝,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另一组可能会从其他角度分析秦始皇的统治方式和其长远的影响。最后,教师会推荐一系列与本节课相关的微课视频,学生可以自己找时间观看,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案例结果分析
混合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展现了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对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此种方法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教育思维和教学标准,同时在实践中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深入的学习体验。杨远贵所提的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标准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在教学意义、教学标准以及课后评价与反馈上对教育方法的审视与挑战。教师采纳混合式教学法,在新课导入阶段结合视频资料,确实实现了双重效果: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有效的回顾与巩固;另一方面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新课讲授环节后,该教学方法结合小组合作法和流程图方法显著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以复杂的历史制度为例,流程图为学生呈现了清晰、系统的知识架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二府三司制”和“三公九卿制”的认知与记忆。同时,针对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视频资料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加深对家国历史的理解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当涉及课后巩固时,混合式教学的独特性更为凸显。数字化平台所提供的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知识复习与巩固途径。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并促进其辩证地看待问题。对于课程中的重难点,数字化平台上的例题解析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
三、混合式教学在应用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学习态度存在问题
在新高考背景下,考核的重点逐渐从基础知识转移到学生的家国意识、史料阅读与历史意识的培养上。尽管如此,许多高中新生在学习态度与方法上并未随之作出相应调整。中考的形式与内容导致学生认为“语、数、外”是主科,与初中知识紧密相关的历史等学科则被视为“副科”。这种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了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态度。面对需要独立思考或搜集资料的任务,学生可能选择避而不答,仅仅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尽管在短期内这种方式似乎满足了课程要求,但从长远来看,学生缺乏对历史的深入理解。
2.知识衔接的断层
混合式教学旨在将线上与线下教学融为一体,但在实际应用中,知识衔接经常出现断层。高中历史包括众多知识点,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极强。在传统的线下教学中,教师能够实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知识点的连续性。而在线上环境中,尽管技术允许教师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但这种互动的深度与效果并不如线下。线上学习更强调知识的模块化,可能导致学生忽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学生回到教室时,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有了新的理解,但这与线上的理解有所出入,造成知识的衔接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学习成果。
(二)解决措施
1.调整学习观念,确立历史学科地位
新高考下的历史新版教材在知识点覆盖上较为广泛。然而,其纲要性的特点限制了对某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深度挖掘。为改变此种现象,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观念需要有所调整。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述,更是对事件的分析、判断与解读,强调对事实背后逻辑、因果和意义的掌握。为强化这一观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体验新高考历史真题,使学生深入感受真实的考试环境。通过这种实践,学生会发现,单纯的记忆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在真题解析环节,教师应强调答案背后的历史思维和方法。此外,教师要强调历史学科在新高考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确保知识点的连贯性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衔接和连贯性至关重要。尤其是面对历史教材的更替,教材内容的连续性和过渡性需要被明确强调,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由于历史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其内部知识结构存在固有的连贯性。为确保这一连贯性,教材内容应与学生之前的学习内容高度一致。即使面对新教材,其核心和主题也应与已有的知识框架相吻合,确保学生在新知识点中找到与旧知识的关联。教师需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例如,在解析某一历史事件时,教师要结合历史背景,并阐明其对后续历史的影响。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策略,如通过多媒体和数字化工具为学生展现知识点之间的直观联系。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新高考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优化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高考的要求。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混合式教学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敏《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反思》,《大学》2023年第21期。
[2] 李岩《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教学理路与内容探析》,《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3] 杨光田《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教学方式探寻》,《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