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探究

作者: 米慧

摘 要:教师在课程思政与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相关内容,能够在彰显历史课程独特魅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提升,促进其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概述“大单元”教学的概念,讨论课程思政背景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价值,探究家国情怀的培育措施。借助科学的教学措施,使学生成为爱国、爱家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中历史 大单元教学 家国情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55

历史课程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要素,教师以教材、学情为基准,可以积极挖掘思政要素,灵活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基于历史大单元教学,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其逐步形成正确、积极的道德品质,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发展,还是推动国家进步,均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背景下,教师应认真分析学情,让学生重新树立奋斗目标。

一、课程思政与大单元教学释义

1.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以课程为载体,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课程思政的内涵是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实现“知识探究”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挖掘不同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达到价值引领与学习知识的双重培养目标。具体而言,课程思政是依托课程这一载体,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政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

2.大单元教学

在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当下,更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在普及,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提升育人质量,中小学教师要积极推行“大单元教学”理念,该理念因其自身优势显著,而得以在中小学全面推广。最初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莫里逊,他于1931年在《中学教学实践》中,首次提及了“大单元”概念。大单元教学其实是指:以大主题、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重新组合,经过整理后形成主题明确、目标清晰的科学评价模式,并且具有知识串联效果的结构化教学。该教学模式通常将6—10个课时整合成一个单元,注重引导学生针对课程主题展开深度学习。其具有启发思维、引导学生相互合作的作用,大单元教学走入高中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青少年作为年轻的中国公民,他们的综合素质与道德修养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新时代的青少年团体不仅要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学校方面也应主动开展思政教学,利用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教学中穿插思政内容,提高高中生的家国情怀,这对于其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增强民族意识

中国历史绵延几千年,其中有思想文化大繁荣、社会实现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等平稳发展的局面;也有文化衰败、外敌入侵、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些过程中诞生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因伟大高尚的气节、强烈的民族意识为人称赞,可见国家繁荣与否与国民的民族意识有莫大的关系。教师基于历史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追溯先贤,重新感受中国历史的光荣与屈辱,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通过教师的指点,学生可认识到:自身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自身有责任有义务承担民族强大、国家繁荣的使命。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素养的学生,更容易走上一条建设祖国的道路。

2.培养奉献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中国人民伟大奉献精神的写照。优秀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正是凭借着强烈的为国奉献的精神,坚持在岗位上努力工作,帮助中国摘掉了“贫油国家”的帽子;“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怀揣一腔热血潜心研究,终于为祖国生物科学带来重大突破,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由此可见奉献精神是科学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品质,是助推个人、国家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动力源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历史具有培养、提升学生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奉献精神的作用。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广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让其真正认识到“国”与“家”之间的密切关系,具有家国情怀素养的个体,几乎都具有乐于奉献、勇于担责的品质。教师以教材中的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为例,带领学生深入解读、继续探究,能够让学生被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吸引,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3.增强学习动力

学习动机对知识的掌握、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若学生的学习动机良好、积极,则能够做到努力约束自我,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认真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学习动力不足时,学生易表现精神疲软、难以控制自我的情况。新时代的高中生从小就生活在较为优渥的环境之中,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历史教学活动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帮助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发展而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大单元教学可将相似的问题、情景、知识进行串联,帮助学生建构起一张无形的知识“网络”,最终实现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的目的。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采用大单元教学,在培养家国情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与学情,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

1.整合教材内容,突出课程思政主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一课中最后一个主题是“南宋的偏安”,在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历史人物故事加以引导:如岳飞、文天祥身逢乱世而投身军营,毅然选择报效国家,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类似于他们这样的人,被后人称为民族的脊梁;教师通过历史人物故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积极进取、敢于斗争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有无数仁人志士怀揣斗志与进取之心,我们的文明、历史根脉才能得以延续。教师基于课程思政教学背景对课时进行整合,可以落实大单元教学的相关措施,重新整合单元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个人进步、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世界史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的备课环节中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进行整合,将两个单元的几个课时融合为一个大单元,并将学习主题设置为:“寻找中国资本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踪迹”,学生只要能找到各自对应的发展轨迹,了解资本主义大致的发展动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即可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口头或书面回答,评定其是否已经掌握大单元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区别。

2.探究典型案例,引导观念养成

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其终身发展,虽然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已接近于成年人,但其思想观念尚未定型,仍然需要教师继续指引。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探究典型教学案例,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培养学生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应积极挖掘身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说案例、讲典故的方式,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正面影响,让其在教师的指引之下学会明辨是非、形成积极的观念,秉持正确的思想做人做事。

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两个单元进行整合,将“二战后的经济发展趋势”作为大单元的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在思想交流和智慧碰撞中,学生认识到二战之后人民经历了巨大的创伤,只有尽快恢复经济发展,才能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由于教学主题明确,在学习与探讨中学生能认识到:进取开拓、敢于变革才能谋求发展,国家发展适用于这个道理,人生发展亦同理。

在现代社会,学生很容易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对国家、社会的发展缺乏关注。教师基于课程思政背景开展大单元教学,可正面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之中提升个人的见识,在学习中形成积极正确的“三观”。由此可见,高中历史中的大单元教学活动对于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教师教学经验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

3.走近英雄人物,强化使命担当

几乎所有学段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相比于专业的理论学习,他们更有兴趣聆听故事。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出现学习效果不佳、学习兴趣不浓的情况时,教师应主动改变教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质量,教师可以采用大单元、大概念教学模式,在突出主题的同时穿插英雄的光荣事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比如,基于学情分析,笔者决定以大单元教学为基础,对教学单元进行重新整合。以培养学生伟大英雄精神为目标,让其在课前认真搜集资料。笔者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三个单元进行整合,学生可以借助课件面向全班讲述这几个时期著名的英雄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借此培养他们的知识串联能力;笔者则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指出其优点与不足之处。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学生被心目中伟大的英雄人物不惧艰难、刻苦奋斗、百折不屈的品质所折服。

青少年对英雄普遍具有崇拜心理,他们也乐于学习丰富、有趣的人物故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历史大单元教学中,教师根据新《课标》及学情要求,对内容相似、目标相近的课时进行整合,针对相关内容丰富人物事件,穿插英雄故事,不仅可帮助学生找到心目中的榜样,还能提升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效率。

4.恰当运用史料,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一种身份构建和归属,它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地区内人们的共同意识。文化认同感是民族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工作应注意突出单元主题,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当作教学目标,并以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促使其高度认可中华民族的文化。遵循大单元教学要求,对所学知识点进行集中讲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在教学高中历史课程时,笔者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与《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两个单元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梳理“从魏晋南北朝到辽宋夏金”时期的著名文学艺术作品,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师生共同交流等方式整理学习思路,对两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深度学习;由于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学生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理清单元脉络,充分认识这一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以此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因此,历史教师在落实家国情怀培育的过程中,可适当在课堂中穿插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

5.构建知识网络,促进素养生成

知识网络是学生掌握历史的有力工具,它可以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人物等串联起来,以相对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历史的脉络和内在逻辑,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兴衰。为增强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笔者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艺术文学》两个单元进行整合,设置了话题:“思想的力量”,学生围绕话题分析、讨论近代中国人的思想发展特点,以及现代中国的“硬实力”“软实力”的发展走向。在学习活动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可以在黑板上绘制一张知识“网络图”,为全班学生呈现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在知识网络中呈现出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再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关于救国理论的递进关系,从而带领学生感受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近代社会,先辈们前赴后继挽救危局的伟大精神,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高尚情怀;突出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并分析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稳定与强大是思想文化繁荣的必要前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信,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自信。

高中历史教学中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学生构建了一张无形的“知识网络”,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在凸显教学主题的同时,又可发挥良好的课程思政效果,实现培养民族自信的目的。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灵活地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运用大单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深度解析历史事件、走近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塑造高尚品格、树立远大理想,在学习中改变自身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大单元教学方式,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手段,这要求教师之间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课标要求选取教学素材,整合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对个人、对集体、对国家、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其终身发展、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永义《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策略》,《天津教育》2022年第1期。

[2] 何喜顺《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天津教育》2019年第33期。

[3] 路继孝《课程思政理论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研究》,《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30期。

(米慧,1993年生,女,汉族,甘肃庆阳人,一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