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命题“能力立意”价值取向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作者: 翟亮摘 要:探究高考历史命题中能力立意的价值取向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是高考作为教育风向标的具象体现。分析高考命题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并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是顺应新高考对教育事业最新要求的重要举措,真正落实了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目标,是积极推进新课改、完成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对高考历史学科能力立意这一命题的价值取向作了系统分析,探究了其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旨在全面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为社会及各大高校培养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考命题 能力立意 启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56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一步明确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地位,也突出了关键能力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这表明在教学时,教师务必要将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高考历史命题的能力立意价值取向,又再次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由高考历史命题能力立意的价值取向入手,分析能力立意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启示,思考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极其必要的。
一、探究能力立意对课堂教学启示的重要意义
自新课改与新高考以来,对学生知识及能力的考查已成为各大历史考试的主要命题策略,而全国高考更是在其中发挥了极强的引领作用。在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三新”背景下,高考历史学科的考试命题逐渐出现了信息迁移题、探究题、实践题、开放题等各种新式题型,进一步提高了对学生认知目标的考查层次。而在命题方面也愈加突出了历史学科的学科本质,即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系统查验。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更关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还结合了现代社会发展,构建了全新的社会化素材、生活化情境,将原有题型置于新情境中进行二次加工与系统处理,对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出了系统查验。总体来说,高考能力立意鲜明的价值取向为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能力立意价值取向在历史高考中依托的主要载体是新材料和新情境类试题。这类试题大多以课本以外的材料、素材、信息为主,将课本内固有的知识放置于在全新的问题情境下,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在题目中判断信息、提取重要信息、正确解读信息及应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三新”背景下,高考历史命题的主要考查方向也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政治史与经济史出发,逐渐延伸出了社会史和文化史等诸多内容。在此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应适应高考的变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立意的标准及要求,以顺应高考的时代要求,真正落实新课改理念,若教师不能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刷题”,利用各种新材料或新题型构建题海战术,那么学生仅能在大量习题中找到部分规律,却没能真正掌握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为此,深度分析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价值取向,执行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改革,真正构建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历史课堂,创新原有的教学策略,是在“三新”背景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二、高考历史学科能力立意价值取向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1.正确处理教材
新高考与新教材和新《课标》相辅相成。目前,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采取“模块-专题”式结构,解决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单调、重复、枯燥的问题,更适合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需求。分析教材不难看出,新版高中历史教材已逐渐由对历史知识的教学转移至了对学生综合历史能力的培养。但整体来说,新版教材的编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较为连续完整的历史内容。在各个模块及专题下,历史知识略显突兀,不同专题的孤立状态明显,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吃力,这便需要教师在充分研读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处理教材、分析当前学情,了解学生目前的综合能力,并适当调整教材中的教学顺序或模块。在必要时,教师还应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整合,构建完整的通史结构,在履行“模块-专题”化教学的基础上,保持历史知识内容的完整性,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有逻辑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既要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突出历史的连贯性与完整性特征。
例如,《辛亥革命》这一课在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被纳入政治史模块,在处理教材时,为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的历史脉络,教师可以将经济学模块中“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这一部分的教学融合到本课教学中,以此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学科的本质。
又如,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这一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将整个单元教学高度,提高至工业文明崛起对国家发展造成的冲击这一方面上,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看待历史,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这部分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及时空观念,让学生探析历史本质,明确历史内涵,掌握历史规律。教师通过合理的教材处理,能够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主次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高度与广度,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知识,从而掌握历史知识的应用方式,实现融会贯通。
2.确定教学立意
以教学立意统领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思想下及能力立意价值取向下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通俗来讲,历史学科的教学立意可以看作是本课教学设计的核心意图,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又要生成什么样的能力?学生最终需要明白什么?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学立意是一整节课的灵魂。若没有立意,本课的教学便只能停留在知识表层。在素质教育时代,高中历史教学应以教学立意统领整个课堂,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教学方案的设计。在对教材中知识结构进行取舍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创造性、创新性的方式应用教材,突出课堂教学主题,以此构建同课异构式的高中历史课堂。若教师不能在正式教学前确立本课的教学立意,那么此时的课堂教学流程会相对刻板,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导致学生认为历史学科过于单调、枯燥、程序化,继而生成厌学心理。立意不深刻或完全没有立意的历史课堂,无论整个形势有多么华丽、设计有多么巧妙,都会过于浅薄,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行培育,甚至不能算作是一次成功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洞悉高考历史命题能力立意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及其根本目标后,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时,务必要抓住核心立意,确保立意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对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做出全方位指导,强调历史价值、历史本质方面的立意,让学生真正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主动学习和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教学为例,教师务必要洞悉教材编写的目的,了解历史背后的深刻含义,在明确历史本质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立意。过去,部分教师在设置本课教学立意时,会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我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起因、经过,明确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各个阶段原因及其造成的历史影响,这便是极为典型的知识立意。在能力立意取向下,教师要将整个教学结构打散、重组,重新设定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将本课教学立意设置为:在学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后,引导学生以辩证的角度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对我国发展造成的阻碍作用及促进作用,随后让学生了解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持续创新与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立意改动后,教师便可以对学生的史学结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及从整体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做出针对性培育,继而实现对能力立意下高考考试说明中“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这两项能力的培养。除了整堂课的大立意以外,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细节立意的思考与设置,确保立意具备一定深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生成对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而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育。另外,立意应具有启发性特征,在明确的教学立意导向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问题情境,利用各种细节性问题、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带领学生深度学习,进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拓展教学内容
对比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与过去的大纲版教材不难发现,新版教材中的正文内容和辅助文内容都有明显增长。换句话说,新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信息量更多,而过多的信息量及知识点是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妥善处理的,所以,教师务必要注重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取舍。此时,教师务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过往将课本知识浓缩后,一并灌输给学生的老旧教学方式,坚持以时代要求为导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取舍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要调整教学内容,并围绕教材中的主题内容适当拓展,以本课教学重难点及主题为中心,引进课外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自主取舍知识点、辨别历史材料信息及学习资源。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将新材料和新情境引入历史课堂,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规律,并构建新情境,使学生在新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应用能力。
除此以外,分析近些年来高考历史学科的命题特征可以发现,除政治史以外,经济史、思想史、习俗史、人口史等内容在高考考查中的占比越来越高。过去,我国的历史学科发展受苏联影响较重,“历史的内容就是阶级斗争”这一观念长期影响着我国历史学界的发展及相关学者对历史学科的理解与认知。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历史教材的编写,还是高考历史的命题,都更加偏向于政治史,这无疑是将历史狭隘化的一种体现。法国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曾说:“历史不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是所有人的历史。”因此,改变教育界对历史学科的定义,从政治史出发,持续拓展社会史、文化史等其他内容,是我国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政治史的重要性,而是要重新调整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结构,通过拓展教学内容的方式,逐渐引导学生构建起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让学生以全面的角度看历史,以多元化的思维分析历史,真正让学生自主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全面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
4.创新教学方法
在能力立意的价值取向下,教师务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及现代化教学改革,突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及核心素养教育。在现代化教育改革事业持续深化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诸多新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走入课堂后,各类新型的课堂教学活动层出不穷,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继而实现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会自觉通过各式各样的思路和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探索新的学习思路与学习方法,这正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所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花样越多越好,而是要重视效果。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该教学活动是否可以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第二,该教学活动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第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否获得收获,能否生成对应能力或一定的情感体验。教师务必抓住以上三点落实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效率、效益、效果,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迁移知识并形成对应能力,才能构建出真正高效的历史课堂。为此,教师可以考虑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问题式教学、情境化教学等多样性的方式,另外,教师要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利用教学问题、学习支架、合作学习等,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始终困扰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层次发展。近些年,应试教育的弊端愈发凸显,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高考历史命题能力的立意价值取向体现出了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高考以能力考查为核心,因此,能力立意命题取向的落实与推广是极有意义的。通过对能力立意价值取向的分析与研讨,将其作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此,教师要正确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立意、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新高考背景下的新“应试”课堂。
参考文献:
[1] 朱欢《从能力立意到素养导向下的高考备考策略》,《教学考试》2019年第38期。
[2] 戚丽丽《注重学史方法 凸显能力立意》,《科普童话》2019年第37期。
[3] 汪建红《关键能力立意下的史料呈现——对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卷的评析》,《历史教学》2018年第10期。
[4] 覃黎恒《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探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0期。
[5] 王后雄《从“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高考改革中的内容转化向度》,《湖北招生考试》2018第3期。
(翟亮,1990年生,女,汉族,甘肃通渭人,历史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本文系2023年度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创新实验区一般专项课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ZX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