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情境课堂的策略分析
作者: 王新新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本文意在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课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进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 情境课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7.059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创设多元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目标,在领会理论概念基础上,借助情境课堂,帮助学生领会基础知识内涵,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情境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以往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供全新路径,为培养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情境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加大高效课堂建构力度,将情境教学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创设出具有活力、趣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情境探究中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情境课堂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德育素养的有效路径,对初中生今后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于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需要教师通过专业的指导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在适宜的课堂情境中积累法律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内驱学习动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指导学生背诵知识点为主要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将各种考试内容灌输进头脑中,基本不关注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为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目标相悖。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探寻知识点、理解知识点,实现记忆和应用知识点的目的。在情境课堂上,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类问题,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课堂中加大知识探索力度,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2.有利于加大素质教育力度
情境教学法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用的育人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衔接,将各种知识与教学活动系统融合,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从而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系统性解读能力。教师通过情境教学课堂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循环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情境课堂中高效开启对知识点的探究与学习活动,并将知识点进行合理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与解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在思想上、行为上容易出现叛逆行为,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性管教和科学性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遵循成长规律,健康茁壮成长。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积极开启案例分析、实践探索、交流沟通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探索中能够提高综合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情境课堂有利于挖掘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围绕课堂情境增强综合性学习能力,有效体现情境课堂的教学作用,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情境课堂的现状
1.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落后
在应试教育思想下,部分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概念进行死记硬背,使得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另外,在这一教学环境中,学生既是观众,又是听众,使得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难以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理论+实践”的指导工作,使得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知识探索中,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无法进行深刻理解和系统应用,难以体现道德与法治知识融会贯通的优势,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2.教学设计不科学、不合理
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对班级学生缺乏了解;对学风、班风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不足,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设计中存在偏差和不足,难以体现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经验进行教学设计,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学科特征,难以接受课程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容易出现冷场的情况,学生不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课堂互动,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不能全面体现教学设计的带动性作用。
3.缺乏课源的挖掘与拓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难以针对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得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不能针对时代发展现状、时事新闻、政策法规、人文环境等进行系统性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容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难以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学习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读死书、死记书的情况。同时,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运用上较为生疏,难以体现知识与实际结合的作用,从而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生活实际脱节,最终造成学生厌恶学习、学习效率低等实际问题。
4.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部分学校依旧追求升学率和优秀率,过多关注教学成绩,使得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缺乏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从而降低了课程学习技能与效率。同时,在实际学习活动中,教师缺乏实践性教学活动指导,导致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难以积极高效地开启学习活动,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另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能得到师生的重视,使课程教学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的现实问题,最终导致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困难,影响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情境课堂的策略
1.设置生活情境,培养道德与法治观念
教师要将道德与法治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教学服务。因此,教师要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促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掘自身潜力,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要通过扩大课堂教学范围,将生活实际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课堂情境中主动观察,深入挖掘,科学搜集的学习技能,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融合模式下获得成长,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意识。
例如,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内容时,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主题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交朋友的好处,使学生认识友谊带来的力量。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展开探索学习活动。比如,初中生在掌握了这一课内容后,对维系和建立良好的友谊就会形成独特的见解,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创设谈话情境,将交朋友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帮助学生了解朋友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互相了解、互相认知,能从生活中获取重要信息,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发展
问题使人思考,也能使人进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中,教师通过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使学生在探究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在具有代入感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提高专业能力,使学生积极融入教学情境之中,系统、高效地掌握知识要点和重点。
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创新驱动与发展》这一课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探索的兴趣,从而强化课程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进行相关提问,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进而积极开启课程探究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我国的科技发展现状如何?你怎样看待创新?在一系列问题提出后,学生立刻进行思考,结合知识进行探索学习,使学生围绕问题建构学科意识。
3.创设角色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角色表演的教学情境有利于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积极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互动意识,融入学习情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与质量。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知识学习过程,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对立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感悟,深化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同时,教师要扮演好指导与监督的角色,给予学生系统的引导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具备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另外,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教学评价,围绕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活动。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创设角色扮演情境,指导学生探索学习《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的内容。首先,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职业进行角色扮演,并结合小组活动主题,对不同职业进行系统探究,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职业认知。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堂准备时间,让学生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将职业的特点表现出来,并与同伴猜一猜表演的职业类型,让学生完全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同时,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要积极开展互动交流,根据每组的表演内容,帮助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使学生形成责任意识,强化角色担当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导入情境
信息时代为课堂情境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要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宗旨,积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课程教学服务。首先,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视频、音频等教学课件,利用声像结合、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知识点的结构与特征,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与探究,为其降低课程学习难度提供助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联想与质疑,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勇担社会责任》时,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并讲授责任与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形成学习意识和担当意识。比如,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传统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构道德与法治思维,围绕具体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融入体验式情境之中,带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有序组织学生前往公园、养老院、福利机构做义工,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帮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创设游戏情境,锻炼综合能力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在初中道德与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运用游戏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环境,助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游戏情境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具有融合性意义的课堂环境,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游戏体验过程中汲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社会》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游戏情境之中,分别带领学生扮演人大代表、基层代表、各部门代表,在行使选举权和投票权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活动进行选举投票,使学生在游戏体验中了解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行使权力的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融入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同时,在游戏体验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游戏角色切实体会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特殊性和有效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游戏体验过程,对各个选举流程、选举步骤展开探索,从而体会我国各项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性。在游戏情境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觉悟,为学生今后开展系统性学习做好铺垫。
总而言之,课堂情境创设对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影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创设适宜的教学活动,在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高知识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要加大课堂情境创设力度,联系生活实际,将知识点贯穿其中,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使其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增强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秦送息《关于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12期。
[2] 王彬彬《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16期。
[3] 王丹青《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转变角色进行情境教学的思考》,《考试周刊》2018年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