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郝晓琴摘 要:伴随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教育教学方式在不断变化,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关注。在语文学科环境下,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本导向,还是学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并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切入点,有效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打造高质量语文课堂,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02
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群文阅读,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提升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推进意义。教师通过议题设定、群文联结与拓展空间等思路,让学生了解、掌握并学会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内在涵养。教师注重对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进行培养,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叙述能力。
一、群文阅读的意义
群文阅读是新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确定群文教学的主题,并通过教师对学生以及对知识的了解,选择相同类型的文章,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通过围绕文章的主题内容开展学习讨论,以此了解文章中想要表达的主旨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文章中使用的写作方式与技巧,最终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深层内涵。
在进行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当重视教学大纲要求,并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课外读物,完成教学扩展。需要将课外读物中的内容有机融入课内文本内容,从而加强学生对课外读物与课文的理解,总结文章主旨,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文章,全面归纳文中的知识,增加阅读深度,让学生乐于阅读。为了更好地完成群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就先将文章分类,并从文章的主题内容出发,帮助学生选取关联文章,实现群文阅读,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静夜思》《山居秋暝》等古诗都是作者借月表达思念情感的文章,因为思念之人无法见到,所以只能借月表达思念之情。上述文章主题相同,因此可以采取群文阅读教学,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促使学生可以深度分析并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含义,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群文阅读教学也能达到降低文章学习难度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类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深入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习相应的写作手法。同时,群文阅读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开展阅读活动,进行深入思考,深度理解文章中展示的哲理内容,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就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和人文素养等,它由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情趣、文化传承、品德修养等构成。那么,语文核心素养就指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解决实际问题和特殊情境所需要的最有用的语文思维品质,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中最本质和最重要的东西,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且最能体现语文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合理运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为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提升,教师需要事先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如读音、语法、汉字等内容,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当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方式做出改变,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逻辑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熟练的文字整理能力,学会对文章内涵进行理解。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学习品格,养成“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学习理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作为大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重构育人方式变革下的学习中心课堂;新《课标》针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以及新挑战,新时期的课堂教学应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锚定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对课堂内容的重构,思维能力培养方式的优化,最终指向学生高阶思维培养。
三、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教师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开展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应当从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方式出发,开展针对性教学,并探寻教学途径,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明确阅读主题,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应当从语言建构和应用方面入手,通过总结文章的结构、形式、表述方式等方面,形成教学主题,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主要结构特点是并列、总分、对照、递进,教师则可以提前制定文章教学目标,选择典型的文本内容,根据文本建构形式,设计阅读主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结构的了解。在教学表达方式方面,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问题,以“一转向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确定教学主题,并让学生的学习重点落在重点词语中,从而感受重点词语的应用方式,使学生学会语言的有效使用方式。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同样可以提升的学生思维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学习兴趣的产生及其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为此教师则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议题式教学。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主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拾金不昧该如何被看待”“分析浪费资源的行为”,上述问题作为“是非问题”,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提升。教师同样应当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让学生思考“文章故事背后的内涵”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上述“思辨问题”,从而在思维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将“审美鉴赏”作为切入点,借助语言、形象、意境等因素确定讨论的主题。比如,在学生的认识中,秋天的主要基调为“伤感、凋零”。不过秋天其实同样代表丰收,那么教师也可以将讨论的主题定为“不一样的秋天”,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思考上述主题,从而构建良好的鉴赏氛围,让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更加全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传承并理解中华民族文化,这也是群文阅读模式的一个优势功能,即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思考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将“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定为群文阅读的主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将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特点记录下来,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并引导学生学会判断文化价值的方式。比如,教材中与“美德传承”相关的文章有很多,选自国内的课文中注重“仁爱”,而选择国外的课文则更加重视“思辨”方面的内容,虽然主旨存在差异,但都是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要求的文化主旨,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的重点进行对比,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全面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2.科学组合文本,拓宽学生文化认知
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应当考虑到文章的数量。由于教材内容中的知识数量较多,再加上拓展的阅读内容,很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些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难以理解文章的内容,反而降低了阅读学习的效率。鉴于此,教师根据群文阅读主题为学生科学组合文本内容,能让学生的认知得到有效拓展,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视角汇集在具有明显规律性的内容上,从而将包含规律性特点的文本放到一起,促使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相关文章中的具体表达方式以及结构,了解其中的异同,加速完成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以将主题定为“有趣的数字文章”,提前将具有数字的文章组合到一起,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将典型的内容放到一起,比如《三月桃花水》《一块奶酪》等,这可以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一致性特点。同时,教师要依照不同的主题选择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裁,比如神话、诗歌等,让学生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整理各种文章的主要特点。例如,教师可以将主题定为“意外结局”,将中外的著名小说整合到一起,如《窗》《雪夜》《在柏林》等,学生一方面被故事的内容所吸引,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主题“意外结局”。
通过对文本的科学组合,教师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具有“审美导向”作用的文章,给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被文章中的美所熏陶。教师在此时应当选择一些更加经典的文章。例如,教师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时,应当将主题定为“鲁迅笔下的儿童”,并选择文章《药》《长明灯》等文章,其中包含很多对儿童形象的描写,因此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描写儿童形象时表达出的真实情感。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应当选择与艺术相关的形式开展教学,比如绘画、音乐等,使学生的美感素养得到培养。
教师也可以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言能力定为教学目标,以此完成文本组合,深化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此拓宽学生的文化认知,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首先,教师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教学,同时需要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主动接纳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浪淘沙》时,可以为学生拓展“江河”相关的古诗词,如《卜算子》《凉州词》等,教师将此类古诗词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中华壮丽江河的意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多元化的文化知识教学,教师应当讲述寓言、故事等内容,从而使学生感受国内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此让学生的文化视野更为宽阔。
3.结合多元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将提升学生的表述能力定为教学目标,提高学习体验感。所以,教师可以从情境教学的方式出发,使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阅读主题中,并创设任务型的教学情境,围绕文本组合后的内容,组织学生对阅读主题进行探究,以此强化学生的文字使用能力,让学生深度分析并了解文章内容。教师需要先组织学生对语言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作者在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形式,让学生形成对文章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将“反复结构”定为群文阅读的主题,并选择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七颗钻石》等文章,让学生根据童话故事讲述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篇文章,对其情节进行整理,同时给学生简单叙述故事情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梳理其他文章的内容。完成上述流程后,教师则可以将所有文章的情节、内容进行整理,促使学生掌握反复结构思维特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全面讲述反复结构的具体意思,以此强化学生的认知,并学会分辨文章结构,教师可以为学生阐述“反复结构”中的“反复”意为:并列反复和递进反复。在此次阅读中,学生则可以更加仔细地进行阅读,并对反复结构的使用方式进行练习。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辨别反复结构的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反复结构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强化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反复结构的用法。学生要主动和教师合作或者和其他学生合作,一同分享对文章内容的认知,讲述群文阅读的方式。在选择文本内容时,学生则应当选择多种教学、阅读方式,增强多样化认知。围绕原本预设的主题内容,教师要让学生接受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统一、正确的认知,促使学生在学习时发散思维并找到其中的特点。很多学生对狐狸的认知过于片面,结合曾经阅读的寓言故事,认为狐狸的主要特征是“狡猾、奸诈”。教师为了让学生正确、客观地了解狐狸,可以将《我喜欢你,狐狸》《北极狐传奇》等文章推荐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狐狸,不再片面地获取知识,而是形成共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熟练记住狐狸的特性。
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认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文本的主题,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深刻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
综上所述,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与文字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写作技巧。教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增强学生对语言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梅英《如何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学周刊》2022年第31期。
[2] 杨梅《运用“群文阅读”进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科幻画报》2022年第8期。
[3] 牛喜艳、何莎《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年第1期。
[4] 李意珊《探析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课外语文》2022年第1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语文核心素养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及措施的研究——以卓尼县小学生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GS[2023]GHBZX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