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 虎学栋摘 要: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要突出课程的育人价值和多重功能。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要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载体,渗透德育方面的知识,在强化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德育工作,这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详细探讨具体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德育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社会文化知识,还必须承担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职责,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己任,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完善教育教学体系。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核心位置。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通过德育的渗透构建充满活力的高质量语文课堂,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史中各种思想、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社会文明建设的根本需求,教师想要防止外来不良文化的干扰,就必须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时候,有必要渗透传统文化,带领学生一起了解和认识大量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领略时代背景下的优秀文化作品,品味和感悟文化作品中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内在涵养,这样便可以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广大教师需要充分提高对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借助语文阅读教学来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引领学生一起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
2.有利于培养优秀品质
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提高课程育人价值,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在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同时,引导其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懂得遵守规则纪律,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时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也为个体更加全面的发展做好准备。现如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的焦点,得到了各学校的积极响应。然而,虽然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是课程设置和德育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缺陷,包括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德育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德育内容偏离实际等。教师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能力,使他们变得更加独立,也能明确自己的理想,朝着目标而不断奋斗,成长为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素质型人才。
3.有利于完善教学体系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和落实还未得到进一步完善,作为渗透德育内容的途径,难以真正达成德育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在才能、志趣、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都取得良好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德育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与语文课程内容之间有着交叉点,因此,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德育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引领育人方式的变革,生成更加多元的教学方式,以此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在课堂上容易三心二意,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改善这一现状,充分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更加积极地融入阅读活动当中,减轻教师的负担,并且使学生逐渐端正课堂学习态度,认真遵守课堂纪律,增强责任意识,实现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优化课前导入,例如,教师可以围绕着本堂课的主题,讲述一段与之相关的有趣的故事、经历,将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带给他们亲切感。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为例,这是一首追忆雷锋的诗歌,通过描写不同风景歌颂了雷锋精神,在开始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讲述雷锋的生平经历、轶事典故。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学生的注意力不由得被深深吸引,对雷锋这个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教师再引出课文,带领大家一起有感情地进行诗歌朗诵,在朗朗上口的节奏中寻找雷锋、呼唤雷锋,进一步感受雷锋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借助图片、视频、动画和声音直观呈现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打造生动活泼的语文阅读环境。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之前,教师便可以播放动画片,让学生观看并概括视频内容,在初步了解阅读主题内容之后再对文本进行全方位梳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还能培养学生提取、整合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2.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断探寻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阅读课程侧重于对课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剖析和解读不够细致和深入,致使阅读效果不是十分显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必须建立在明确的德育目标之上,广大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确定语文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再对目标进行拆解和细化,将德育目标体现在阶段性目标之中,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这样一来,阅读教学规划和设计就能不断得到完善,语文阅读课程的德育效果就会愈发明显。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不能依靠单纯的说教,而是要通过创设和建构德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约束和管教学生,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带领大家一起认识更多与刻苦钻研、努力奋斗相关的故事,积累大量名句,然后将这些名言名句写下来,粘贴或悬挂在教室墙壁上面,发挥修身养性的作用,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德育环境中,自然而然会获得正面的影响。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则是学生参与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通过语文阅读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学会尊重、理解对方,遵守人际交往中的各项礼仪,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学校生活中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乐观向上,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课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不多,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思路,调整教学模式,倡导合作阅读的方式。例如,在学习《纪昌学射》的时候,教师不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阅读,结合注释和课件内容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然后展开激烈的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学生可以谈一谈自己从这则文言文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何种启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更重要的是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教师应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材料制定课堂德育方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来发现他们的高尚品质;通过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开发身边的教育资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借助教材传播德育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普遍热爱模仿,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将传统意义上的语文阅读变为角色扮演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和互动。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开展多元化的阅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大部分学生对民间传说比较感兴趣,原因在于民间传说反映了劳动人民内心深处的理想世界,往往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能够一边体验他们的经历,一边感受着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本篇课文讲述的是名为海力布的猎人为挽救父老乡亲们的性命而牺牲自我的故事,故事涉及不同的角色,情节发展比较曲折,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借助多媒体道具搭建相应的故事场景,让学生更加投入,从而获得沉浸式的体验,然后借助肢体动作、人物对话、面部表情等来深化阅读,在短时间内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一步认识到海力布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而理解海力布之所以将宝石秘密告知他人的真正原因。
除了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了解人物特征,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准备更多的课外阅读资料,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人物形象,又能拓展语文阅读的渠道。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提前准备与廉颇和蔺相如有关的历史资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便有关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的相关记载,学生结合资料记载就能更进一步了解两位人物的形象,进而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不可预估的,榜样能够时刻发挥带头作用,于无形中在思想、意识、行为、言谈等多个方面对人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深度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同时也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4.于互动中增强文化意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实践证明,任何文化都具有民族性,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文化的传承。现如今,中华传统文化正遭受着外来文化的侵蚀,传统文化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种情况下,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就显得十分关键,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责任、有义务将文化传播下去,为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微薄的力量。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认识多样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出塞》《凉州词》等古诗的时候,教师便可以以诗词歌赋为切入点,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及传统文学展现在他们面前,通过诵读欣赏和品鉴诗歌,借助情境感知和理解意象的真正寓意,进而把握意境之美,理解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揭示的道理等等;在学习《清明》《元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传统节日这一话题,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体会到传播传统文化的迫切性。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优秀的品质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教师利用传统文化来开展德育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考虑到传统文化与语文之间紧密的关系,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将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借助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语文学习是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主要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分享各自的不同想法、观点和立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特个性。在阅读教学中,互动教学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师生互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能引发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转变课堂角色定位,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创造的机会,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例如,在《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活动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规划好自己的活动安排,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完成教师交代的各项探究性任务,结合事先搜集到的学习资料了解汉字的发展史,从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宝贵价值。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是落实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阅读课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精心呵护学生。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和践行科学的教学方式,创新阅读教学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明确是非观念和价值理念,让道德素养的种子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获得显著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孙晓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8期。
[2] 孔芳萍《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新课程》2022年第28期。
[3] 陕小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考试周刊》2021年第73期。
[4] 陈亚梅《让德育元素拨动情感之弦——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生》2021年第9期。
(虎学栋,1981年生,男,汉族,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人,大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