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邓彤素读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
作者: 陈倩 曾宪文摘 要:素读教学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邓彤教师引申了这一教学理念,认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平和的态度去面对课文,并在平等的对话中理解课文内涵。素读教学法分为初读、细读、对照品读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强调学生要直接感悟文字,深入理解其内涵。素读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素读教学法 邓彤阅读教学细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9.012
一、邓彤素读教学法的历史背景与内涵
(一)素读教学法的历史背景
素读源于中国古代教育,当时的科举考试十分重视文章字词的训练、背诵、积累、感悟、思考。面对大量的史书典籍,教师会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在此之后,教师再来点拨学生,从而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近现代开始,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教学内容的变化,素读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忽视。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中国古代优秀典籍受到了重视,基础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培养其审美能力。因此,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素读”教学法又重新回到了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一些一线教师十分重视“素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邓彤教师就是其中的代表。
素读教学和学生的阅读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语文教育中的重点,阅读教学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学好语文。然而,阅读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之下,网上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由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但一些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把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虽然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是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思考,导致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许多专家和语文名师都在呼吁让语文回归传统的对话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邓彤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素读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贯彻于教学实践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素读教学法的内涵
素读教学虽然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但“素读”这个词语是日本人提出来的,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素读”概念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如陈琴教师认为“素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大量背诵古今中外适应读者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朗诵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在邓彤看来,“素读”就是用心灵来理解陌生的文字,不需要借助太多的其他素材,只是通过文字符号来理解文本的内涵。
邓彤提倡,在阅读教学时要紧扣课文,不要做一些和课文解读不相干的事情,不要为追求教学热闹而游离课文。在他看来,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以和平的态度去面对课文,并在平等的对话中一起理解课文的内涵。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平等的课堂关系,推动了对话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展开。邓彤的“素读”教学对语文教师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它促使语文教师重新审视阅读教学课堂,真正意义上实现把学生引到课文中来,使他们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既学习到阅读技巧又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邓彤素读教学法的理念、过程
(一)邓彤素读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在邓彤看来,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关注文本。唯有尊重文本、潜心入文,读者才会理解文本的内涵,才会进入作家的情感世界并正确地把握作家运用语言文字所编织的艺术世界。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师生双方均已有阅读经验,阅读知识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教师在文本把握能力上比学生强很多,此时,教师要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文本解读知识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实际上是用脑中已有的有关图式知识来解释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碰到自己不能完全解释文本的情况,而素读教学正是需要教师此时指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知识补充,增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在阅读时,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用图式来不断解释文本,同时促进其对新知的获取。
邓彤建议,在素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仔细研读课文,不应过分倚重教参和其他材料,也不应该过多地借助于多媒体,以体现课堂教学所谓的先进性。素读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扎扎实实地读课文,把课文读细。文本细读是指抓住关键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地研读,使学生全面了解课文的含义。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文本解读的能力和对文本解读方法的了解,既要自己知其所以然,又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所以然。在文本面前,教师若自己不懂得解读,只会参考教参和复制别人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话,就没办法培养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习惯。当然,在细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注意不把课文专家化,文学作品的教学和文学的教学具有不一样的特点。教师细读只是前提而非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严防阅读课堂变成教师个人阅读心得宣讲的阵地。素读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与教师是否具有较好的文本解读能力密不可分。邓彤主张文本细读而非要求教师与学生一字不差地解读文章,首先是因为课堂与考试时间都不容许,其次,教师若是注意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就造成了对文章整体架构的忽略,无法对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进行整体把握的情况,而在琐细的分析之中,教师就有可能忽略了学生对阅读的感受。邓彤建议,文本细读以抓住课文中关键字词和句子段落为重点,就是要在抓住课文整体的前提下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醒同学们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把细读与整体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邓彤将素读教学用四一律来简述: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邓彤建议素读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素读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寻求凝神屏气,专心致志,让学生能和文字进行最直接的对话,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教师要立足语言,注重体验,运用四一律进行文字语言和段落的分析,这并非意味着邓彤主张将语文阅读教学上为语文知识课,相反,邓彤认为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依靠文本语言去逐渐感知、品味、理解与应用,再以此为基础,逐步使学生掌握语言风格、结构特点、情感主题等其他内容。这一过程比较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
(二)邓彤素读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初读
邓彤特别强调本色阅读,因此,在初步体验阶段,邓彤就要求学生直接阅读原文,不借助其他任何工具,也不提前了解作品背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最直接的接触,完全凭着自身的语言能力来感受文本,这是一种纯静默的阅读。同时,在这个环节中,他也不主张教师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带有某种目的去阅读。
2.细读
深化细读阶段是素读教学法的一个核心阶段,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选出文本中语文味最浓和最典型的语言要素进行教学,再利用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四一律”的原则对其逐一加以分析。通过对四个“一”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语言的魅力,品味作品丰富的语言内涵。这一阶段非常注重微观教学,知识点呈现出散射的状态。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为什么告诉水生“你一直都非常活跃”的后面不是“叹号”而是“句号”?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所写“一片孤城万仞山”里“城”修饰为何不常用“一座城”而用“一片城”?在品读的时候,学生选择词句不能只注重量多或包罗万象,关键是要能领略到语言中蕴含的味道。另外,教师通过词语填空,压缩句子和筛选标点也能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
3.对照品读
对照阅读是学生从感性阅读走向理性阅读的方式,是散点间创建联系并变成结点的阶段,这是各个环节出现交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同学生一起通过文本前后的对照和重新组合,构建出自我思考后的作品。这里要注意一点的是,不要极端化理解邓彤的素读教学,邓彤并不全盘否定课文以外的联系,并会适时指导学生对照不同课文,对照不同读者的经验。例如,邓彤在授课过程中,曾经对比过曹禺的《雷雨》中的周朴园给鲁侍萍选择的补偿方式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的涅赫留朵夫给玛斯洛娃补偿方式之间的差异,便反映出这一特点。
4.评说分享
第四步就是师生的评说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将自身内在的阅读体验进行表达与交流。每个学生可能都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大家在分享时可以相互补充。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也是让学生重新进入文本,获取新体验的新起点。如此,教师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不断的重复阅读和沟通中得到提高,才能让他们的感情和灵魂也获得营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由此可见,素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既要着眼于整体,又要凸显立体;语文教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删繁就简,立足语言;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
三、邓彤素读教学法的特征
邓彤素读教学法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原文的,不借助其他参考资料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坚持素读法,教师首先应该不借助其他任何参考资料,仅仅从文本出发去解读文本。同时,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本领。教师不应该只拿着教参教学,也不应该直接从网上下载所谓各大名师的优秀课件进行教学,而是要自己去解读文本,有自己的思考过程,当语文教师在解读某一个点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困难和障碍时,学生很大可能在这一点上也有障碍,这可能就是教学的难点。在素读时,教师所获得的体验,是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关键。在不断的阅读和练习中,语文教师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文本的,不借助其他媒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不断进步。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PPT也越做越精美、越做越复杂,但是过于精美和复杂的PPT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忽视对教材和文本的钻研。借助视频等其他媒介虽十分直观,但容易制约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才能体会语文本身的魅力,感悟课文深层次内涵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真正理解课文,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纯粹的,不借用其他活动方式
语文课不需要过分“热闹”而变成活动课。邓彤认为:“读书主要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内心的激荡与外表的沉静是和谐的。热闹是暂时的,沉静是长久的;争辩、交流是支脉,沉思、吸收是主流。”阅读教学主要是师生对于文本的教和学,它应该是在“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进行,教师在谈话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与感知,应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知置于主要地位。素读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走进文本的内核,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邓彤素读教学法的意义和启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素读教学只有在实践中起到很好的效果才能被证明是科学合理的,才能立足于阅读教学的舞台。邓彤平时的读书与教学始终坚持素读教学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考试中,教师面对生疏的文本解读时更是如鱼得水。同时,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在模仿他的教学,学生也特别喜欢。因此,邓彤的素读教学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高效教学方法,契合了对话教学的实质,顺应了语文教育的改革趋势,契合时代精神,对于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素读教学法迫使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自己知其所以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都不知道缘由,只知道参考教参,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如何培养呢?邓彤所提倡的素读教学法,要求教师本人必须深入研究课文,并对课文形成一个深刻的自我解读,久而久之,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就能够有效提升。素读能力是体现语文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没有教参的情况下能否很好地进行教学。素读教学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另一方面,素读教学法不仅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也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现在,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而素读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邓彤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学生不是被动地学,而是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师生双方一起解读文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摒弃不必要的课堂环节,学生可以更加专注地学习和思考,从而使语文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邓彤教师把素读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他强调不过度借助参考文献,不过多使用其他媒介,而使用传统的对话教学模式,使师生真正地走进文本,用心地去感受本文,让师生获得最真实、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来说虽然刚开始可能会感觉压力很大,但在不断练习后总会有所收获。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教学方法是完美的,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参考文献:
[1] 〔日〕七田真《超右脑照相记忆法》,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
[2] 陈琴、华一欣《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教育科学论坛》2017年第8期。
[3] 邓彤《邓彤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7年。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课题《新批评理论视野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WYB-2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