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审题立意的指导策略探讨
作者: 张梦倩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亦是重难点之一。若要提升写作水平,学生要以多视角切入,从多方面着手,并坚持写作训练,才能有所成效。其中,审题立意是决定写作质量的先决条件,将题审好、将意立好,一篇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因而,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必须紧抓审题立意指导,才能使学生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本文明确写作方向,拟定适合且新颖的主题,创作出优质的文章。基于此主要就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审题立意的指导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 审题立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12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作最重要的标准在于同题目要求相符合。换而言之,审题立意一定要准确、到位,满足写作的一应要求。尤其在现阶段,材料作文愈发成为中考作文考核重点,审题立意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然而,纵观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学生审题不准确、立意不深刻的问题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致力于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提升成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关键所在,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
一、精细化审题,迈出作文写作的第一步
所谓“审题”,主要是就题目的内涵与外延展开探究,明确写作的具体要求与细致之处。在实践教学里,多数学生对于作文审题不够重视,往往只是匆匆一瞥,在尚未领悟题目内涵与深意的状况下便急于动笔,自然容易出现离题、拟题浅显、俗套等问题。事实上,作文题目当中一般暗示了写作的具体方向,若是学生能潜下心来以正确方式审题,便可以找准题中要点,明确写作方向。那么怎样才可以将题目审清、审准呢?
1.重视日常教学引导
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内核所在,其重要性毋庸赘述,而初中生在写作审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找不准核心思想”的状况。为改善这一状况,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引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行寻找文章题目中的关键词。接着再结合关键词构建写作框架,确立所写文章的中心思想,再回头复查中心思想与所找关键词是否契合。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找关键词,把握重点的审题能力将得以有效提升。如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方能准确审题,快速找到关键词,继而高效地把握文章中心、重点,使得写作立意一直处于稳定且准确的轨道之上。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解读题目,就课文的核心思想做出初步判断,学生在探讨之后,得出结论——文中故事发生在“秋天”,课文的重点在于“怀念”。接着,在剖析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就所得结论加以评判,若是不准确,可以继续组织小组讨论活动,探寻症结所在,依托于这样的审题练习,学生能够养成写作文先审清题目的优良习惯。
总之,在日常写作训练中,教师必须学会捕捉细节,文章中出现的一个标点、一个词,甚至主人公的一个看似不重要的小举动,皆有可能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展现了作者的用心之处。这些均是不能忽略的细节所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容易被忽略却同文章主题关联紧密的细节之处巧设问,引质疑,带动学生剖幽析微,深化对文章的认识。
再如,面对命题作文《我不后悔》这类记叙文写作任务时,学生很轻松地便能找出“我”“不后悔”这两个重点,在后续写作中便可以围绕这两个重点提取素材,立足自己做过的不后悔的事情进行描述,融入真情实感,写出更真挚、自然的作文。
至于常见的包含引导语的写作,更加考查学生对题目引导语的解读。例如,中考真题的题目引导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以“济”为话题写文章。“济”是年度推荐热词之一。“济”,本义为过河,如“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为救济,如“接济”;又引申为补益,如“刚柔相济”。请围绕“济”字的含义,自拟题目。
审题中,学生从关键词“同舟共济”“接济”“刚柔相济”等展开构思,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创作。这类题目偏向议论文写作,可以由学生就关键词提出自己的观点,罗列好观点并加以阐述,最后再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总结、升华。
2.抓住难理解的词语
初中阶段的作文主要有全命题题目、半命题题目与材料性题目三种形式,材料性作文是其中难度最大的一种,让学生基于对材料的理解来命题,他们很容易因为抓不住重点而跑题;半命题作文要求学生自行将题目补充完整,实际写作时虽然可以选择感兴趣或者容易发挥的方向,但对于语文基础较差、写作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也有一定难度。相对而言,全命题作文的写作最容易,因题目中直接给出了写作立意与整体方向,学生只需要理解到位便可以顺利写作。实际审题时,学生要重点把握难理解的词语,使得题目的潜在内涵可以显性化,抽象意义可以直观化,可尝试将理解难度较大的词汇替换为与之相似的简单词语,并结合语境就抽象词语的含义展开分析,把握题目的潜在内涵,并以此展开写作。
以作文题目《待到山花烂漫时》为例,“山花烂漫”一词的字面意思可理解为百花齐放的美好景象,但深入剖析后可发现其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若是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山花烂漫”一词,但至少能认识到这是一个具有正面含义的词语,再结合语境展开分析,将这一词语引申为实现某个目标之后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如此,学生基于这一分析便可以着手写作。
3.准确把握关键词语
题目当中的关键词语一般便是写作的中心或重点,将写作中心把握好通常便不会偏题,因而,学生在审题时要准确找准并把握好其中的关键词语,并围绕这些关键词语展开写作。初中语文作文题目的设置中常用到各种修辞手法,这便给学生把握关键词语、找准写作中心带来不小的难度,为此,学生一是要准确把握题目中的修辞性词语,二是要熟悉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继而排除其他不重要的干扰性词语,找准写作中心。比如,《父爱是座山》这一标题中便运用了比喻手法,其关键词语并不是“山”,而是“父爱”,《世界不大是个家》运用了夸张手法,其关键词语是“家”,不是“世界”,学生找准关键词后便可以着手开始写作。
再如《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一标题运用的是设问手法,其关键词语为“奶酪”,需强调的是这里的“奶酪”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奶酪,学生在审题时需着重把握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例如引申义:利益、价值观念等,才能写出更丰富,更有高度的主题。为确保学生可以更轻松、迅速地把握关键词语、找准写作中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开展专项练习,引导学生提高对写作审题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地避免离题情况。
4.理解好修饰性词语
题目中出现的修饰类词语通常承载着文章要展现的情感或具体的写作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将这种情感、这些要求渗透于字里行间,或者要按照给出的时间、空间、地点上的限定条件来写作。准确辨别并理解修饰性词语可以助力学生搞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中心思想与关键词语,继而根据这些限定条件来写作,例如,对于《多彩的生活》这一作文题目,出现的修饰性词语为“多彩的”,这便是题目给出的限定条件,学生在写作时便要描述自己缤纷多彩的生活,“多彩的”也正是学生要在作文中突出的中心思想。再如,《我的快乐之旅》这一作文题目,其中的修饰性词语为“快乐”,学生在写作时便不能介绍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而要让“快乐”这一中心思想渗透于字里行间。由此可见,学生要想写好作文,便要先审好题,不然很容易陷入跑题的被动局面。
二、个性化立意,创作出更有特色的作文
所谓“立意”,也就是要明确写作主题,“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立意是否准确深刻是决定文章整体质量的关键,纵观当前的学生写作实际,一些学生的立意甚至逐渐趋于低幼化趋势。归根结底,主因便在于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看待问题太过浅显,未能充分发散思维,对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便要多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如此,学生笔下的作文方能更具个性化,更有特色。
1.把握好立意要求,明确立意步骤
在立意要求方面,学生需把握好如下要点:一是要提高准确性,立意作为作文写作的灵魂,同样寄托于写作者的内心情感,所谓立意的准确性,即必须同事物发展的规律相适应,要求具备乐观向上、勤勉奋斗、弘扬美德、批判丑恶等基本特征,确保思想的健康性和启发的有效性;二是要注重深刻性,要透过表象了解本质,探寻潜在特性,这亦是写作立意的重要要求。立意深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层次认知,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少不了深刻的立意;三是要讲究新颖性,创新不仅仅是支撑社会进步的动力,亦是写作立意的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有意识地突破“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的束缚,懂得另辟蹊径,拟定更为新颖独特的立意,如此,笔下的作文才能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四是要强调多元性,自多个视角综合考量并明确核心思想,致力于写作广度与深度的继续扩展,提高作文质量,如虚实立意:“脚下的道路”“心中的桥梁”“人生的足迹”等。
在立意步骤方面,需按如下顺序进行:一是要精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给出的主要人物、要点信息划出关键词,继而以此为参照搞清楚写作的整体方向;二是要找准视角,立足于给出的信息,从多个观察视角就问题加以剖析,此外,学生还要确保思维的发散性,不局限于文本信息,并就相关内容加以引申,注意视角的个性化;三是要联系现实,围绕材料联系现实,一方面有助于增强作文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作文的情感厚度与针对性;四是要确定论点,紧密联系材料、精确表达论点是决定写作立意有效性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五是要拟好题目,主题鲜明、见解独到的作文题目往往使读者眼前一亮,让他们有兴趣读下去。
2.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展写作思路
语言能力同思维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彼此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生的写作思维不但要朝着纵向发展,更要自横向上不断发散,不但要保持深度,还要拓展广度。在平时的写作指导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内心情感,将视野放宽、放远。
在此,以2018年泰州市中考作文题目为例加以说明,其题目要求如下:请以“拼在一起”为题,写一篇作文。许多学生在看到这一题目后,将“拼”理解为“合作”“团结”“拼搏”“打拼”,因而写出的作文也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但也有部分学生另辟蹊径、巧立新意,比如,有学生在作文中列举了一连串善事,如路人随手将地上的塑料瓶捡起,放入垃圾桶,公交车上主动给孕妇、老人让座位的学生。在这名学生看来,我们的和谐社会正是由这一件件看似不经意的小小善事“拼在一起”的。学生畅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一首首古诗词仿若一块又一块的拼图,“拼在一起”便拼出了一幅古代诗人生活画卷,让他可以同古人跨越时光展开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教诲。
在指导学生练习这一作文题目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生活阅历、性格喜好与情感体验,探寻更为丰富、多元的创意素材。如某位喜欢古风文化的学生便在作文中就如何将汉服同现代服装“拼在一起”展开了探讨,依托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写作思路更为宽泛,立意也更新颖独特。
3.借助正确方法,升华写作主题
在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中,教师要适时以正确方法就材料所涉及的话题加以拓展和引申,以期达成升华、提炼写作主题的目的,此外,此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立意的新颖性,减少作文中出现的空话与套话,降低离题的可能性。以如下材料的立意为例:“农民在田野之间播种与收获,田野里既有农民辛勤播种的汗水,也有劳作后的满载而归,当你来到田野时,映入眼帘的是生机勃勃的绿意与辽阔无痕的田野,此时的你想到了什么呢?请以‘田野’为主题展开写作”。
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就“田野”这一话题展开探究,并抓住时机将“田野”加以拓展,将话题引申至其他领域,例如,可以升华至“梦想”层面,人们为了追寻梦想,将种子播撒在“田野”当中,挥洒汗水、辛勤劳作,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下,这片“田野”也越来越肥沃,结出累累硕果,这些硕果便是不懈努力的收获与回报;也可以升华至心灵层面,身处当今这个追名逐利、浮躁难耐的社会,人们心中难免生出这样那样的欲望,这些欲望仿佛杂草,不需要灌溉施肥便能繁茂生长,稍有不慎便使得整片“田野”荒芜不堪。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新颖的见解,就写作主题加以升华,使得写作可以朝向正确的方向引申。
综上所述,审题立意是关乎写作质量的直接性因素,同样是评估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应自审题、立意两大视角切入,深层次把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彰显审题立意的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方面着手,以多措施推进,引导学生习得高效、准确的审题技巧与立意策略,助力学生写作综合能力的切实提升,让学生有更多“话”可说,有更多“事”可写,提高学生说话、写事的准确性与可读性。
参考文献:
[1] 周景《试论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探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一)》2021年。
[2] 胡玉龙《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探究》,《教师教育论坛》2020年第12期。
[3] 付新民、荣维东《材料作文的要素、类型及审题路径初探》,《语文建设》2022年第23期。
[4] 蒋信伟《宏大主题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向与个性表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年第9期。
[5] 王学东《“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5期。
[6] 彭越婷、许采娟《初中给材料作文教学策略》,《科教导刊》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