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策略初探
作者: 李景峰摘 要:本文主要从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性出发,着重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主体发展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以此为基础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主体发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24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当前我国教育中所提倡的是核心素养理念,这种理念的提出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一、核心素养概述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所形成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生字词、诗词等方式来使其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来进行锻炼,如给学生讲解寓言故事、诗歌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其能够通过阅读书籍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其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如:在进行《穷人》一课的教学过程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关“穷人”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下主动进行思考,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情境下主动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逐步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这种情感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体会和感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首先,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自身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将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例如,在《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虫”这一形象进行分析和探究。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同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缺少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2.语文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选择简单重复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此外,在语文课堂上也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缺乏对学生主体发展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主体发展意识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学生主体发展意识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的重要影响。此外,部分教师在对学生主体发展意识进行培养时没有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引导,导致学生不能准确地认识到自身所处位置与语文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意识到对学生主体发展意识进行培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培养措施,致使小学生主体发展意识尚未得到有效提升。
4.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对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交流,导致学生不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5.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导致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也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不能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情况。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有效策略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的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的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人物形象”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与本节课相关的文学作品与人物形象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问题探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对人物形象的兴趣,并通过阅读和思考等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音频等内容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知识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效果。例如,在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成语与其他同学进行匹配,让学生在游戏中增强记忆。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中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音频等方式,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他们对鲁迅这个人物形象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
多媒体设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同时还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备时要注重发挥其作用,避免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配角”。例如,在讲解《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音频等内容,让他们在观看视频或音频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要表达的盛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好奇心较强,求知欲也比较旺盛,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利用好多媒体设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例如,在讲解《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视频,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电影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方面的视频。
4.结合生活实际,设置课堂教学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设置课堂教学问题。首先,教师可以以一则新闻为例,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有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其中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等。然而这些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却非常恶劣,经常会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保护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内容,然后教师再进行详细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解答。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再组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然后再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如果你在山上想要活下去会怎么办?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帮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播放或者图片展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5.注重课堂互动,增强师生互动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而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时,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与自己相关的一些文学作品来了解主人公贝多芬的生平经历,然后通过让学生朗读这篇课文来加深他们对主人公贝多芬的印象。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贝多芬是如何成为著名音乐家并创作出《月光曲》这首音乐作品呢?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来进行探究。最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感受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时内心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表达想法的机会。例如,在讲解《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的读物。然后,教师再组织几个小组对《牛郎织女》中所描述到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并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成员所表演出来的人物角色与不同人物之间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来判断他们在课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想法是否正确。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来帮助他们提高对课文内容与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学生主体发展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正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的自身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规律等内容展开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对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潘迪辉《主体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多维探寻》,《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5期。
[2] 付飞龙《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启迪与智慧》2023年第7期。
[3] 刘晓山《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的重要性与应用策略》,《教育科学论坛》2023年第17期。
[4] 徐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探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19期。
[5] 时艳艳《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案例研究》,伊犁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6] 徐雯《反客为主:一种生动的课程关照——以小学语文教学现场为阐述背景》,《小学生》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