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分析

作者: 杨静

摘 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各学科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需要在顺应教育政策、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对作业形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设计跨学科作业,不仅能够使语文教育理念得到升华,还能够让学生在减轻作业负担的同时,确保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文章阐述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意义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 小学语文 跨学科作业 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27

语文作为学习我国通用汉字语言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其作业设计需要从综合性、实践性的育人效果出发。跨学科作业,是指以一种学科的知识作为基础,继而以此为媒介,延伸至其他学科知识的作业形式,能够实现对于各个学科学习资源的重新整合,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实现综合思维的培养和进步。因此,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针对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师设计语文跨学科作业,能够在对语文教学方案进行创新的同时,使学生掌握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由此实现语文思维的拓展。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还能够在帮助学生减轻语文学习压力同时,保持语文作业的高质量,由此使语文教学成效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意义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针对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设计出语文跨学科作业,对于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能够通过语文作业的形式,使学生对于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复习巩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开展高质量的语文教学。

1.有利于缓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压力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缓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压力能够合理保障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通过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设计,教师能够使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变得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此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动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设计小学语文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悟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继而增强语文学习的效率。与此同时,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能够以一种创新式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相关的知识,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以此进一步帮助教师提高语文整体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教育阶段,针对语文学科实现相应的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阻碍了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不利于教师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1.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被忽略

在当今教育阶段,由于受到长时间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许多家长存在着一种刻板的教育思维,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对于教师来说,则认为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就能够产生量变到质变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然而,这样错误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使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部分教师所布置的语文跨学科作业,并没有针对性,继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进步,不利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

2.学生语文作业压力较重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记不住相关语文古诗词、生字词等知识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总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语文抄写作业,试图借用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然而,这种作业设计的形式,并不能使学生实现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相反,还会进一步增加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压力,从而导致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了学生语文作业的质量。除此之外,过重的语文作业压力,会让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提不起兴趣,进而还可能造成学生讨厌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阻碍了教师语文教学的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策略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设计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相关具体的策略,从而能够帮助学生以语文知识内容为基础,整合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知识,以此促进自身整体综合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辅助作用下,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文知识,以此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语文教学。

1.创新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形式

相比于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形式,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形式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由此才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双减”这一教育目标,还能够让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知识有一定深入的良好体验。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设计形式进行一定的创新,以此完善自身的语文教学模式。由此,教师可以通过电影、音乐活动等形式来进行相关作业的布置,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

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材中,当学习到第八课《黄山奇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其相关的内容,将音乐课程、美术课程与之相结合,为学生布置多样化的语文跨学科作业,以此实现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自己在语文教学平台所上传的关于“黄山”的视频,进而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视频音乐氛围中形成关于“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印象,使学生能够直观地领略到文中所写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将课文中有关“黄山奇石”的描写,如:“猴子观海、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等,再次通读一遍,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构建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块奇石的样子。然后,教师让学生利用绘画的方式,根据课文中相关文字的描写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奇石的样子,以此作为语文跨学科作业。这样一来,学生在美术学科学习的引导下,融入语文学科的学习就能更加深入体验到“黄山奇石”中的秀丽神奇,以此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通过多样化的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形式,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培养自身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锻炼自身灵活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拓展自身的语文思维,继而提高学生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

除了以上作业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学与科学教学、信息技术相融合设计新颖的跨学科作业。在《黄山奇石》的作业安排中,教师可以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收集与科学地理地形地貌、天气和黄山奇石相关的资源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科学的角度简单讲解奇松、怪石、温泉和云海的形成条件和原因。例如,云海的形成与该地区每天的天气和山的高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布置科学调查作业以外,教师还可以融合信息技术中的线上作业设计软件,设计联合黄山中的科学知识和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跨学科分层闯关游戏作业。其中,第一层次就是对生字“闻”“名”的掌握;第二层可以设计引导学生分解文章中的主要讲解内容“仙桃石”等;第三层可以设计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第四层可以设计为结合地理知识分解文章内容,了解语文与科学之间的不同角度的知识分解。例如,语文知识更具有故事性、抒情性、传奇性。科学中这些事物的出现存在着原理与知识,具有一定科学性。在两相对比之下,学生不仅能够从新颖的作业中了解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能够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感受大自然的奇特。当然,此部分的地理讲解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讲解时科学地理知识的简单化和形象化,以避免将知识混淆。

2.探究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内容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科教研,以“积极融合项目化学习”为主要教学模式,坚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变革,以此深入语文教育领域。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时,教师需要探究其内容,进而在教学内容中能够寻找出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交叉点,以此进一步开展语文跨学科教学。与此同时,在进行探究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能够在设置语文跨学科作业的时候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的教材中,当学习到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其主题——“爱国情怀”,以此设置语文小组的跨学科作业,从而能够更好地探究出相关的内容。首先,教师让学生以语文小组的形式开展团体语文跨学科作业:结合相关中国近现代史,探索出十名爱国人士的姓名、所对应的历史事件以及做出的贡献,整理成一份语文小组报告,以此让学生在团体的力量下提高自身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之后,教师再让语文小组的成员共同观看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的影片,进而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方面的政治教育。然后,小组成员们可以在观看完影片之后写一篇300字的感悟,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探究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内容,学生能够从中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进而能够在趣味性的跨学科作业形式下,实现减负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创设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特色开展路径,以此帮助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完善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作业评价的主体一向是教师,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却有助于学生从多个途径感知学科作业的完成情况,同时还能够及时向教师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反馈。因此,在“双减”政策逐步实施的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评价进行完善,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此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对于所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够合理促进自身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实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的教材中,当学习到第四单元第十三课《精卫填海》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以语文小组的形式,结合不同的学科知识,设置出与之相关的语文跨学科作业。首先,教师在分配语文小组成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联系学生语文学科的实际学习情况,将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与语文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组合,使得语文小组整体的水平能够旗鼓相当。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演绎:对《精卫填海》这一神话故事进行语文课本剧的排练。然后,各个小组可以进行课堂展示。最后,评价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小组内进行互相评价,由其他小组成员对于每个人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从中选出“小组之星”;第二部分,则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由其他小组对本组课本剧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从而选出“优秀小组”;第三部分,则是由教师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能够帮助各个小组及时了解到自己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继而能够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也能够有所了解。由此可见,通过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优势有所了解,进而能够在语文跨学科作业的正确引导下,挖掘出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树立对于语文学习的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够使学生能够及时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能够拓展自己的语文思维,以此形成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师设计语文跨学科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的模式。除此之外,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还维持了“双减”政策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此帮助学生减轻语文学习的负担,继而使学生能够在高质量的语文作业中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从而帮助教师提高语文教学成效。与此同时,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为学生带来了趣味性的语文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吸收能力,使其以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去深入挖掘语文知识,继而推动自身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楚昕《跨学科联动实现小学语文作业的实践性目标》,《新教育》2023年第13期。

[2] 王文平《增效减负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设计方法》,《考试周刊》2022年第36期。

[3] 刘少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究》,《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16期。

[4] 徐耀志《“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探索》,《江西教育》2022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