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分析
作者: 于胜男摘 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从学生主体直接与传统文化对话、开放学习环境提供渗透窗口两个方面,介绍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及其意义,并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35
近几年,教育部门愈发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此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各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达成新课程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需要,而且是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需要。因此,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1.学生主体直接与传统文化对话
传统文化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特别是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板块”的设置,可以营造轻松的氛围,促使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亲密对话。进而发挥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作用,自然而然地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开放学习环境提供渗透窗口
初中语文学习内容、时间、空间、方式具有开放性,为传统文化渗透提供了窗口。一方面,部编版语文课堂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促进学生自由发散思维,将思维触角延伸到当地民风民俗、文化遗产上,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另一方面,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允许师生根据教学所需进行区域性资源的引入,让更多课外资源可有效渗透到语文课堂中。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塑造初中生良好人格
传统文化是珍贵而稀有的文化遗存,这一遗存中孕育着驱动本民族优秀人格形成的要素,如修省立诚、修身立德等。初中阶段是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各环节,可以利用相关要素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促使其在未来成长中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价值。
2.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离不开丰富多彩事例的支持。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载体,有机整合教师说教和传统文化生动事例,在降低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难度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顺利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涵盖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深沉精神追求。这一精神追求不单单是特定民族独具特色精神标识的代表,也是滋养中华民族变化更新的内驱力。在初中语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将传递、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注入每一位初中生内心,为传统文化传承培养一批人才,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1.明了传统文化渗透目标
明了传统文化渗透目标是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前提条件,也是营造良好课堂文化环境的着手点。只有教师明确了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目标,才可以有针对性地传输文化内容。作为语文教学中师生完成学习结果的标准,教学目标应当显现出可见行为,兼具明了、精确、可行性,契合初中生人格身心发展的逻辑规律。
从总体目标来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是:在语文知识探索中,学生可以明了优秀文化的深厚博大,主动汲取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智慧;学生形成尊重多样文化的心态,就会自觉吸纳多民族优秀文化思想,有针对性地提高文化品位;学生会养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增强学习语文自信心,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从阶段目标来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是以单元教学为重点,科学规划单元文化教育指导框架,有序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卓越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涉及了3篇现代散文和4首古代诗词,由此,教师可以从知识、情感、精神层面设计传统文化渗透目标,即:积累古今词语,理解写景散文题材以及文学常识;在品味语言中体会传统诗文的美好和魅力,生成对传统诗词的喜爱之情;从古诗词中了解祖国山河之美,体悟“怀乡”“立志”等诗歌主题。
从课堂目标来看,根据不同文章题材差异,教学目标也具有一定差异。教师应在目标设计前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已有知识储备、思想情绪状态,灵活设计课堂传统文化渗透目标。一般课堂目标可以从历史中流传的优秀文化知识以及情感、精神几个维度进行设计,其中历史中流传的优秀文化知识目标主要涉及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体写作特征及表达方式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基本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翻译方法、主要内容学习目标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应明确学生对文章主要知识的理解能力发展目标,如在议论文写作中应用体现传统文化的诗文等;传统文化情感目标主要涉及品味语言想象形象,体会形象的美好,生成对古文的赞赏之情等;传统文化精神目标主要涉及由表及里发掘美好品德、初步养成高尚精神品质等。
2.纵深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纵深挖掘中华民族世代相传文化资源是在语文课堂内融入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教材是相关资源挖掘的主要目标。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传统文化篇章多种多样,教师可以从诸子百家思想理念、成语俗语寓言故事、地域民俗文化几个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挖掘。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聚焦关键词句,揣摩语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余韵,或者带领学生品味语篇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完成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
在明确历史中流传的优秀文化发掘层次的基础上,教师应明了初中阶段学生在相应层次资源挖掘中的作用,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主预习环节,要求学生预先搜集资料,自主联系传统文化和古今文章,以人物的语言、动作为切入点,自主梳理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能够对人物产生个性化理解,进而感受人物形象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防止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与教材文本的脱节。在自主预习环节设置的基础上,教师应设计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书面作业,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制定群文阅读计划,按计划整合古诗文,加深对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可以周为单位布置群文主题,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群文阅读,在群文阅读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比如,教师可以选择“游记”主题,要求学生阅读《醉翁亭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小石潭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挖掘文言文语言、古代人物思想以及古代生活场景,感受文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
除了从教材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外,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面向日常生活,发掘其中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文化知识。比如,教师可以从《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李露露著)、《传统节日》(李慕南著)、《“青青子衿”传统文化书系·岁时节令》(于漪著)中提炼传统节日文化知识,适时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古诗类教学资源、阅读类教学资源相结合,顺利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3.科学规划渗透流程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了学习、疑问、思考、辨析、行动几个阶段。教师应从传统文化导入着手,营造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在师生信息交互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
在导入环节,教师应聚焦初中语文课程现有传统文化情感、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精神内容,结合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选择情景导入方式。即以教材为主体,利用故事讲解或者人物形象勾勒、视频播放、PPT履历表展示等方式解读传统文化内涵,也可组织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化文字为动态,促使学生真切感受传统文化。
在导入传统文化主题后,教师应当创设传统文化探究氛围。在传统文化探究氛围中,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辅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以及提供方法指导的人员。教师应提前将单个复杂文化主题分解为若干个易于学生理解的小任务,恰当整理任务支架,避免学生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探究中迷失自我。一般任务支架可以划分主体支架、活动支架,主体支架是围绕中心目标列出若干项主要任务,每一项任务均具有明确的要求,比如,教师要寻找某一文化的核心主题内涵,寻找身边代表人物,绘制古代游览地图并配置解说词等;活动支架是对主体支架的进一步分解,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总体活动任务的畏惧情绪。如理解某一文化核心主题内涵可划分为“搜集古今中外有关名言资料”“记录个人观点”“从搜集资料中选一首或一句自己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等。在传统文化探究氛围中分解复杂任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符号是文化的主要组成要素,文化的实质是思维。传统文化是传统思维的聚合体,也是中学德育的核心。因此,在创设传统文化探究氛围的基础上,教师应聚焦传统文化思维的整体性、深刻性、思辨性特点,与学生交流传统文化思维,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促使学生逐步代入文章主要角色分析文章,进而对传统文化思维形成真切体验。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邹忌角度理解“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的言外之意,并鼓励学生对比分析“妻”与“妾”的表现差异,促使学生感受古人的思维。
4.合理利用综合性学习载体
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教材重要模块,也是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从教材编写专题类别划分来看,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涉及了传统文化类、社会现实类、语文生活类等几个类别。其中传统文化类主要涵盖《有朋自远方来》(七年级上册)、《天下国家》(七年级下册)、《人无信不立》(八年级上册)、《以和为贵》(八年级下册)、《君子自强不息》(九年级上册)等专题,相关内容涉及了传统文化中“交友”“天下国家”“信”“和”“君子自强不息”等,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供支持。因此,教师应全面分析部编版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模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对标“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目标,为学生介绍适宜的古代经典文本,促使学生主动阅读经典,并在阅读中深入认识传统文化。比如,在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推荐《老子》《墨子·修身》等内容。除此之外,教师应根据综合性学习平台涉及古代文学作品、古诗词、古代文言文内容,从中国知网、学习强国、微信读书等软件平台摘取《诗经》《离骚》《古文观止》片段,为学生示范,激发学生对传统古文典籍的阅读兴趣。
在为学生推荐传统文学典籍的基础上,教师应围绕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实践性要求,先播放纪录片展示文化内涵,再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基地等,促使学生了解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以日常行为准则的方式践行尊老爱幼、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等中华传统文化。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应设置人物采访环节,指导学生拟定具体采访提纲,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采访身边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人物,有针对性地搜集文化资源。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进入当地图书馆,根据前期制定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单搜集资料。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馆、红色革命基地等现实场地,以观察、拍摄、访谈的形式深入体悟传统文化。
在活动开展时,教师可以秉承前瞻性、计划性原则,围绕特定综合性学习主题进行任务分配,配合展示文字材料、宣传画、图片、录音等载体,丰富活动表现形式。在展示导入主题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明确小组分工,要求各小组以讲故事、名言展示、朗诵、讨论、演讲、制作幻灯片或者举办黑板报的形式完成任务,并由专人记录综合性学习主题名称、小组成员、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负责人、实施步骤、安排时间与预期结果。随后,教师可以预留探究时间,以便各小组顺利完成任务。比如,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天下国家》专题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爱国诗词朗诵会”任务,将学生划分成6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分别负责分类收集诗歌、汇总整理诗歌、寻找配乐、主持人、评委、记录等任务,确保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顺利推进。
综上所述,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学习课程,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初中语文教学各环节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塑造初中生良好人格,而且可以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空间。因此,教师应仔细研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挖掘语文教材中潜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恰当利用情境导入方式、群文阅读探究活动、任务支架指导手段,促使学生在学习古代经典篇章过程中认识、理解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应合理利用综合性学习平台,将传统文化向课内外渗透,更好地为初中语文教学服务,助力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贵圆梦《对话与共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传播研究——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举隅〉》,《语文建设》2023年第8期。
[2] 韦强、王文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不足与改进》,《教学与管理》2022年第9期。
[3] 谭轶斌《语文课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