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作者: 次日九玛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落实,教育界对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愈加重视。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学生的德育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提升自身德育素养,培养家国情怀。教师应找到历史课程中符合德育的内容,以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为切入点,围绕初中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本文研究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提出了根据历史课本内容、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在课程中融入历史事迹、拓展历史课外活动、树立德育理念等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42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历史有着强烈的兴趣,并且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愿意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教师应把握好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历史课程中开展德育,培养其道德素质。教师在教学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应透过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历史情感,对于历史事件的态度,培养其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教给他们真善美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必要性与原则
1.必要性
历史学科是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一门学科,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涵盖了家国情怀这一特征。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富强与生活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与归属感。家国情怀在历史学习中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遥遥领先的科技文明。学生在多形式的家国情怀中能够加深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首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的概念。
教师除了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外,还要以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为基准,将学生当作历史课堂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德育。在传统的历史德育教学中,教师以国家历史事件或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这类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德育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身边的事情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比如,教师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课程时,无数前辈为了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彰显了美好的品德。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学习了伟大前辈的光辉事迹,那么在当下的和平时期,在我们身边如何体现良好的品德?”学生就会集思广益,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在生活中看见自己的亲朋好友有乱扔垃圾的行为,为了体现良好的道德素质,我们该怎么做?”教师在历史课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会在问题中对道德素质进行思考,形成自身对道德素质的独特理解,在历史课程中实现德育的目的。
2.原则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开展德育时要充分掌握教学的真实性原则与目标性原则。
第一,教师应充分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教师不应凭借自己的喜好对历史进行脱离事实的教学,将没有事实依据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这样的做法会影响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精神。身为一名合格的历史人民教师,应该对教育工作担负起责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承担起责任。教师应结合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将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与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来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习到正确的历史知识,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提高自身的品德素养。比如,在教学魏晋南北朝时的历史课程时,教师要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内容了解到,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期间国家动荡不安。在这种纷乱的历史环境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探索社会大背景,并且结合实际产生独特的德育理解。
第二,教师在教学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时,应把握好目标性原则。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感受到道德素质,利用历史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同时,教师要在德育工作中,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创新改革,以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与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历史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这一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策略
1.围绕历史教材,开展德育
教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从历史教材入手,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积极研究,能够使德育更加直观化,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极大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不断的历史学习中,根据人物事迹和行为反思自身的行为,能够形成优秀的道德素质。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其分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学生在讨论总结中得出结论:一个国家只有善待自己的人民,才能保证政权的长治久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皇帝实施独裁,人民绝不会拥护他。学生在回答中会充分进行思考,体会到当下中国先进制度的优势,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在提升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思想品德素质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对林则徐的生平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爱国理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在历史教材中的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中理解了我国优秀的精神品质,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身的品德素养。
又如,在教学《中华文化的勃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向学生讲授中华民族起源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国家发展的发明创造以及伟大成就。学生在学习这节课的过程中,能够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学生在有了深刻的文化认同后,就会自觉地对民族文化进行拥护,以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己任,从而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
2.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德育素养
教师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历史中丰富的史料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要注意素材的选择,在当下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有许多虚假信息融入互联网中,教师必须具有能够甄别资源的手段,让学生在真实的史料中学习历史知识,形成道德素养。教师在合理选择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将教材相关内容以图片、影视资料、动画等多元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能够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中,响应多媒体中资料中的内容,感受其中的德育影响,让学生充分抒发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抒发对于道德素质的理解,从而全面提升德育教学的质量。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影视资料,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教师可以选择周恩来总理到访非洲地区国家的视频,让学生在真实影视资料的情境中,仿佛来到了现场,见到了周恩来总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能够得到最真实的体验,并且意识到只有国家强盛,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在观看影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德育的效果。在本节课中,教师也可以播放列强占领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历史资料,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的资料,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体会到丧权辱国的屈辱以及失地回归的喜悦。学生在这两种感情的冲击下,能够认识到国家主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国家统一的意识,并把国家统一看作自身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学生在信息技术创设出的优秀教学情境中,能够激发自身对于历史的喜爱,从而在历史课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了解到课本之外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在探究五四运动的原因时,可以在网上查找信息,了解五四运动的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失败外交,中国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权益。学生和工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了解到的知识,不仅能丰富其历史视野,而且还能在了解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德育的发展,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3.融入历史事迹,升华德育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围绕历史教材来进行德育。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许多多影响历史发展的著名人物,他们的事迹对祖国或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一身正气的文天祥、心系天下的范仲淹、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他们的事迹,能够从中学习到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塑造自身的良好品德,促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这些人物事迹,不仅能学习到人物身上的美好品德,而且还能从中形成优秀品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人物事迹要选取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帮助的内容,比如,学生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能够学习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止住洪水的坚韧不拔与责任感的精神;在卫青与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不灭,誓不罢休的事件中学习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在近代,列强入侵中国,前辈们为了拯救在危难之际的祖国而做出努力,学生能够在他们身上学习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袁隆平研究出新型杂交水稻,学生能够在他身上学习到团结协作、勇攀高峰以及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上名人的丰功伟绩,能够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可以将历史课堂转移到户外,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名人的事迹,开展德育。
4.扩展历史课外活动,培养道德素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课外活动有着积极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握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积极扩展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教师在开展户外历史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活动中积极营造德育氛围,这样的做法能够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更好地参与到历史活动中。
历史课外活动的主题多种多样,主要有: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事迹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制作历史与德育为主体的黑板报、开展伟人事迹知识竞赛等活动。其中最有效的活动为,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有德育意义的电影,让学生在电影的熏陶中提升道德素质。如,在国庆前夕,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爱国电影《长津湖》,电影讲述了先辈们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保卫祖国的故事。学生在电影中可以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意识到如今的和平与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还能见识到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为了保护人民,捍卫国家尊严而浴血奋战,能够感受到民族的尊严以及不畏强敌的自信。学生在欣赏这部佳作后,会倍加珍惜当下的幸福,培养自身为了祖国更加美好而奋斗的道德素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认识故乡的历史,开展“认识家乡历史,热爱我的家乡”这一历史课外活动。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爱国主义精神要从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如,山东地区自古以来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浓厚的文化气息。如儒家创始人孔子和孟子、神医扁鹊以及作家蒲松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参观这些人物的故居或历史博物馆,了解到自己故乡的悠久历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先辈为祖国做出的贡献,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5.树立德育理念,增强自身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的责任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还要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色,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特点,针对学生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从以往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转为在历史知识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调动自身的思维,将自我意识上升到德育层面,将德育与自身综合素养相结合。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不断对教材进行探究钻研,创新教学方法,致力于将德育理念融入历史教学当中。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感受到原本烦琐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了,从而能全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内容,将学生设为课堂主体,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来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洗涤心灵,感悟人生。
综上所述,教师开展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历史中提升道德素质。教师要注重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此外,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刻理解德育与历史的关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向霞《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分析》,《吉林教育》2022年第28期。
[2] 颜如《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93期。
[3] 王进玺《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分析》,《知识文库》2018年第19期。
[4] 姚红静《德育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实践分析》,《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24期。
[5] 向进《初中历史融入德育教学的授课手段分析》,《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