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作者: 张文寿摘 要: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与新课改中的关键词,将新时代各学段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向了对学生个人能力、整体思维与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上,为实际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指引了方向。由于每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因此不同学段及不同学科所追求的核心素养本身也就存在着差异。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文主要围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展开分析,在介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与内涵后,以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为例,从现实问题出发,探究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以期能够为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方法上的指引,进而也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助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 史料实证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43
历史学科的教学围绕着客观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开,教师需要通过在课堂上的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回顾的视角上分析客观的历史事实,并从现实可查的历史材料中学习与了解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进而形成对历史的辩证认识。从这一视角看来,史料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与价值性不言而喻。实际上,史料实证也是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也需要将更多的关注放到对史料的搜集、筛选、分析、解读与应用中。
历史之所以被称为历史,最大的原因和特征就在于其中出现的人、发生的事、推行的政策、传播的思想都属于过去,于现在而言同时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很难通过实际的观察、碰触、感受和体验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主要为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史料实证素养主要指的也是学生在探究与分析史料过程中应当具备或形成的素养与能力。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概述
新《课标》中对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定义,并将其总结为五个部分的内容,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唯物史观指向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指向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指向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指向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指向核心价值。所谓的史料实证素养指的就是学生在完成对史料的辨析以后,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态度与方法的一种学习素养,以各种各样的历史材料作为辅助学习的主要资源,关注的是学生辨析、筛选、探索、开发、分析、总结与延伸史料的能力,在课堂上的主要呈现形式包含史料分类、史料结合、观点论证等,可以采用的史料则包含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等。
二、基于史料实证的初中历史教学问题
与“传说”“据说”“听说”得来的历史不同,由文献、实物、图像等史料作为佐证的历史往往更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整体的逻辑性和价值性也更强,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找准方向。在某种意义上,史料其实就是一种能够证明客观事物和客观事实存在的证据或依据,因而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更讲求严谨性与可信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严格检验史料以证明史料可信或提升史料可信度的历史探究方法,并帮助学生形成以求真求实作为最终目标的历史探究态度,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对历史形成相对正确且客观的认知。但结合实际来看,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都没能真正掌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且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普遍暴露出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教学目标不明确和学生探究能力不足。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标》与新课改之前,以应试作为主要目的的初中历史教学往往更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将需要重点记忆的历史知识标注出来,方便学生在课后可以进行针对性记忆,因而大部分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都只停留在知识积累的表层。而在新《课标》与新课改推行以后,教师虽然主动或被动地意识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史料和史料实证的重要性,既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的机会,最终导致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与史料实证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学生探究能力不足
在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与史料有着更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关键词是“探究”,无论是文献史料、实物史料还是图像史料,在学生展开探究、思考、分析与解读以前,所有的史料都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材料,不具备其他任何的价值,而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将决定这些历史材料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能够被开发并发挥出多少的价值。在这一视角下,学生探究能力的不足就在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被暴露了出来,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就很难找准学习的方向,没有具备足够的能力就很难展开有效的探究,因此,在展开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针对性培养前,教师还需要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三个大类,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要通过教学来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历史知识和准确总结历史发展规律,过程与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指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中产生的不同观点与看法,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在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展开的针对性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三个课堂教学目标,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出发展开对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素养、方法、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培养。
1.关注教材内容,合理筛选与应用史料设计教学
结合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图像史料是教师使用最多也最频繁的直观素材,历史教材的编排主要也是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展开,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图像史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和保障了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而在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作为核心追求与目标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需要将一部分关注放到教材内容上,尤其是要对教材中的各种图像史料进行合理筛选与应用,抓住图像史料的交互性和教育性特征,借图像史料来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图像史料背后的历史知识。
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为例,教材中将这一课需要教学的内容分为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这三个部分,并给出了敦煌壁画中的《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等图像材料来辅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张骞出使西域”作为背景在课堂上投放更多图像史料,并引导学生展开对图像史料的深入解读,而主要的图像史料就是敦煌莫高窟第323窟中的壁画,壁画中的三个部分分别绘制了汉武帝在甘泉宫拜祭天金人的场景、张骞辞别汉武帝出发西行的场景和张骞到达大夏国问金人名号的场景。围绕壁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展开对图像史料背后历史进程的分析。
2.创新教学理念,科学解读并开发史料辅助教学
史料是一种可以用于研究与讨论历史事物和历史事实的资料,主要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前者在历史当时产生或更接近历史,在历史研究中可以作为直接依据,后者主要是后人基于前者做出的研究及诠释,实际历史教学中所提到的史料通常指的就是第一手史料,但本质上还存在很大一部分史料很难被直接界定为第一手或第二手史料。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便需要依据当世的历史研究来及时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对有用的史料进行解读和开发,以更好地发挥史料辅助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的教学为例,所谓的夏商周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夏朝、商朝和周朝,据可查的历史资料显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之一,因而中国古代史的开端也就可以追溯到夏朝。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更迭的基本事实,理解分封制的特征、含义和作用,并结合史实来分析国家兴衰的原因。基于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多的史料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读史料的能力,这一时期的教学中可用的史料主要是文献史料,包含教材中提到的《礼记》和教材外的《史记》等,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在对文献进行辩证分析的过程中找准关键,诸如“天下为家”“商纣荒淫无道”等。而在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深入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对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等史实形成全面的认知。
3.丰富教学方法,结合史料创设情境以引导代入
史料是对当时历史社会的记载和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算作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微小缩影,那么学生在对史料的研究中也就可以通过角色代入来强化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做的就是结合史料来为学生创设更为贴近历史知识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角色代入。实际上,对当时历史场景的还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场景还原和事件还原中完成对史料的验证,而这就有利于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史料实证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第16课《三国鼎立》的教学为例,教材中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这三个视角出发对这一时期的关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了介绍,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将“赤壁之战”作为背景来创设历史情境和还原历史事件。“赤壁之战”是东汉末一场十分经典的战役,结合《三国志》中对赤壁之战的记载,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周瑜、黄盖和曹操,重现“火烧赤壁”之一决定此战胜败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带入角色并结合文献材料来思考和说明曹军大溃的原因。而在这种思考中,学生既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历史知识,史料实证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4.培养学习习惯,以学生主体定位为基础推进探索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识,也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在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上展现出了不同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师在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中,还需要培养的是学生搜集、查找、筛选和分析史料的习惯,在培养学习习惯之初,教师可以选择性地用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素材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步养成对历史学习的自主探究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展开自主探索的前提是有具备探索价值的材料作为载体,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某一时期历史知识时应当搜集和采用哪一类史料,以便能够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如早期历史多以文献史料作为探究依据,中后期历史可以结合实物史料展开探究,古文、历史编年书籍、文物等都是学生探究历史知识时可以选择性参考的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定位的体现与主体价值的发挥,以便能够在推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5.拓宽学习视野,合理优化与拓展史料运用方向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载体是历史史料本身,而历史史料本身不仅类型十分丰富,其中蕴含的意义与价值也同样丰富,因此,教师还需要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与史料总结逻辑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对史料进行深入挖掘与开发。
事实上,即使是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记载与解读,不同的史料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与分析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出发,站在多个不同的视角下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进行辩证分析,构建更为全面与准确的认知,在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客观,不要以自己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喜好来进行评价。在学习视野的拓展以外,学生也能学会如何对历史事件、历史事物或历史规律做出全面评价。
总而言之,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师设计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指向的是学生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通过课堂上的教与学来将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推向更好的方向。而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史料是教师可以利用的一种有效教学资源,史料实证素养更是教师需要在对史料的探究与解读中帮助学生掌握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对史料的正确认知并掌握处理史料的正确方法。基于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主动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本前提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完成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刘淇《初中历史课堂中图像史料运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智力》2023年第16期。
[2] 安冬霞《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16期。
[3] 许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23年第9期。
(张文寿,1982年生,男,汉族,甘肃天祝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