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命题与评价研究

作者: 朱倩倩

摘 要: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是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命题与评价既要符合新《课标》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考试评价的科学性和适切性。文章在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总结了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与要求,结合高考评价体系对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与评价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试题的内容应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运用;试题的难度应适中,要尽量降低学生在考场上对知识“死”“散”“混”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学业质量标准 高中历史 学业水平 考试命题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44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修订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教师为更好地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提升高考命题的科学性和适切性,推进新《课标》与高考评价体系的有效对接,推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不断完善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是我国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一种常见的考试形式,旨在通过客观题测试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是检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掌握程度和学业水平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

一、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与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应“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即强调历史教学要关注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突出历史学科的逻辑性,发挥历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所形成的、体现历史学科特征的、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合理选择、能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分析与语言表达等四个方面。

二、考查内容要知识与能力并重

高考评价体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将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内容定位于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运用。在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中,试题的内容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运用,而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这一点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得到了明确规定。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把握,就不能说学生具备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考查要求要注重基础,整体把握,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整体认知;

二是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是通过评价过程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通过研究高考评价体系发现,教师在高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时,往往要结合试题内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判断。具体而言,就是以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探究能力、关键能力等。命题时,教师要结合具体试题内容确定考查要求。例如,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为主题设计试题。从考查要求来看,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一问题的理解,而非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题设计试题。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主题设计试题。从考查要求来看,要考查学生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运用。

四、命题特点要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新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这就要求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命题的内容要全面覆盖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

在考查内容上,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所具备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重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现高考命题“以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试题要求考生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三个方面进行回答,意在考查考生是否具有从整体上把握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三个主干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否具有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

从试题结构来看,试题一共有40个选择题和2个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80分,非选择题20分。从试题材料来源来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古代中国》《世界近代史》《古代世界》等书籍和历史教材等。

从试题设问方式来看,有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多种形式。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难度适中,但也有个别题目比较偏难。在试题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考生对不同知识储备和不同思维水平的要求。

五、命题原则要体现科学性与适切性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应遵循科学性和适切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试题的命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参考学业质量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与要求,保证试题内容符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所谓适切性原则,是指试题应在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学生在考场上对知识“死”“散”“混”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考场上做到“我能答得出,我会做得好”。

六、命题方式要“情境+问题”

“情境”是指能够将现实世界中的某些现象、事件、人物等引入历史课堂,在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辨析与运用,以及综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指基于真实情境所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境+问题”是指历史命题者通过创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不同时代的各种情境,并提出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和各种时代背景下需要解决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去发现、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

“情境”与“问题”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情境”为“问题”提供了材料;而“问题”则是对“情境”的抽象,也是对“情境”的深化。这样,历史命题者就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题目来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和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运用。

历史试题所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真实性。真实的历史情景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已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或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事件。真实历史情景是对历史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进行考查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历史学科命题者在构建试题时所需要遵循和考虑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学生在真实历史情景下提出并解决问题时,能够体现出自身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基本能力和方法要素,以及“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念或道德素养等核心素养。真实历史情境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试题所创设的情境应当与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相一致,不能随意创设与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不符的情境。

七、试题的设问方式要控制问题导向,开放作答,不能设问过多或过于开放

对设问内容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设问要指向明确,指向正确的历史概念、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

2.设问要指向充分,指出关键信息和隐含信息,避免“无问则无答”;

3.设问要指向合理,体现了一定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广度;

4.设问要指向准确,不能因试题情境与所学知识关联不大、材料信息较少等原因而设问过多;

5.设问要指向清晰,防止“以偏概全”或“以点带面”;

6.设问要指向明确,避免“假大空”式答题;

7.设问要指向具体,避免出现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的表述;

8.设问要指向内容,不能因题目涉及的范围太广而无法准确作答或干扰答题思路;

9.设问应和材料内容相结合。

八、命题设计要围绕主题,关注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设计应立足于考试大纲,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考查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应注重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命题设计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现实社会中与历史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从材料中选择试题情境,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试题设计也要关注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试题设计中要注意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试题设计还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对史料实证这一学科素养的理解与运用。试题设计应注意历史和现实、史实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增强试题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以及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九、命题难度要遵循心理认知规律,降低学生考场焦虑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高考中常常出现的是“一考定终身”,因此,学生在历史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考场焦虑。学生考试焦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考题难度不自信,二是担心自己复习不够充分。如果说前者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那么后者则主要源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因此,我们在命题时应尽可能降低“死”“散”“混”等不良心理因素在考场上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试题内容不能太难。高中历史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课程的基础性要求,即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因此,在命题时,我们应该以此为基础进行考查,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例如,在命题时教师可以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特殊规律为主干内容,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基本线索设计试题。

其次,试题难度要适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得到发展。因此,在命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实际情况,难度要适中。”例如,试题可以以课本中出现过的事件或人物为切入点设计试题;或者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科技进步等方面入手设计试题;或者从古代中国发展、国外发展等方面入手设计试题;或者从某一时期或某一领域的重要事件、人物入手设计试题。

总之,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是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种考试形式,其命题与评价的科学性、适切性、公平性,是对高中历史新《课标》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贯彻和落实。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命题与评价,应注重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有利于高考命题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同时,试题命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试题难度应适中。总之,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命题与评价需要加强与完善,需要在不断实践中进行完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命题与评价也将成为未来历史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曹信芬《基于新教材新学考新评价的教学思考》,《教学考试》2023年第35期。

[2] 金世佩《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第24期。

[3] 李国强《新时代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策略漫谈》,《教师》2019年第10期。

[4] 邓永强《如何进行普通高中历史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师》2013年第19期。

[5] 邢春芳《云南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思路简析及复习建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3年第Z1期。

[6] 郭光明、马秀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设计》,《教育测量与评价》2022年第5期。

[7] 李宝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浅谈高中历史试题命制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年第4期。

[8] 朱洪俊《高中历史学科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浙江考试》2023年第4期。

[9] 向娜《关于高中历史模块考试的几点思考》,《考试周刊》2014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