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提高农村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 刘志强摘 要:农村历史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如何从实现公平教育视角出发,推动农村历史教学活动良性发展,成为教师要探究的问题。文章对核心素养导向下提高农村历史教学实效性的阻力与策略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教师要将历史、农村生活关联在一起,用数字资源提升农村历史教育水平,还要增强主题式教学,通过评价高效落实历史教学目标,亦须在设计作业时渗透历史素养,继而提升农村历史教学水平。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历史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45
“新高考”要求教师从一核、四层、四翼三个角度出发探索教学改革路径,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立场,指引学生掌握关键技能、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强化核心价值观,基于以考促教增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基础性、创新性与综合性。因为“新高考”在解答“考什么”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说明了学生要具备学科素养,并掌握必备知识,所以,历史教师既要讲好课程内容,又要确保学生拥有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只有这样农村学生才能具备迎接高考挑战的能力。有些农村教师存在未能通过教学实践高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出现了历史教学与农村生活脱钩、评价功能不强等情况。基于此,为了提升农村历史教学水平,探析核心素养导向下农村历史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提高农村历史教学实效性的阻力
1.历史教学与农村生活脱钩
农村历史教学有着脱离生活的问题,造成了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内化率随之降低,学生无法在解析问题时活学活用,影响其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2.未能运用数字资源高效育人
虽然农村信息化教育经验少、水平较低,但信息化教育依旧是历史教学提质增效的一大举措。在农村数字教育基础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顺应教育改革趋势,增强“网络+”育人观念,用现有的数字资源扭转教育颓势。农村历史教学数字化变革阻力有以下几个:一是缺乏基础框架支撑;二是微课利用率不高;三是双师模式缺位。
3.主题式教学力度较弱
主题式教学优势在于能高度统整课程内容,以历史知识为主并以其他学科内容为补充,历史课堂更加多元,学生可用统整思维探究问题,确保历史教学符合新高考命题趋势。有些农村教师历史主题式教学力度较弱,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主题模糊等问题,这就不利于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强化学科素养。
4.评价功能不强
评价促学指的是通过评价引领学生解析问题、挖掘潜能,同时掌握知识,优化学科素养。通过对农村历史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可知,历史教师评价功能不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评价目标缺乏科学性与引领性;二是评价形式固化;三是评价结果对历史教学提质增效所带来的影响较小。
5.历史作业缺乏核心素养支撑
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历史作业的同时能强化学科素养,如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等。有些农村教师不善于聚焦学科素养设计历史作业,常见作业为背诵或抄写知识点、做卷子等,虽然上述作业有巩固基础、查缺补漏等作用,但因为形式固化且总量过多而不利于学生在专注、认真的状态下完成作业,作业不仅无法发挥原本的功能,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很难自觉增强其历史素养。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提高农村历史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将历史、农村生活关联在一起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场域讲解课程内容学生更易接纳与理解,亦可在生活情境内主动运用课程内容辨析与解决现实问题。“新高考”将大众生活、历史知识融合起来,如题:煤气灯在1865年出现于上海,最初在街道、洋行使用,后来铺面、戏楼、茶馆等地均使用了煤气灯,这让上海成为“不夜城”,那么这反映了什么。通过分析上述高考真题可知,当前可以直接用历史知识解答的题目占比较小,需要学生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素养以及生活经验深度探析,进而活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有关知识解析问题,并得出答案,即物质文明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农村教师要在以考促教、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支撑下,把历史、农村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教学时,可以将“中华先民生活、生产智慧的时代折射”作为话题,供学生探讨,以文明传承为主线,以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为导向,指导学生在农村生活中探析中华文明的踪影。有些学生以渔猎采集、渔猎文化为抓手纵观古今对比分析,还有些学生以农耕方式、饲养家畜、养蚕制丝等方面为突破口,探寻先辈智慧对当今农村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因为教师以生活为纽带组织学生贯穿时空对生活现象与生活中的事物加以观察、分析,所以学生不仅可在特定时空得出结论,还能在跨时空解析生活事物与现象时精准理解史事,进而强化时空观念。学生在围绕话题探究时会产生多种观点,为了避免观点苍白无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获取信息展开辨析活动,用可信的史料论证个人看法,进而在去伪存真、客观剖析时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学生在话题探究中的活跃度会影响其历史素养的发展情况,基于此,教师需保障话题探究场域开放、自由,学生勤思、乐探,碰撞出思维火花,在此过程中共同提升历史素养。
2.用数字资源提升农村历史教育水平
历史教育数字化的价值有以下几个:一是学生更容易被历史知识、问题所吸引,为学生思、学、用结合奠定基础;二是数字资源能补充课程内容,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探析,增强学科素养;三是网络开放,资源多样,对学生自觉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有益。基于此,农村教师需善用数字资源。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教学时,可以将民族交融、区域发展、政权更迭等知识点视为数字资源引入历史课堂的发力点,确保线上内容、课程内容高度匹配,学生能借助历史地图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地理位置,根据文本理顺政权更迭时间线,还能利用网络上的史料信息针对分裂割据、南北对峙、北魏改革等历史加以探究,同时研思特定历史时期南方发展的原因以及民族政权制度更新动机,归纳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交融的深远意义,认识到多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的必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教师用数字资源提升农村历史教育水平的关键点有以下几个:第一,设立历史教育数字化基本框架。其一为理论层,教师要把历史新《课标》、高考评价体系、教育信息化理论紧密融合在一起,基于新高考形成“数字化+历史”育人模式。其二为应用层,数字资源需在新课导入、重难点解析、师生探究、随堂小测、复习与总结等环节发挥启发、扩充、指导等作用。其三为交互层,一方面持续优化人机交互系统,为农村历史教师运用数字资源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提升教师应用软件、设备等数字资源育人的能力。第二,有效利用微课。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国鼎立”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在线取用《三国演义》书籍部分内容或相关影视剧片段,吸引学生探究三国鼎立的原因,同时在讲解历史知识时指导学生找出书籍或影视剧中夸大乃至不真实的部分,用以培育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素养。第三,利用网络搭建双师课堂,使城乡地区结对帮扶措施能下沉至历史教育领域,农村教师、城市教师线上共育,为城市历史教育先进思想、优秀课件、科学教法解决农村历史教育问题提供条件,在双师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并提高农村历史教学实效性。
3.增强主题式教学的有效性
“新高考”指出,高考内容具有综合性,同时,教学活动要朝着夯实基础、注重应用、综合多元的方向发展,通过以考促教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主题式教学有着统整多学科内容的优势,可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综合性,进而顺应高考改革趋势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教学时,可以将“食物生产的历史变迁”视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食物采集、生产、物种交流以及现代食物生产、存储与安全,在此前提下,教师要助力学生了解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知晓食物采集演进为食物生产的历程与意义,还能认识到古代各个地区社会生活受食物生产的影响,借助史料探究农业发展意义,分析影响不同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因素,在总结所学知识的同时分析对比各地区食物的生产特征,理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脉络,关注畜牧业、农业对人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国际性交流的价值,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因我国悠久的农业文化而感到自豪,形成健康的文化观,继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强化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等素养。教师在确立主题与育人目标的条件下,要结合课程内容抓住机会统整多学科资源,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化历史知识,凸显历史课的综合性。例如,教师可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一张地图,指引学生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而后利用地图中的信息说一说文明古国地理分布情况、生产特征、社会生活。以古巴比伦文明为例,该文明诞生于西亚两河流域,为了规避旱涝因素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统治者把灌溉系统的兴建、维护、疏浚看作重要工作之一,这为两河流域种植小麦、大麦以及饲养牛、绵羊、山羊等家畜提供了条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神庙、王室拥有土地,贵族、政府官员、商人亦有土地,他们把土地出租给佃户,推行合伙经营模式,教师以此实现地理学科、历史学科统整育人的效果。
教师在讲解古代中国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时,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一些紧扣主题的艺术作品,包括青铜器、陶塑、水墨画、扇面等,一方面引导学生欣赏与古代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有关的作品,另一方面分析西方农业经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异同点,在此前提下,教师引出精耕细作发展理念以及集约化连种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式农业发展理念与模式的先进性,使学生能因认可先辈农业领域的成就而产生民族自豪感,还能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眼光赏析古代艺术作品,实现美术学科、历史学科主题式统整育人的目标。
教师在讲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相关内容时,可以率先组织学生阅读《金薯传习录》(陈世元)中与番薯有关的内容,还可借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讲解甘薯、菠萝、辣椒、大花生等农作物流入我国广东、福建等地的历史,继而把语文学科、历史学科内容统整到一起,使学生通过读群文形成历史思维,借助文本在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构建关联,强化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素养。
4.通过评价高效落实历史教学目标
农村历史教师提升评价能力可增强教学实效性。首先,教师要设定科学性、统领性兼顾的评价目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通过学习实践了解中华文化发展脉络”“归纳总结得出中华文化发展至今的原因”“知晓中华优秀文化内涵”等设为评价目标,基于评价促学列明自学清单,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的评价目标相契合。其中,学生根据教材、微课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强化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过程。教师可通过评价反观学生历史知识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调整历史教学对策,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并提高学科素养。
其次,丰富评价形式,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时,可先给学生时间预习并各抒己见,而后对学生的表述情况进行赏识评价,肯定学生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的理解,同时进行客观性评价,指出学生探究盲区,如未能关注以人为本的礼乐制度、忽视祭祀天地与祖先这一文化表现等,进而通过评价指导学生全面思考、深入学习,有效提升历史素养。
最后,利用评价结果反思自省,反观农村历史教学实况,同时制定教研计划,解决育人问题,弥补教学短板,达到不断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5.在设计历史作业时渗透学科素养
作业设计属于农村历史教学关键一环,亦是高效育人一大抓手,基于此,教师要保障历史作业指向学科素养,基于“新高考”增强作业的创新性,侧重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与学科素养,继而在以考促教的基础上解决如何设计作业这一重点问题。
例如,教师在进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教学时,可以将“结合所学知识以及个人搜集到的资料创制立体地图”设为一项作业,引导学生用彩泥、废旧纸张、毛线及其他材料制作立体地图,用以直观展现丝绸之路以及亚欧大陆上的其他商路,用图形或简单的文字注明东西方技术交流、物质交流、文化交流的时间节点、主要内容与影响,有效培育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学科素养。因为学生想法各异,搜集到的资料不尽相同,所以立体地图模型具有生本性与创意性,学生可在完成开放式历史作业的过程中减小求知压力,产生自学乐趣,主动扩展历史视野,基于认知迁移获取更多知识,在此过程中积累历史解释经验,对东西方交流的意义形成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提升文明互鉴能力。
综上所述,农村历史教学的提质增效是学生形成历史素养以及迎接“新高考”挑战的关键。基于此,农村历史教师需解析“新高考”内涵,将生活化教学、数字化教学、主题式教学视为渗透核心素养的发力点,亦须在评价促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增强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素养,继而提高农村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杨铭《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2] 管栋臣《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年第15期。
[3] 林佩玲《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西部素质教育》202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