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究
作者: 姚生高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中的一环,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坚毅的性格的目的,教师应当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创建劳动教育环境,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人才。本文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接着探究两者的融合现状以及相应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劳动教育 有效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48
崇尚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因此,为增强学生在劳动方面的意识,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能够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对于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而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建立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作到教学做和一,这样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而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最适合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产生的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能够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以及疲劳感、能够锻炼学生心性以及能够提高学生自信心这四点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融入劳动教育遇到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从教材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举办劳动实践活动三点具体策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中的一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当制定长远的培养计划。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奠定扎实的基础,才不会形成不好的品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忽视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两者在培养学生性格与品性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劳动教育能够锻炼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而道德与法治则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两者相结合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目的,能够让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得到锻炼,从而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教育目的。
2.缓解学生压力以及疲劳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学生会在此情况下感觉疲惫。因此,开展劳动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学生在室内接受劳动教育能够缓解疲劳感,若在室外进行劳动教育,也能够让学生视野放空,在预防近视的同时,也能达到释放压力的效果。学生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并进行思维转换,能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以及理解知识点。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劳动教育的课程,因此,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以及劳动态度,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锻炼学生心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处于温馨的教室环境之中,容易养成娇惯懒惰的性情,这与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当注重将课堂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中也应当展开实践活动,这能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不易,同时,教师也能够锻炼学生从一而终的品质以及不轻易言弃的性格,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通过劳动提高自己的意志力。
4.提高学生自信心
为了在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劳动教育,小学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育时间以及劳动时间,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技能,同时也能让小学生的脑力劳动以及体力劳动都得到协调锻炼,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完成后得到的鼓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取得相应的成就感。例如,学生在完成打扫卫生的实践活动时,看到干净整洁的环境后就会心情美好,从这些反馈中增强自信心,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感,感受劳动带来的价值,帮助学生快乐成长。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在干净温馨的教室里面上课,是一件非常舒适的事,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安排了专业的清洁工来帮忙打扫卫生,因此,现在的小学生不需要课后打扫教室卫生,在家中也很少从事相关的劳动。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的劳动意识普遍较弱且并不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为此教师更应当注重劳动教育,但当前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中融入劳动教育时仍有许多问题: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缺乏劳动教育意识
劳动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劳动课程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因此,在新时代下,小学教师应当注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充分体现劳动教育对于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现在有的学校教师并不注重这一板块的课程教育,教师只讲课文中有的知识点。并且,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进行期末考试,因此许多教师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若有主课教师想要讲授课程,也会将本该属于道德与法治的时间交给主课教师,授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不重视这门课,大多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并未真正落实劳动教育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挖掘教材,也不注重学生上课的情况,最终影响教育效果。
2.学校与家庭之间存在沟通问题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进劳动教育,一般主要由学校负责,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一些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之外,回到自己家中,并不会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之中,只依靠学校的一些实践活动并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与家庭之间缺少沟通。家长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以及教师的责任,并不在自己身上,因此学生在回家之后,家长除了辅导作业,便不会再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家长的劳动教育意识比较欠缺,学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机会,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学校之中,有一些教师甚至将劳动教育作为惩罚工具,给一些犯错误的学生安排劳动作业,对于学生而言,难免会觉得耻辱,而且学生们会觉得有些劳动作业是不好的,会嘲笑同学的行为,对于犯错的同学而言,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例如自卑等。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劳动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只是一个做错事的惩罚机制。显而易见,这样的策略严重违背了劳动教育的理念,久而久之,学生不再觉得“劳动最光荣”,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发展。
3.学生只有理论层面知识
当小学教师讲授完课程后,由于道德与法治并未纳入考试范围内,因此小学生很少会翻开课本进行复习,对于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也只记住了部分,且并没有通过实践,所以知识点也不会扎实。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能也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品行,只顾讲授教材的内容。在现在的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但现在的教学内容并未涉及劳动教育,许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仍然只讲授教材中的纯理论知识,并未将实践融入课程中,并未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目的,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作些改革,应当针对现有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进行改革,应当展开更适合于小学生的实践活动,以下便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几点具体策略:
1.从教材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响应国家政策,教师首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教材内容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以及故事,激发小学生们的好奇心,引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场景演绎,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进行后续的思考;最后根据这个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充分锻炼学生的口才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对于第一点,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选择故事性较强的章节来引入话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是非常吸引学生们的,用故事作为教学的开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在故事中,学习到关于劳动教育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同伴与交往”中的第一课“我们的好朋友”时,在告诉小学生们关于友谊的温暖时,可以引入教材阅读角的小故事《校园的香甜》,利用小故事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友谊能够带来的温暖之处,能够让小学生自发思考,从阅读中明白劳动能够带来的快乐,能够从友谊感受到亲情带来的温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实现培养学生道德思想的目的。
对于第二点,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给学生们直观展示劳动能够带来的益处。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上推荐的小游戏直观展示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实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我是小学生啦”中的第二课“拉拉手,交朋友”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上展示的小游戏“网到一个新朋友”作为实践活动,小学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带到操场上,通过抽签选出三四人手拉手围城一个圈作为网,剩余的学生当成鱼,被网住的小鱼儿便成为网的一部分继续进行网鱼,小游戏能够帮助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通过这个情景演绎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真正参与进教学内容之中,真正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不仅让课堂处于一个欢愉的氛围中,在达到了教学目的的前提下也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对于第三点,学生对于道德的见解并不仅限于课本中,应当也有自己的思考结果,通过扩展阅读或开阔自己的视野,产生自己思考后的结论,当教师基于现实问题提出问题时,学生们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从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层面进行发言,与同学们进行辩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学习别人优秀的方面,从而落实道德方面的教育。
2.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当中的小事进行案例教育,从细节入手,将教学任务隐藏于生活之中,将教育任务融入教学活动当中,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之中玩耍,让学生学习到实质性的劳动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时机,注意当下的热点,能够引入课堂之中的小事都应该被记录下来,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使用。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所涉及的节日文化作为课堂的导入部分,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我们的节假日”中的第三课“欢欢喜喜庆国庆”时,由祖国的生日作为教学的开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过国庆以及如何庆祝祖国的生日,教师可以在放学之时,安排学生进行打扫卫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中欢度国庆,也可以安排学生们制作小红旗挂着班级门口,让校园看起来红红火火。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到国庆节带来的快乐以及意识到为什么大家要过国庆,并引发学生们的深度思考,同时,学生们也达到了锻炼自身沟通能力的目的,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3.举办劳动实践活动
在劳动中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一个非常容易观察到效果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能让学生更加理解劳动的意义,直观体现劳动带来的价值。因此,在讲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时,教师也应当注重在教学中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出一个健康良好的劳动意识与道德品质。教师在深挖教材的同时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能深化学生对于劳动以及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师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并时刻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走势,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予以解决。教师应当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实现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的目的,并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想道路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肖丽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文理导航》2023年第9期。
[2] 吴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分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19期。
[3] 王艳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文理导航》2022年第11期。
[4] 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天津教育》2020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