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引导探索

作者: 杨铭 宋晓明

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脱颖而出,并在各个课堂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体验式教学,更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验证了其真正的价值。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了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意义和策略,希望能给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体验式教学 运用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49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教师结合具体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并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能力,创设出具体的体验情景,让学生以体验的形式来接触和感知道德与法治知识,更能推动学生主动完成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稳固构建。这不仅能切实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对某一真实事件的领悟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由此可见,该模式承担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更需要主动灵活运用该模式,吸引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从而保证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观念陈旧

就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依旧存在教学观念陈旧的严峻问题。高效率、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先进的教学观念作为支撑,但大多数教师始终没能摒弃以往的应试教育观念。在该观念下,教师将会自身的教育重点放置到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学生道德观念的有效培养则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时候,道德与法治课堂就好像变成了一个单纯输送基础知识的阵地,并不能促进学生实现全方位的成长,这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完全相悖。

2.课堂教学形式固化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这意味着他们对新颖的事物会产生出较大的积极性,同样的,学生长时间面对单一化的内容也很容易丧失兴趣。但是,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都是以口头教学为主,照本宣科地向学生不停灌输,很少能主动引入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形式,导致整体的学习氛围十分沉闷、十分枯燥,这并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无法得到快速调动,甚至还会消磨掉他们原本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也变得越来越低。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一般来说,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都是以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主,学生则需要不停地做笔记、背诵,学生很难领悟到其中的情感与道德因素,对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通过开展体验式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则能够以具体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为基础,并结合某些事件,引领学生亲身体验。与被动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相比,这种体验的形式更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并体验其中的情感。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能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通常都采用教师口头讲解的模式,整体的学习氛围比较枯燥、比较无趣,导致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产生出较强的兴趣,这对学生个体的道德与法治进步有所不利。通过开展体验式道德与法治教学,则会给学生打造出十分丰富的体验情景。有了这些情景,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转变成主动体验,自然能深刻认识到这门课程的较大学习乐趣。长此以往,学生必定能形成较为持久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这也是运用该模式的一大意义。

三、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开展游戏体验式教学

小学生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很喜欢各式各样的趣味游戏,他们也往往会产生出极强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妨开展游戏体验式教学,使趣味游戏成为学生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载体。那么,教师需要针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反复分析,并将其融入趣味游戏中,使两者能有效关联到一起。面对自己感兴趣的趣味游戏,学生不由自主地将会沉浸在其中。这不仅能给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有乐趣的体验情景,而且还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让学生能从中有所收获。

比如,在学习“买东西的学问”这一内容时,学生要学会看包装来辨认商品的优劣。考虑到学生喜好游戏的心理,教师可开展趣味的“小小鉴定师”体验式教学:每一个学生都化身为“鉴定师”,尝试辨认教师所给出商品的优劣,并说明理由。一听到要玩游戏,学生的参与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出来,积极性也明显得到了提升。接下来,教师正式开始游戏,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商品,供学生鉴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只是让学生鉴定,更多是要借助这个机会向学生介绍商品包装上的信息及其意义,以此帮助学生真正学会鉴定。通过这样的趣味游戏,学生对商品鉴定的积极性明显得到提升,他们最终也将学会该如何正确辨认商品的优劣。

2.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

真实、具体的情景,不仅能增强感染力,而且还能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是组织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的不二选择。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灵活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这也就要求教师将真实、常见的生活情景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于自己熟悉的情景,学生自然能主动参与到其中,也会将自己代入到情景中的角色中,体验这些角色的真实情感。在积极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对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感悟将会得到不断加深,同时他们也能直观感受到这门课程的重要学习价值。

比如,在学习“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这一内容时,为了能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教师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第一步,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像运动、学习等等,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共情。第二步,引导学生,让学生想象现在就是在课下,帮助学生进入到本次的体验情景中,鼓励学生思考他们都会做一些什么。有的学生可能说打球,还有的学生说出去玩等等。这时候,整体的氛围已经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之后,教师还可结合本次的体验情景来启发学生,让学生思考课余生活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使学生能逐步进入到本节内容的学习之中。通过创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明显变得积极起来,他们内化本节内容的速度得到了加快。

3.开展小组体验式教学

上文已经分析到,枯燥、固化的教师单向输送形式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一大因素。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妨开展小组体验式教学,从以往的“教师输送”转变成“小组体验”。这既能创新学生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形式,提升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思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那么,教师需要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之上,给出合适的小组任务,并提供足够开放的合作空间,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比如,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内容时,为了能提升小组学习的体验,教师可组织小组体验式教学。第一步,科学分组,这是保证小组体验感的关键。教师需针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学习基础进行系统分析,采用互补分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小组体验中。第二步,给出小组任务:小组一起探究什么是公共空间,分别有哪些属于公共空间,该如何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接下来,教师再让小组围绕该任务进行体验与探究。由于每一个学生思考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想法也会不同。有的学生提出电影院是公共空间,还有的学生提出医院等等。之后,他们再相互分享和交流,最终形成较为深刻的道德与法治理解。

4.开展直观体验式教学

与其他课程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文字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出消极情绪。信息技术这种新颖形式则能降低知识的文字性,将抽象内容以直观、清晰的图片展示出来。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妨开展直观体验式教学。根据实际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寻找与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源,形成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直观体验教学,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快速得到调动,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体验,从而逐步发挥该模式的真正教育效能,取得理想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内容时,为了能带领学生进行直观体验,教师可引入信息技术。第一步,运用该技术,向学生播放某人不赡养老人被依法追究的视频,一边播放,一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被依法追究责任。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提起了兴趣,并不断分析视频中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这时候,教师还可结合视频内容进行提问:“那你们平时有没有听过‘我养他的小,他不养我的老’这句话吗?这是什么意思呢?”由此推动学生深入分析。最后,教师再结合视频内容,正式讲解公民的基本义务。通过这样的直观体验,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公民的义务。

5.开展案例体验式教学

翻开道德与法治教材,不难发现很多具体的案例。这些案例并不是摆设,而是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化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开展案例体验式教学。那么,教师需挑选出合适的案例,组织学生分别站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辩论,或者是让学生体验案例中的具体事件。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体验机会,推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迈向更高的层次。等到以后,学生也能学会独立分析案例,这正是体验式教学的开展目标。

比如,在学习“学会尊重”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入“高铁霸座”的案例,供学生体验和分析。第一步,带领学生从头到尾地了解整个案例内容,使学生能把握整个经过,为后续做好准备。第二步,教师再让学生尝试站在案例中不同人物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包括霸座和被霸座的人,使学生能体验他们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做到尊重自己。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体验心得,进而顺势导入“学会尊重”内容的学习。通过创设真实的案例,学生的情感体验明显得到增强,他们对本节道德与法治内容的领悟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6.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相对于在课堂上被动听讲,他们往往更喜欢参与动手类型的实践活动,即使他们在活动中遇到了困难,也会勇往直前。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尝试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在设计时,教师务必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水平,并结合具体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组织能吸引到学生的实践活动,像动手操作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等,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内容时,倘若教师直接向学生生硬地讲解回收垃圾再利用的意义,那么学生只能生硬接受,无法深刻感悟。对此,教师可尝试组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课下需要寻找自己身边的废旧物品,并尝试设计出一个新的物品,看哪一个学生设计的最实用。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学生纷纷主动参与,并不停思考该如何进行改造、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回收垃圾再利用的意义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成品,并介绍他们变废为宝的思路,以此再次强化学生的观念,使学生在今后能主动回收再利用,这也是本次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所在。

7.开展问题体验式教学

问题是推进学生主动思考的直接方式,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和内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关键所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尝试开展问题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从而保证学生最终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务必要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水平,把控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找到正确答案。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我们受特殊保护”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直接提问:“同学们,平时乘车都会给什么样子的人让座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很快就反应过来:“给老弱病残孕!”接下来,教师再继续提问:“那为什么要给这些群体让座呢?你们属于哪一群体呢?”由此让学生意识到未成年属于弱势群体。接下来,教师再继续引导:“那么你们这样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保护呢?能受到什么样的保护呢?”在这样的思考之后,学生将逐步进入课堂中,接触并学习保护未成年人的几部法律。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法律。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的价值不容小觑,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发展、素养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均有着较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更需要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对该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在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运用策略,给学生营造出更活泼、更真实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环境,使学生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 周蓓《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江西教育》2023年第31期。

[2] 叶廷华《立足实践体验,优化课堂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新教师》2023年第7期。

[3] 张宏艳、张建玲、苟炳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考试周刊》2023年第16期。

[4] 李光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实施策略》,《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年第3期。

[5] 王红莲《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新课程》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