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杨红

摘 要: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对德治与法治的践行情况,即对学生自身品德与法治思维的培养,以全面提升其核心素养,使其成为新时代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本文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及现阶段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提出了在该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50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飞扬与内心敏感的关键时期,在逐渐形成自我独立人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迷茫心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正好可以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明辨是非指引方向,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为此,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强化自身的辅助教学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使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道德与法律准则,以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契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随着新《课标》的深化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在综合考虑道德、法律、心理与国情的基础上全面调整教学计划,还要注意整体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学习、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联系与融合,使学生能够在真正理解课程内容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对试卷题型与考点的设计也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破除唯成绩论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思维观念、良好行为意识与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力度。这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相结合,从而保障学科教学方式与新《课标》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案设计通常会以考试考点为依据,从而产生过于重视成绩从而轻视素质教育的现象,无法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作用,违背了课程教学的本质目标。全面加强核心素养教学则可以有效破除传统教学弊端,改变以往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学习课程知识的静默状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会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学习方法与实践活动共同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加强对其思想意识与日常行为的规范,从而贯彻落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要求,这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需求

新时代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生了变化,同样也给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任务与挑战,教师的本职工作不再只局限于基础的知识讲授,而是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遵纪守法的行为准则,使“教书”和“育人”协同并进。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真实的社会案例促进学生道德与文化素养的共同发展,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大量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与民族自豪感,以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意识。这将会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与观念,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有利基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核心素养是包括思想、心理、品质、观念、责任感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素养,对学生的长久发展及其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还没有进行深度融合。部分教师以完成考点教学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与方法都呈现出落后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积极性。课程中往往会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道德与法治理论,不仅看上去枯燥无聊,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此时,教师并没有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也没有结合生活实际或法治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这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限制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资源有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由多个维度组成,只有全方位地对各个维度进行理解与分析,才能取得理想的培养效果,但是这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持才能实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只是引入较少的热点新闻与社会案例,没有达到将课程理论与现实社会和政治生活深入结合的理想教学条件,导致学生难以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无法深刻理解责任感与使命感等具有重要学习价值且含义深远的概念知识。由此可见,有限的教学资源必然会影响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缺乏合作意识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更提倡开放、自主、合作的教学环境,期望让学生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下追求个性化发展,逐渐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发展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新时期自身教学角色与课堂定位的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或是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完全信任,因此依然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很少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常是引入教学案例后直接进行情节分析与知识点讲解,而没有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导致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对知识点缺乏深刻的理解,这必然会制约其核心素养的提高。

(四)学生主体作用被弱化

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能力品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内容,激发其表达与交流欲望,这在锻炼其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与交际能力等多项个人品质。但实际上,部分教师的教学思维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下,没有尝试自主探究模式等创新型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综合能力也得不到快速提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增强其对知识的认同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利于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认知与向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相关情境可以让学生对国家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形式下增强其对国家和政治的认同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个人力量的远大志向。

例如,在讲解《中国人中国梦》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我的中国梦》,让学生思考个人梦想,并结合其与中国梦的关系谈论如何确定青少年的梦想。接下来,教师可以展示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陈独秀等历史伟人的图片,与学生讨论这些历史先辈的革命事迹及革命精神,通过缅怀革命英雄感悟他们为实现中国梦所付出的努力;展示《复兴之路》展览上习总书记的讲话视频,及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农村地区全面摆脱贫困生活的视频,使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本质及国家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生活所做出的努力,理解中国梦的落脚点是人民。最后,教师通过视频播放新时代我国在经济、科技和国防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增强学生在国家和政治层面上的认同感,意识到强国有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做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理性的思考与分辨能力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即不受感性思维与主观想法的干扰,通过凭借事实依据加以分析而得到事物本质的理性思维与素养。初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知识,但是其主观想法和个人判断力容易在外界环境的干扰下产生动摇,导致其可能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多层次看待事物的变化及生活现象,使其能够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例如,在讲解《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网上交友的利弊、培养学生明辨是非与自我保护的能力,组织关于“网上交友利弊之争”的辩论赛。学生根据理论和现实依据可以陈述个人观点、驳斥反方观点,使其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培养个人理性思维及学会欣赏他人的精神品质。比如,正方辩手可以说:“互联网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虚拟的时空中交往可以随时随地地搜集学习资料、查找相关信息,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条件。”反方辩手可以驳斥上述观点:“沉迷于网络交友形式可能会导致我们关闭现实中与他人沟通的心门,在网络空间中,由于不了解对方的真实信息,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鉴于各种不稳定因素,网上交友时需注意学会保护好自己。”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对辩论内容及学生表现进行总结,以进一步使学生清晰地认识网络交友的利弊。

(三)深化合作探究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研究致力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这既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键教学目标,也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素质。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自我消化和吸收的知识学习过程相结合,针对实际案例相互讨论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政治概念与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同时提高协作和沟通能力,自主探究和知识消化过程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将其内化为自身必备的精神品格。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合作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形式和氛围,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讲解《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地球生命的演化》,引导学生讨论“地球上生命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正是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生命可以永恒吗?请说明原因”。由此引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和延续过程的思考。为了使其能够有理有据地对生命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引入实例:下雨时雨水会淹没蚂蚁的家,因此蚂蚁会以队列的方式头顶着食物和蚂蚁卵搬家,以防食物和蚂蚁卵掉在地上,试问它们奋力保护食物和生命安全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品质?学生经过讨论会明白生命来之不易。教师还可以为小组布置讨论电影《返老还童》和关于生命传承关系的视频内容,使学生在自合作探究后能够明白,生命是不可逆的、是独特的,要珍惜生命,要通过有意义的事情实现自我价值。

(四)联系生活实际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道德准则来源于生活经验的总结,也将以应用于生活的形式存在着,因此,为了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形象,教师应将课程教学与生活实际相关联。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引入生活事例阐述道德观念与思想,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能够说明此类问题或现象的类似事件,使其将道德意识植根于灵魂深处并在生活中规范自身行为,以贯彻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精神,增强学生的德治意识。

例如,在讲解《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汶川地震》视频,在视频中消防、武警和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救援,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救灾过程中,哪些人承担了责任?分别承担了什么责任?你可以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还可以引入“儿童不小心损坏东西,家长代其负责,等孩子长大再犯错时,就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相应的后果”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责任的概念及其来源,包括道德约束、法律规定及工作要求等。并继续追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都扮演着哪些角色,分别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使其对自身所拥有的子女、学生、朋友、公民等多重身份及责任进行思考,并自觉、勇敢地承担这些责任。

(五)引入社会热点

法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其中一个核心要素,即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正确行使自身权利、积极履行个人义务、依法维护个人权益,做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既是课程教学目标和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因此,教师应通过引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的方式,加强依法治国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与分析案例情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

例如,在讲解《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真实的社会案例:2015年网上出现数张一名男童遍体鳞伤的图片,疑似遭到养母虐待,几日后养母李某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罪予以刑事拘留,后南京检察院以李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法院提起公诉,经一审宣判,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六个月。请学生思考:1.案例中是谁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未成年人享受哪些特殊保护与关爱?3.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经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及教师的总结与补充后,学生将会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形成初步的认识,明确法律为未成年人设置的四道保护防线及其重要性和作用,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从而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德治与法治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政治认同感及自主学习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与良好道德品质,以全方面渗透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可以从情境创设、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生活实际与社会热点等方面强化教学思想与方法,以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水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考试周刊》2023年第25期。

[2] 陆荣桂《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策略》,《考试周刊》2023年第13期。

[3] 郭红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核心素养的落实策略》,《智力》2022年第33期。

[4] 杨涛《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新课程》2022年第15期。

[5] 苏鸿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分析》,《新课程》202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