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育人路径分析

作者: 郝长领

摘 要: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基石,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中对教育的根本任务做出了明确的指向和要求,即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是其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育人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进行德育,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能够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落到生活中,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逐步落实。

关键词:立德树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 育人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51

立德树人是新《课标》中针对现代社会的教育发展方向所确立的教育层面上的根本任务,要想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进行德育。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德育是现代教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品质上的教育。初中是重要的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为其中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教师将德育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技巧,树立起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正确观念和意识,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正确认识和感知周围的世界,以观念指导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德育核心素养形成,成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现代化人才,实现全面发展。

一、道德与法治跟德育的关系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是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其中道德与法治是重要的文化课程,是学生在这个阶段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而开设的。在初中阶段设置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和人格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固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教育活动的开展永远离不开一个永恒的中心,那就是教育培养的对象是什么样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教育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

用一句话来概括立德树人与德育那就是“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文化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点上,德育与立德树人以及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的目的存在高度一致性。换句话说就是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如果想推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和实现,就必须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德育进行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最终实现育人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

1.坚持德育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时候要坚持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疏导性原则:即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跟学生讲明道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长善救失的原则:即“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即尊重学生,向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因材施教的原则:即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构建教师德育共同体,努力做好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这部分教学的时候,就要坚持德育的基本原则,结合课本中的具体实例来给学生讲明生命的意义和我们应该如何尊重生命以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例如,就“生命的来之不易”这一部分所举的例子:两个同学相互之间分享自己的经历。一个同学经历了三次蒙难,而另一个则是回忆抗战时期太婆的经历。从这两个同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明白生命的脆弱和来之不易。

再者,教师也可以结合课文在“敬畏生命”这个模块中所举的清明祭祖和九寨沟地震灾后救援人员搜救被困人员的例子进行德育,让学生明白生命在死亡和自然灾害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力。教师可以就这两点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者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生命这个脆弱但又伟大的词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点进行适当拓展,比如就敬畏生命这个点,教师还可以补充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具体的救灾资料,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让他们逐步明白生命的可贵,帮助他们树立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将德育观念融入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发挥榜样的道德示范作用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时候,要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这里的榜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这项重要事业的专职人员和重要参与者,自身的言行举止在一定层面上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所以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用正确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值得学习的榜样,积极发挥自身作为教师的示范作用,用自身正确的行为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班上的学生,促使他们不断形成正确的观念,用正确的观念去指导和规范自身的行为。

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也要充分发挥集体和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接触的最多的是自己周围的同学和班级这个大集体。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个人在集体生活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产生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集体对个人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可以将班级这个大集体划分为若干个小集体,对表现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扬和肯定,对表现不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则可以采用鼓励和激励,而不是用惩罚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向表现得好的同学进行学习。

无论是教师的榜样作用还是学生或者是集体在德育方面的正确的行为和观念都可以用来作为标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受到道德品质方面的熏陶和积极影响,进而成长成为人格健全、道德品质优秀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身力量的新时代青少年。

3.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德育意识教学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实例进行德育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事例中明白道理、铭记道理。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时,就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例子进行真实案例的补充。在“在生命需要法律”这部分中,教师可以结合拒绝校园欺凌这个例子进行相关真实事件的补充。

比如近年来发生的某学校一名女生长期受到同班同学的诋毁、辱骂和羞辱;某学校中的一名女生因怀疑另外一名女生传闲话,与四名同学在学校的厕所对其进行殴打教训,受害女生被打到嘴角流血;某学校,一名女生被多名女生围殴、辱骂、狂扇耳光,甚至还有人在旁边拍视频并大笑;某学校中一名十三岁的受害女生被一群女生拳打脚踢后哭泣求饶,最终导致耳膜穿孔。

反观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这些学生存在法治观念的缺失,道德观念的薄弱。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科普,帮助学生准确地辨别身边是否也存在这种行为,在遇到这种类似的行为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正确的处理校园欺凌的图片或者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恶劣事件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勇于使用和正确使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教师在进行结合具体案例的法律知识教学之后,可以适当为学生补充我国一些专门用来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以及《劳动法》,这些都包含了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条例。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法律文件和具体条款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法治层面上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不违法犯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进一步明确进行德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茁壮成长,成为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人才。

4.依托现代先进技术来开展德育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时候,可以借助现代化先进技术设备。比如用教室里配备的电子白板进行教学。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网络的形式汇聚到一个又一个的平台上,在这里可以找到许多我们需要的资源。教师在进行德育之前就可以借助这些信息化的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

比如与德育内容相关的照片、图片或者视频、电影等等,在进行具体的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展示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借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相关内容的搜集和展示,让学生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认识。

生命是渺小的、脆弱的,但同时又是伟大的、坚强的。生命小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大到我们人类自己。生命的脆弱表现在面对死亡和自然灾害时的“不堪一击”,伟大到那种不服输的勇于抗争的精神。在现代技术展现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自己周围的生命,积极探索和研究,在不断了解中明白生命的美好,逐步明白生命的可贵,逐步树立起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道德观念。

学生要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只有一次,不能无理由地去伤害他们,甚至是剥夺他们的生命,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尊重他人,珍视自己。

5.以教材为依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时候,可以以现阶段的教材为依托和出发点,选取其中适合进行德育的元素进行讲授。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中的第三课“发现自己”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抓住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行德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才刚刚步入初中的大门,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地关注自我,然而这个时期的自我需要学生自己去慢慢认识和发现。

正确认识自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之中,形成正确的集体观念,更好地理解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分享,在交流中逐步丰富和完善认知。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将班上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师可以选取几个地点让学生自由选择,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那些遵守道德法律和违反道德法律规定的行为。比如说,不遵守交通规则强闯红绿灯的行为、无证驾驶或者酒驾的行为、无故旷课或者迟到的行为、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的行为,等等。这个实践活动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

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分享交流会,让学生就这段时间的实践结果进行分享和交流,在不同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基石。新《课标》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基础,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又是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举措和重要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德育三者之间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这门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文化课程中进行德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正确认识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物。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基本原则,发挥榜样的道德示范作用,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丰富课堂德育教学形式,开展相关的情感教学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将课本中的知识外化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习惯和观念,以正确的意识来指导日常行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孙雅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开展策略分析》,《新智慧》2022年第21期。

[2] 朱学歌《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吉林教育》2022年第28期。

[3] 王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新智慧》2022年第14期。

[4] 王丽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年第12期。

[5] 李忠灵《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