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探究

作者: 闫继芳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尤其对于初中班主任而言,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及时转变教育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需求、成长需求,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优化班级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关键词:新时代 初中班主任 班级管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57

初中是学生身心成长和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开展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和落实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效融入德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思想认知。但当前初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初中班主任要紧随时代的变化,积极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理念,从而真正发挥出班级管理在育人过程中的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初中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初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管理理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许多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缺乏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关注,仍以传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开展管理,既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又不重视学生的反馈,频繁地在班级管理中应用“惩罚式”“命令式”的方式进行教学,使许多学生对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产生厌烦甚至抵触的心理。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如果班主任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硬性管理,则无法真正实现班级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班级管理方式单一

由于初中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许多班主任将学生成绩的提高作为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从而导致初中班级管理的方向逐渐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背离。因为单一化的班级管理方式会在无形中为学生营造枯燥、乏味甚至压抑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仅会使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逐渐磨灭,而且对学生心理成长、能力提升等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同时,班主任长期采用单一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会使大部分学生逐渐形成以提高考试分数、考试成绩为唯一目标的学习理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群体之间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进而难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缺乏家校合作

现阶段,家校合作已经落实到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之中,但实际取得的成效却并不理想,而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家校合作不到位。首先,班主任缺乏对家校合作的重视。许多班主任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教学以及班级内部的管理上,很少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同时也没有积极地构建家长、教师协同育人的体系,从而导致家长与班主任对双方的了解不足,班主任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家长也不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班级管理的效率。第二,班主任采用的家校合作模式单一。大部分班主任习惯于开家长会,而且在家长会中也主要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与近期的学习成绩,没有对家校合作模式的开展与优化进行商讨。同时,班主任通常都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才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缺乏对学生学习、生活问题的预防管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二、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优化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并且认可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特点与个性化差异,并且合理利用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此为基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既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又能够丰富班级管理的形式,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独立探究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对事情形成自己的判断与分析,这一阶段的学生大都也形成了独有的性格特征。对此,初中班主任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同时,在班级中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发展、成长需求的班级管理模式。同时,初中班主任还需要充分开展班级调研,吸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使班级管理方案能够具备民主化、个性化的特点,从而真正发挥班级管理的育人价值。

例如,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实践主题班级活动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展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可以设定多样化的班级活动任务,并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多个小组,然后在小组之中投票选择一名组长,再由组长分配具体的活动任务。小组成员要在组长的领导下开展合作、探究,共同完成班主任布置的活动任务。通过这种方式,班主任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又能够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个性化需求表达出来,并融入班级管理活动之中,使学生的实际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同时,通过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小组合作模式,教师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动力与热情,进而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但对于许多初中生而言,班主任仍带有刻板、严肃甚至令人畏惧的色彩,导致大部分初中生眼中的师生关系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管理,并不具备平等、民主的特征,从而导致这一部分初中生在与班主任进行交流时,常常出现畏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不利于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对此,初中班主任需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方针,以轻松、亲和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站在平等、互助的角度与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从而在班级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在班级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能够缓解班级中压抑、低沉的气氛,又能够增强学生对班主任的好感度、认可度,从而使他们在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时得到最大程度的支持,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例如,初中班主任为了在班级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关心与鼓励,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给学生人文关怀。比如:初中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日”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这一段时间内收获的经验、成果,遇到的挫折、困苦,以及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告诉班主任,并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班主任再利用心理教育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分析,并给予意见与建议。通过这种方式,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学生也会逐渐降低对班主任的抵触心理,同时,班主任也能够更好地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成长,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丰富班级管理方式

1.开展学生自主管理

初中正是学生思维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自由、民主等已经形成一定的认知,从而更愿意参与到管理工作之中,从而展现自身对于事情的看法与意见。对此,初中班主任可以有效利用初中生的这一成长特点,既要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又要把握好班级管理的尺度,对学生进行艺术化的管理,从而真正在班级管理中落实人本教育理念,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在初中班级管理开展过程中,如果初中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过于松散,学生则会逐渐忽视班规班纪,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还会降低学生的自律意识;如果初中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过于严苛,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抵触心理,甚至会有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内心深处抗拒班级管理安排,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对此,初中班主任需要合理把控班级管理的力度与尺度,增强班级管理的艺术性,在实际开展班级管理时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个性化特征带入进去,或者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例如,初中班主任在进行班委队伍组建时,为了能够展示班级管理的民主性与自主性,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上台讲演,将自己为什么要担任班委成员、在担任班委的过程中如何开展工作以及自己的能力、性格、特点等向同学们进行阐述,然后以匿名投票的方式选取班委成员。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既能够锻炼学生自我展示的勇气、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够提高班级自主管理的效果;同时,班主任还可以设置“班委轮班制”“组长轮班制”等模式,使学生能够体验不同的班级管理身份,这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新鲜感,又能够在轮值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化。

2.积极开展引导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但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年龄较小,生活阅历与经验相对不足,以致他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此,初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使其能够时刻接受健康意识、文化、思想的熏陶与影响,帮助和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初中班主任为了能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可以与学科教师进行沟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创设多样化、层次化的教育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提升。比如:班主任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使其在拓展眼界、视野的同时,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并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或者,在端午节开展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在清明节,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期感受特定的文化与历史,从而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怀、民族情怀的培养。通过积极开展引导性教育,真正发挥出班级管理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共同制定班级规则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初中班主任为了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质量,还需要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规则的制定活动中,使学生与班主任共同设计、制定和完成班级管理方案、班级管理规章、班级管理细则等,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权、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够提高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管理细则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班主任为了能够在班级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与学生一同制定班级规章管理细则:第一,班主任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班级规章管理细则进行讨论,并将小组的讨论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给班主任;第二,班主任对每一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然后与学生进行探讨,最后确定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以及班级管理要求的班级规章管理细则。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拓展自己的思维,而不是一味迎合其他同学和班主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班级规章管理细则的合理性与民主性。

(四)积极落实家校合作

由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不止停留在学校,而是需要社会各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其中,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的价值尤为突出,对此,初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只有真正落实家校合作制度,才能够保障初中班级德育工作、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首先,初中班主任需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时刻与家长保持在线沟通状态,从而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家长也能够通过与班主任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使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支持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第二,丰富家校合作开展形式。班主任既要有效利用家长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如微信、电话等,使教师与家长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的沟通,从而提高家校合作的实际效果,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例如,初中班主任发现班内的大部分学生都有一部甚至几部手机,尽管手机能够方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但许多学生常常利用手机在课上、课下观看电影、打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对其他没有手机的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班主任将长期沉迷手机游戏、视频的学生状况告诉家长,并在家长会中将沉迷手机的危害告知每一位家长,希望每一名家长都能够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对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控制与优化。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初中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班主任要能够在实际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积极转变班级管理理念、合理应用班级管理方法,并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培养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班级管理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从而有效增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常小利《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年第8期。

[2] 王晓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策略分析》,《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年第24期。

[3] 堵同军《新时期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方向与技巧探讨》,《女人坊(新时代教育)》2021年第14期。

[4] 武海琴《多措并举,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浅议新时代背景下的初中班主任工作》,《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5] 杨华《不忘初心,做麦田的守望者——新时代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的思考》,《新课程(教研版)》2021年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