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的组织策略探究
作者: 胡宾摘 要:在当前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是一项重要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要素,无疑是教师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本文立足于初中班级管理实践,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有关的资料和教学中积累的认知经验,分析了初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及现状,思考了在爱国主义教育导向下进行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的原则和相应的策略,以期能够逐步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从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班主任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0.059
任何阶段的教育活动,最终指向的根本目标都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了真正实现这一育人要求,教师仅仅依靠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核心内容之一。顾名思义,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意识和行为的教育活动。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观念发展尚未成熟,思想波动较大,并且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如何做好初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成为班主任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因此,班主任应准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并以此为基础组织班级德育活动,从而逐步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优化。
一、初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活动中,“立德树人”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同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本教育任务。这一理念强调在教育中要注重德育为先。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有利于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德育的直接目标是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从实际情况来看,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波动比较大的时期。同时,由于当前信息传播的渠道过于丰富,学生有时缺少准确分辨信息的能力,所以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导向下的德育工作,教师可以在一定目标的引领下对学生施加更加专业的德育教育,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正向引导。
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目标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若缺少目标的引领,容易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将个人的学习与奋斗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更加长远的目标。在这种目标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逐步增强,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第四,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在初中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是最主要的组织者。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中,班主任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避免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科教学工作中,而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需要调整班级管理策略,并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选择更加恰当的德育活动。利用这种方式,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
二、初中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初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第一,对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初中班主任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但在日常的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并没有真正将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应试理念产生的影响仍然比较深刻,所以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有时仍然过于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而对于德育层面的内容则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
第二,教育形式不够丰富。无论是任何目标导向下的教育活动,教育的形式都是影响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以往的初中班级德育工作中,语言讲授是教师比较依赖的教育渠道。实际效果表明,尽管班主任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比较详细和准确地向学生介绍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但这种说理式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单调的,甚至容易使学生将爱国主义教育视为“假大空”的教育内容,这必然会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前文提到,以往的初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语言讲授。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往往会向学生传达一般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由于缺少生动具体的案例,再加上班主任有时候会忽视及时更新教育内容,所以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缺乏新鲜感。这种情况的存在,同样会对教育质量的提升造成阻碍。
第四,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了抑制。在以往的初中班级德育工作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相对比较固化,所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通常会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则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很多时候只能接受教师的讲解。
三、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组织原则
为了更加高效地开展初中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班主任应遵循一些恰当的原则。
第一,主体性。顾名思义,主体性原则强调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原则引领下,班主任应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据此选择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同时,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从而拓展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参与深度。
第二,多样化。与常规的学科教学相比,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德育工作,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意味着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并没有特别固定的教学方法。因此,班主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遵循多样化原则,选择更加丰富的教育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活动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三,适度性。尽管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但在爱国主义教育下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避免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而是应遵循适度性原则,明确爱国主义教育和其他德育内容之间的关联,并且要准确把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
第四,渐进性。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所以需要班主任长期坚持。因此,班主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遵循渐进性原则。基于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要避免急于求成,而是要注重递进式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变化循序渐进地对教育活动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四、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动组织策略
1.注重榜样示范,强化行为引导
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德育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也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之一。针对这一特征,班主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法的优势。顾名思义,榜样示范是指利用榜样人物的行为以及思想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与借鉴的参照物,从而使德育内容形象化与具体化。
在初中爱国主义教育中,班主任可以选择以下几类榜样人物:第一,班主任要注意以身作则。在初中阶段,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并且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以及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不断优化自身的言行。第二,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第三,具有爱国主义品质的历史伟人、革命先烈等榜样人物。
2.尊重学生主体,指导自我教育
前文提到在初中爱国主义教育中应遵循主体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要适当调整以往说理式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点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从而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首先要对师生的课堂角色进行适当调整。为此,班主任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灵活性,避免直接将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内容以结论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讲解,而是要注意为学生的思考“留白”,使学生获得相对自由的探究空间。其次,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性的学习材料。这些材料除了历史教育、文化教育、国情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内容之外,还应包括一些具体的案例。学生可以结合这些材料进行思考与探究,并据此展开交流讨论。最后,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所以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实际需要也是不同的。因此,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指导,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真正植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3.丰富主题活动,促进深度参与
在以往的初中爱国主义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所以导致教育过程比较单调,这无疑会阻碍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深度。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设计一些主题活动。这有利于逐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进而使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更加高效地学习。
如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祖国——我们成长的摇篮”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本次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过去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明确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并让学生对祖国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基于本次主题活动的目的,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项活动内容,第一,了解祖国历史知识,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第二,讲述历史文化故事。第三,演唱爱国歌曲。第四,收集和分享我国近些年来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并据此展望和介绍我国未来的发展。在本次主题活动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要参与的具体活动。利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依托网络平台,挖掘德育资源
无论利用任何方法组织德育活动,教师都需要以恰当的德育资源作为载体。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基于这一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教育手段的优势,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德育资源的挖掘。这种方法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深度。
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针对这项教育内容,班主任若直接利用语言介绍我国的文化成就,很难使学生直观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为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班主任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比如,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平台搜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纪录片、图文资料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登录各博物馆的网站,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观展。相对于传统的线下观展活动,网络观展的方式更加便捷,并且可以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进而激发学生产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5.开展实践活动,践行爱国主义
不难理解,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一种空洞的内容,而是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师只有构建起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活之间的桥梁,才能保障教学有效性。因此,班主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加深学习感悟。
如国情教育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的语言讲解很难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班主任除了在课内对学生进行引导之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我国的国情资料。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生活进行观察,从而使学生依托我国的整体国情对本地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加深学生对我国发展成就的认识。
6.完善德育评价,实现提质增效
由于爱国主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所以班主任在德育中要及时对德育策略加以调整。为了使教育活动的调整更加合理,班主任要通过恰当的德育评价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班主任仅仅通过自己的观察,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班主任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主观态度及其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其次,教师要避免仅仅关注学生对爱国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效果,而是要着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态度、思考问题的角度等。这样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在评价环节中要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学生保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逐渐成为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因此,初中班主任应准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并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从而逐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永驱《浅议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际问题及解决对策》,《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4期。
[2] 姜红梅《探讨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的有效策略》,《考试周刊》2020年第A3期。
[3] 罗冬长《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36期。
[4] 张静《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吉林教育》2020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