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新课堂形式,提升小学高年级阅读的思辨性
作者: 马涛摘 要: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小学语文教育将发生重要变化。教师要探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而思辨性阅读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创新语文形式,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提升高年级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思辨性阅读 核心素养
自新《课标》将思维能力纳入语文核心素养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与思辨教育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探索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是目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探索小学语文课堂的革新方式,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思辨精神进行培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的思辨性目标
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规定的语文课程四大素养之一,该项素养将落实在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中。探索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的思辨性目标,要从核心素养目标、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这三个角度分析。
1.核心素养目标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思辨是在深思熟虑之后的明辨,而高年级段的思辨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和对阅读与思考的主观能动性,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与过往经验,结合文本内容,针对某一事实或某一观点进行思考、辨析、推理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思辨性阅读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感性过渡到理性,是小学生成长学习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从素养角度来看,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的思辨性目标,便是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育。思辨能力恰好是人的思维能力的第三阶段,即以概念为核心的逻辑思维阶段。小学语文中的思辨性阅读,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角度与具象思维入手,在对文本深层的解析与思辨的过程中生成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成长。
2.课程目标
思辨性阅读的核心内容,便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辨,突出对辩证思维的培养。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中,可以从思辨精神的发育与思辨技能的学习这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课堂内容,构建与教学内容及学生现实能力相符的课程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以辩证的眼光思考问题,打破人云亦云、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掌握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方式,并完成思考后的明辨。在辩证的思维模式下,提出有事实依据的论点,以清晰的逻辑与流畅的语言表明个人的观点。
3.课程内容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思辨性目标,在课程内容方面的体现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为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一类发展型任务群,考虑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要强调论点与论据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利用论据正确表达论点的方式,提高论点的可靠性、可信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科技等相关的文章与评价,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调用思维、认真思考,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正反面。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学到辩证性的评论方式,能够逐渐在评论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影响下,生成独属自己的辩证性思维方式。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现状
1.教学深度不足
相较于中年级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文本而言,高年级的阅读文本内容更加宽泛,题材更加有深度,更关注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各个文本中的基础概念,加大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语文基础技能的培养力度,强调课堂的语文要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挖掘文本内涵、感知文本背后的精神价值、文化素养的能力。目前,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深度不足的问题,且这一问题较为普遍,大多教师在教学时会先为学生讲解基础的语言知识,随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讲解写作技巧,开展读写结合练习,过于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深层思维的启迪。
2.教学方法不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成果及学生的能力生成,尤其是对正处于思维高速发展阶段的高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一些超出常规的思维训练,才能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传统,语文课堂日复一日、毫无新意,会消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会让学生轻视语文课堂,这并不利于学生的未来成长,还可能会成为学生日后学习道路上的一大隐患。
3.忽视学生主体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依然会将自己放在课堂的权威与主导位置之上,并未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这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思维发育,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核心素养教育与个性化发展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核心要求,教师必须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才能达到教育目标。但很多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课堂并未做到这一点,忽略学生主体的语文课堂,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毫无益处,甚至会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特定的狭小空间中,学生不仅无法得到个性化发展,其语文素养与阅读理解能力的生成也将受到影响。
三、提升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思辨性的策略
1.优化阅读课堂氛围
想要构建思辨性阅读课堂,务必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中创设适宜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思考、探索的环境,让学生在更加自由、更加开放、更加舒适的课堂环境中,完成阅读活动,在自由想象、主动思考下,从阅读中获得重要信息,生成更具个性化的观点。所以,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思辨性的首要任务,便是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中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够尽情想象、大胆思考,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获得课堂的主动权,更灵活、更自由地完成阅读思辨活动。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刷子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时,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无论是大声朗读还是安静默读均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一些自主性或开放性较强的阅读任务,如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或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合作中与其他同学讨论,或直接在课上向教师提问等。初步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更自由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轮流发言,说说自己对文章有哪些感悟与认知,或者讲述一下自己在阅读之后获得了哪些信息。教师不要对学生的答案作出过多限制,要给学生提供更轻松的学习体验。在课上,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中有错误,也不要急着否定或予以批评,而是要询问其他学生是否有不同意见,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构建起一场小型的随机思辨活动。这样的活动虽然是随机的,却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目前的思维发展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在最适宜的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或者引导性的问题,如询问学生:看完文章后,你认为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是通过怎样的写作手法,呈现出刷子李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的呢?曹小三这个人物有哪些作用?你认为他对这个故事来说重要吗?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成为本课互动的主线,可以始终让课堂的思辨主题围绕着文章中心,是教师把控课堂节奏的重要载体。较为自由、开放度较高且极具互动性的课堂氛围,可以将学生快速带入文章之中,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背景里,思考文中的故事及文章背后的内涵。在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渐渐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并在总结与思辨过程中得到更多、更有价值、更完整的思辨结论。
2.正确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以看作是思维或思路的直观体现。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根据文中的逻辑线索、时间线索或人物线索,将文中的关键内容和要点呈现在导图中。学生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便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梳理,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文体结构及内容的推进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思维导图各级的关键词必然是某篇文章的核心或主要内容,所以思维导图还可以使学生快速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在清晰、明确的导图下开展思辨性活动,使思辨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例如,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并在阅读文章后绘制出本文核心内容、主题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某一部分中,标记田忌与齐威王赛马时田忌的战术,让学生使用直观、清晰、简洁的中心词,将田忌的战术进行整理与归纳,并说说为什么田忌的战术好。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能够很快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也能够了解田忌战术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细化深入和思辨训练,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置合作思辨活动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适当给学生设置一些需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略带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寻求他人的帮助,在和他人的交流与讨论之下,形成更加完善的思路,在多人集体中发挥出团队的力量与智慧,在互动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在交流中生成灵感的火花,使思辨活动生出新的生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吸取他人的长处,不断完善个人的认知。
例如,在《桥》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文章内容,在分析六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及现实能力后,设计了如下合作探究任务:请标记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在脑海中模拟画面,整理好语言,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说给同组组员听,看看你们脑海中的画面是否一样。在小组讨论中,根据上下文分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这一句话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思考老汉没有喊出来的这一句话可能是什么?并说出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有文中的细节或内容佐证。本课的小组活动任务较多,画面模拟这一任务较为简单。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学生都在绘声绘色地讲解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还有一部分同学会通过画画的方式让对方理解。但有很多学生脑中的画面并不统一,这也使得一部分学生在互相说服对方,或又回到文中查找具体的景物描写段落来验证哪个画面更符合实际。而在后半部分的合作中,在分析老汉要喊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时,教师发现几乎每一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答案。学生们也都纷纷回头再次阅读文章,为自己的论点寻找足以支撑的论据。本课教学足以证明,小组合作使学生们的思辨意识更加强烈,也更容易沉浸在思辨性阅读的任务当中。
4.设计开放性思辨活动
开放性思辨活动是直观的,可用于提升高年级阅读教学思辨性的方法。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文章主题,在深度挖掘文章背后的思想与价值的基础上,在课上设置开放性的思辨活动,要求学生尝试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养成辩证的思维,以此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认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阅读素养。教师设计的开放性思辨活动,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发展规律,尽量不要让思辨活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论据用于支持论点,也能够让学生将本课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以便在生活中养成辩证的思维模式。
在《穷人》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完成对文章的初步阅读与主题探究,让学生基本掌握文章的内涵。随后,教师着重提出“两个人沉默了一阵”这句话,并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桑娜和渔夫在沉默的时候分别都想了些什么,他们想说的是什么,又为什么沉默了?学生们的答案不一。有的人认为桑娜在想要如何告诉渔夫自己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人认为桑娜在模拟西蒙的想法,尝试猜测西蒙会有怎样的反应,而自己又要怎样应对。还有很多学生从渔夫的角度思考,认为渔夫或许在回顾危险的经历,又或许是在思考要怎样赚到更多的钱来照顾这个家庭。在开放性的思辨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展,在不同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形成的思辨话题,也可以促使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课堂的思辨性,必须要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意识到思维能力培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正确使用思维导图教学,设计合作思辨活动以及开放性思辨活动,让学生走进深度阅读,认真思考,大胆想象。借助各式各样的问题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站在个人的视角上分析文章的内涵,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思辨性获得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彩霞《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学园》2022年第36期。
[2] 吴隆基《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魏小娜、陈永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析》,《语文建设》2022年第8期。
[4] 李嘉亮《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指导策略》,《语文新读写》2021年第9期。
[5] 任露露《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年第11期。
[6] 赵丽霞《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语文建设》2023年第14期。
[7] 刘琰《任务驱动下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课为例》,《教育界》202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