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探究
作者: 张娟摘 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看到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展的作用,对常见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与创新,推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基于此,教师要明确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文章思想情感以及磨灭学生兴趣等,进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更加合适的阅读方法,增强其阅读效果,确保课外阅读的多样性,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立体化阅读情境的构建,指导学生展开合作阅读与学习,推动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借助多种学习方法对书籍、杂志、报纸等进行独立阅读,还能够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实现审美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方法,优化自身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看到更大、更多彩的世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用阅读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迟迟得不到发展。不仅如此,部分初中教师尽管认识到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却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技巧,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优化。
2.忽视文章思想情感
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大多数教师会将教学的重点置于情节的梳理和主题的概括,并没有引导学生对文章背后的作者情感、人物情感、情感隐喻等进行挖掘,使得学生无法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除此之外,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过分依赖教辅材料,尽管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形成正确认识,但该认识并不是主动形成,使得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并不深刻,阻碍了阅读对于学生情感态度、道德素质等发展的促进作用。
3.忽视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会将教学的视角聚焦于阅读成果,如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写作素材的积累等,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影响了学生阅读效果的增强。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1.组织探究活动,改善阅读方式
探究活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落实能够助力学生提出质疑、自主思想等思维品质的成长,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应用自身阅读经验,对阅读文本形成主动解读,实现自身阅读能力的不断发展。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所积攒的阅读经验出发,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助力学生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的优化。
在开展阅读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文章作者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创作背景,由此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为深度阅读做好扎实准备。之后,学生便可以在教师的支持下自主划分阅读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本分析与文本研究,逐步得出文章主题,对整篇文章形成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本诵读,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同时,勾画出其中的重点知识,为更深层次的文本阅读做好准备。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细致、贴切的文本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所积累的阅读经验出发,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梳理,分析各写作手法对主题、对人物等的突出价值。在完成对文本所有知识点的分析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本主题、知识等进行总结与升华,进而对文章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探究学习的优势,进而形成探究学习的良好阅读方式,在更多的探究活动中实现阅读水平的提升。总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探究活动,教师要辅导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选择与优化,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且有效的阅读思路,实现学生阅读思维、阅读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2.教授阅读技巧,优化阅读效果
阅读本身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学生每阅读一篇文章就是迎接一次挑战,但阅读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比如题材相同、文体相同等,其中都存在较为稳定的结构程式,教师便可以从此出发,带领学生挖掘并总结应用性较强的阅读技巧,由此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深度解读、细致解读。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最终实现学生阅读思维、阅读意识的发展。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传授常见的、通用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认识到积累阅读技巧的优势,为针对性阅读技巧的传授做好准备。如,在阅读时,要想准确理解某一句子的含义,则要将其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想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学生则先要对整篇文章形成完整、准确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题,抓住出现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处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子,对文章中的引申含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加工,由此实现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之后,教师便可以按照文体的不同,向学生传授针对性的阅读技巧。对于记叙文,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其表层含义出发,置于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之后再去探究词语的情感含义,遵循层层深入的阅读方法;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人物的身份进行分析,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人物的定性评价,明确人物的情感倾向,然后根据人物描写的相关句子,包括外貌描写的句子、语言描写的句子、动作描写的句子、神态描写的句子、心理描写的句子等,对文章人物描写的细节进行解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性格;在引导学生理解句段作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结构上思考,某一段落是否存在总领全文、引出全文、与后文或结尾相互照应等作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内容上思考,是否具有直接表明写作对象的作用、是否具有开篇点题的作用、是否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是否有奠定全文情感基调的作用等。
对于说明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进行速览,对文章形成整体把握,一是让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大致倾向形成初步了解,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之后,学生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每一段落中的中心句,并用明显的标识标记出,以此为理清文章脉络做好准备。之后,学生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章中具有统领上下文作用的句子或者具有概括性的句子,对文章形成更加深刻、准确的认识。之后,学生便可以勾画出其中具有引导性的关键词,比如说明文中常见的“原因是”“体现了”“意义是”等,为梳理出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做好准确。最后,学生便可以根据前期阅读所得关键词、关键句等明确文章的结构划分、说明顺序等,由此完成说明文阅读顺序的搭建,为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说明文阅读做好准备。
在阅读说明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说明文的特点,即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由此切入文本,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高质量发展。在对议论文题目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技巧,如,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都在点明论点,并列短语一般是在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一个名词,题目中如若有说、谈、议、论等字眼,一般都是论题;在对论点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总结论点的常见位置,如文章的标题、开篇、中间和结尾,之后,学生还要找出文章中的总论点和分论点,梳理作者得出论点的思路;在对论据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明确文章中论据的类型,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等,再根据各论据的定义、特点等分析其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对于论证方法的分析,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常见的论证方法出发,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根据其定义和特点等分析其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除此之外,在进行议论文的阅读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文段结构的作用,包括引出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等,要对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行梳理,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从引论到本论再到结论,实现学生对议论文的完整认识。
总之,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也就不同,为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向学生传授更具针对性的阅读技巧,由此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3.丰富课外阅读,完善阅读经验
就初中阶段学生而言,兴趣是其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动力,而实践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元素,在多样化阅读活动的支持下,学生才能够将阅读理论转化为实践、内化为技巧,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共同发展。在此前提下,教师还可以从学生角度出发,鼓励其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在丰富学生体验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文学知识的积累,拓展课外阅读的深度。
在常见的课内阅读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选择能够巩固其阅读基础、发展其阅读能力的课外阅读资料,促进学生成长。不仅如此,为了保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在线上交流平台中设置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投票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偏好出发,将适合初中阶段学生阅读、符合初中阶段学生阅读兴趣的书目制作成为投票小程序推送给学生,在投票结束后,教师便可以将得票数较多的书目整理成为综合性的阅读资料,用兴趣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看到学生对于阅读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基础阅读能力的强弱,向学生推荐更具针对性的课外阅读资源。展开来讲,针对阅读能力发展空间较大的学生,教师可以向其推荐一些篇幅较短的经典书目,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设备进行阅读资料的查询,以便在资料的辅助下对文章形成深刻理解;对于基础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向其推荐文学性较强的文章,包括散文、古诗词等,一是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更好发展,二是为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做好铺垫。在该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解答其阅读疑问,为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化成长提供针对性动力,以便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总之,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阅读教学的中心,给予学生针对性的阅读建议,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载体。
4.设置阅读情境,提升阅读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情境教学,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济南的冬天有关图片,视频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给予学生直观化、动态化、立体化的文本阅读体验,完成阅读情境的搭建。之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文章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以此丰富阅读情境的内容,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情境的指引下,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阅读问题,比如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之后,学生形成了怎样的体会?由此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文章阅读思路,推动学生阅读思维的高质量发展。总之,合理阅读情境的搭建能够让学生对文章形成更加贴切的认识,将学生带入文本。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化。
5.开展合作阅读,深化阅读价值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更乐于与人交往,教师要以学生的阅读偏好、阅读需求、阅读特点等进行合作阅读方案的设计,唤醒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与经验共享中提升阅读能力。
在面对阅读难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展开探讨与交流,相互分享阅读经验,共同梳理,得出有效的阅读方法。除此之外,在阅读故事性较强或人物较多的文章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分角色扮演的形式展开阅读,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完成人物性格的揣摩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人物台词的优化与设计,最终以话剧的形式呈现阅读结果,由此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除此之外,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生生互评”,对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时的态度、阅读过程中的学习习惯等进行全方位评价,帮助学生在“生生互评”中正视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最终形成可行性更强的阅读经验。总之,合作阅读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合作阅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中积累有效的阅读方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全方位成长。
总而言之,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能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明确当前阅读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略文章情感以及磨灭学生阅读兴趣的不足,组织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积累阅读方法,依据所读文体的不同,给予学生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建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搭建更加生动、立体的阅读情境,实现学生在合作阅读中的综合发展,深化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价值,为初中语文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提供更多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读与写》2021年第23期。
[2] 格来桑丁《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传奇故事》2023年第1期。
[3] 许舒华《基于元认知策略的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对策分析》,《课外语文》2020年第6期。
(张娟,1984年生,女,汉族,甘肃定西人,大学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