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李姣姣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备受关注。大单元视域下的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大单元视域下的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和背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其阅读深度和广度。本文围绕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展开探讨,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术素养。

关键词:大单元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往往以单篇文章为中心,偏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跨学科能力的需求。为应对这一挑战,大单元视域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旨在改善和丰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解决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并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综合素质提供新的教育思路。

一、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意义

(一)促进主题化阅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中,一个大单元涵盖多篇课文,其在主题上有着明显的联系。通过将这些课文组织在一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和探讨主题,而非孤立地阅读不相关文本。因此,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将文本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性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及分析能力。其次,大单元教学强调主题化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概念。通过深入研究一个主题,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特定课文,同时能够掌握更广泛的背景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及思考。此外,大单元视域下的主题化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由于学习变得更加连贯和有关联,学生能够看到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则更容易产生阅读兴趣,从而更积极地参与讨论和活动,提高自身学习动力。

(二)实现系统化阅读教学

大单元视域下的阅读教学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和规划教学内容,通过将多篇课文整合到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能够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进程,确保每个单元的内容在整个学年中得到适当覆盖,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课程进度,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其次,大单元视域下的教学着重强调了知识的积累和延伸。在同一教学单元内,学生需要处理多个相关的文本,有助于其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不仅包括课文内容,同时包括相关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等。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结构和联系,有助于其更深入地掌握所学内容。此外,系统化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单元视域下,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其在学习多篇课文时能够独立思考和总结。单元阅读教学能够通过系统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学习自觉性,使其成为更加独立和自主的学习者。

(三)推动高阶化阅读教学

在同一单元内,学生通常会接触到多个文本,其难度和复杂性逐渐增加,此种渐进性安排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性思维等高级阅读技能。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抓住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意图和文学手法,以及提出独立的见解,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文本。其次,大单元视域下的阅读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跨文本的比较和对比。由于多个文本在同一单元内具有关联性,学生被鼓励分析这些文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此种比较及对比的活动要求学生思考文本之间的主题和情感的共鸣,作者的文学风格和观点的不同等更高阶的问题。通过此类学习活动,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更高级别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此外,大单元视域下的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更深入的文学讨论和研究。教师可以在单元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审视文本,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此类深度文学研究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培养其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置于教学设计的核心位置。在大单元视域下的阅读教学中,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文本材料和教学策略。同时,主体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应被视为学习的主体,其思考、发现和提问应得到尊重和鼓励。教师应创造开放和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此外,主体性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提供恰当的支持和指导,进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综合各类教育要素,使学习更加全面、多元化。在大单元视域下的阅读教学中,综合性原则强调教师应将文学知识与语言技能、文化背景、历史、社会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综合性原则强调文学知识的融合。教师应教授文学作品的内容、结构、文学手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分析作者意图,把握作品深层含义。同时,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语言技能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掌握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技能,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和表达文本内容。此外,综合性原则还强调单元内容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关联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文化素养。

(三)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强调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习内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在大单元视域下的阅读教学中,生活性原则要求教师选用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相关的文本材料,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具体而言,生活性原则要求文本材料具有学生的生活关联性。教师应选择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和共鸣的文本,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生活性原则鼓励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教师应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实际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使学习更加有趣、有意义。此外,生活性原则强调单元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与社会背景、文化传承、价值观念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

三、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精炼单元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精炼单元主题是确保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关键步骤,单元主题应该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其不仅要能够涵盖单元内的各个选文,还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联系。通过仔细筛选和精心设计,教师可以将单元主题压缩成一个简明而富有内涵的核心概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该清晰地界定在特定单元内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目标应该具体、可测量、有挑战性,并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明白自身将要学到什么,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同时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展,为后续评估提供基础。立足于整体视角而言,精炼单元主题和明确教学目标是紧密相连的。清晰而精炼的单元主题有助于教师更容易地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如何精炼单元主题,两者相辅相成,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及深入性。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涵盖《春》《济南的冬天》《次北固山下》等内容,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将主题明确为“四季之情”,这一主题涵盖了四季的变化及人们对不同季节的情感体验。精炼单元主题时,教师可以压缩主题,将其表达为简明的核心概念,例如:“季节与情感”,该核心概念简洁而富有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个单元的内容。在明确教学目标方面,教师可以设定以下目标:1.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能够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2.分析课文中作者对不同季节的情感表达,理解情感与季节的关系。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课文中的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

(二)突出学生参与,构建教学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相对而言,在大单元视域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角色扮演、讨论文本中的问题等方式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该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任务,该任务应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分享,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进行批判性思考,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形成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还可以构建项目式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或创作文学作品。项目式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意义。

以人教版统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单元中的一个散文作品。例如,一个小组讨论《背影》,另一个小组讨论《白杨礼赞》,以此类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自身观点、理解和解读,与同学互相交流。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背影》中的父子、《白杨礼赞》中的党员、群众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对单元中的不同散文进行深入分析。例如,教师可以设定问题“《背影》中,父亲为什么要‘我’待在原地,不要走动?”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然后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辩论,讨论不同的观点及解释。

(三)营造真实情境,策划教学活动

营造真实情境意味着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相联系,教师可以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新闻报道、历史事件、社会问题等真实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背景和含义。其次,教师应策划多样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具体而言,教学活动应与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创作续篇故事,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并发挥自身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以人教版统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中包括《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等内容,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讲解《邓稼先》时,可以介绍邓稼先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为国家科技事业所作的贡献。

(四)加强课后评估,培养反思能力

课后评估是确保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关键手段,教师应该设计书面考试、作业、项目展示、口头表达、小组讨论等多样化评估方法,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具体评估指标应该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通过定期的课后评估,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应在课后评估中设计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估过程,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学生互评等方式,对自身学习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学习反思能力,使其成为更加独立和自主的学习者。此外,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评估结果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反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单元阅读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文言文阅读理解的书面考试或作业,要求学生回答与文本相关的问题,分析文言文段落的语法和词汇,或者撰写短文来表达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在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回顾自身在单元中的学习过程,明确自身对文言文的理解、词汇和语法的掌握,以及对文本情感和主题的把握,指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阅读能力提升具有积极影响,本文结合其重要性、原则展开探讨,提出了精炼单元主题、突出学生参与等具体教学策略。希望本文内容能够为语文教育领域的教师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发,推动语文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金艳琦《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用性》,《作文》2023年第Z4期。

[2] 邱晓文《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周刊》2023年第26期。

[3] 杜永芬、卢绪任《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9期。

[4] 刘妍《批注式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方略》,《学周刊》2023年第23期。

[5] 袁洁《文本细读策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