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经典古文赏析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李兴梅摘 要:本文以《小石潭记》为例,探讨了初中语文经典古文赏析教学的必要性与策略。通过对《小石潭记》的深入分析与赏析,阐释了古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思维空间的拓展、阅读理解能力的锻炼、审美情感的培养以及情感共鸣的促进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语文教学 《小石潭记》
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古文的赏析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环节。《小石潭记》作为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文人胸怀和审美情感的窗口。本文以《小石潭记》为例,探讨初中语文经典古文赏析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在古文赏析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与认识。
一、初中语文古文赏析教学的必要性
1.古文教学承载传统历史文化价值
古文教学是一扇承载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门。这扇门背后蕴含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智慧和生活情感。通过研读古文,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中华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和继承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承载着历史的使命,对自身的文化和身份充满自信和自豪,在心灵深处形成一种珍视文化传统的态度,这不仅代表对自己的认同,也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敬仰。
古文教学是对先贤智者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是一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索,也是一种关于语言艺术的独特体验。通过深入赏析,学生们不仅仅是在学习古代文字的表达方式,更是在感悟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这种体验远不止于课堂,它会伴随学生一生,成为他们价值观的一部分。
2.古文赏析有陶冶情操的教育价值
经典古文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语言的艺术,其所蕴含的丰富表达方式和深刻哲理,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和哲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高语文素养的宝贵机会,也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学习古文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智慧的启迪。被精心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古文佳篇,其所蕴含的文采与内涵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古人对真善美的极致追求,沉浸其中,倾心体味,让人不经自觉地受到智者们的思想和情感的滋润,在无言的交流中,学习到古人的智慧。在细细品味古文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够得到精心培养,使得他们对于优美的语言形成更加敏锐与独到的感知。同时,古文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仿佛是一盏指引心灵的明灯,在精读与赏析中,学生会不自觉地与古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不仅使得古人的感悟得到深刻传承,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方面得到了培养与强化。
古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明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古文的海洋中,汉字如同宝库中的珍宝,需要被识别、熟悉、驾驭。这一过程并非单一的技术性学习,而是一种艺术的修炼。投身古文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是一场颇具挑战性的智力游戏。同时,文字逻辑通顺,意思表达得清晰明了,是古文的一大特色,通过学习古文,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语言,更是在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正是在这深度赏析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逐渐变得敏锐,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在古文的解读中得以培养,理解力也得到了全方位拓展。由此,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完善。
二、初中语文经典古文赏析教学策略——以《小石潭记》为例
1.创设情景,加强文章代入感
创设情景的教学策略通过巧妙地营造古文中生动细腻的情景,可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场景之中,深刻感受文人笔下的情感和意境。这种代入感的强烈体验,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联想,自然而然地产生许多与古文相关的链接,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古文的内涵和背景。同时,这种代入感也会促进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和深刻思考,帮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验古代文人的情感,与之共情,从而更好地领悟古文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这种深入理解使知识更加深刻地烙印在学生的心智中,为他们的语文素养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小石潭记》为例,文章中,作者在第一段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教师可以采用展示视频、图片、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小石潭的场景中,感受其中的细微变化。例如,让学生想象走过竹林,倾听如佩环般清脆悦耳的水声,这便使他们在心理上建立起了对景物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运用五官感知景物,带领学生亲身参观园林,听水声、嗅竹香等,让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景色,进一步增强对古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景观、植物,了解古文中所描绘的细节,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感受到其中的美感,使学生更加贴近古文的情感内核。由此,学生们能够在赏析古文时,深度融入其中,使古文成为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情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提升古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多元解读,注重主旨和内涵的挖掘
多元解读强调学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古文,着重于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和揭示作者的意图。首先,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应当注重通过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结构的分析,来理解古文的基本含义。这包括对古文中词汇的准确理解,以及对句子结构和语法的透彻分析,从而确保学生对文章的基本意思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其次,学生应学会将古文与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以理解古文所反映出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以及文化传统。通过将古文置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深刻领会文章的内涵。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这包括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等方式,以深入思考古文所呈现的内容。通过自主思考与分析,学生可以形成独立的见解和理解,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古文,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小石潭记》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和情感变化。首先,教师可以从景物的描写入手,让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文字中的细节,感受到小石潭的清幽和水中游鱼的灵动,培养学生对古文细节的敏感性,加深他们对景物特色的理解。其次,带领学生们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来理解古文的内涵。文章的背景是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作者为何能“乐”?从“鱼之静止”到“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和宁静。这一情感的转变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感悟,也反映了作者在清幽的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安宁。然而,文章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作者面对现实的严峻与孤寂,以及对这种环境的逐渐不适应。这种情感的转变从“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描写中得以体现。从作者最初的欢愉,到随后的凄怆和感叹,再到最后的凄寒逼人,这一情感的变化蕴含着深刻的心境变化,也反映了作者在这个环境中的真实感受。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可以体验到古文中情感的真挚和生动,理解文章所隐藏到真正内涵。
3.赏析用词和修辞,发掘语言魅力
初中语文经典古文赏析教学策略之一是通过深入赏析用词和修辞,以挖掘古文的语言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剖析文章中的比喻、排比、比拟等修辞手法,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手法在古文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它们所呈现出的生动形象和深刻意境。通过示范和练习,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特别关注词语的选择和修辞的巧妙运用。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深入研究语言和修辞,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文背后的意义和情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还能够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当学生深入剖析一篇古文中的比喻时,他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所描绘的景象或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这种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赏析古文,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例如,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形容小溪“斗折蛇行”,以及用“明灭可见”来描绘变幻的光影。在第四段中,作者使用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系列形容词和词组,通过排比的方式展现了小石潭的静寂、凄冷、幽深,使读者对景色的印象更加深刻。整篇文章都贯穿着“由景及情”的写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逐步引发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心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词语解析和修辞分析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特定词语和修辞的理解,从而拓展对古文的词汇积累。最终,通过综合分析,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领悟到用词和修辞的巧妙之处,体验到语言的美感和艺术魅力,以及它们对古文整体意境构建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语言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4.提高教师自身知识内涵储备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具备扎实的古文知识和高水准的教学技巧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拥有广泛而深入的古文知识储备,包括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化背景、诗词歌赋等方面,只有在自身知识储备充足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解读古文,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经典的山水游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交融,将一个普通的石潭变成了一个意境深远的艺术景观。在初中语文古文赏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古文知识和深刻的理解能力,才能够准确地传达古文的内涵和情感,将其作为一个范本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将古文与历史、哲学、文化等领域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古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例如,可以探讨古文中出现的自然景物与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或者分析古文中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智慧有何相通之处。另一方面,还应当具备丰富的解读技巧,能够针对不同古文作品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解读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文的内涵和意义。例如,通过分析《小石潭记》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构思。
5.通过比较阅读,发掘古文魅力
比较阅读是一种深入理解经典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层面的元素,我们可以发现经典作品的新魅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具有独特之处,这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敏感性之所在。从微观的字词段落到宏观的谋篇布局、情感思想,都可以成为我们探索经典的突破口。在字词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字词在文本中的含义与其在字典中的含义之间的异同,从而领悟到作者的用意和深意。这种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而在情感方面,我们可以分析在面对相同事物时,不同文章所表现的情感与现实遭遇的差异,或者不同作者在面对同一遭遇时的反应差异,甚至可以比较不同文章之间情感的表达方式。
例如,《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均是古代散文名篇,虽然二者都属于古文散文,但在题材、情感以及叙述手法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题材上来看,《小石潭记》以小景物为切入点,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清幽宁静的自然环境中所得到的内心宁静与愉悦。其重点在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宁静、深沉的情感。《岳阳楼记》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对楼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背景的介绍,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与感悟。其重点在于通过对楼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叙述,反映出一种豁达、博大的人生态度。
从情感表达上来看,《小石潭记》情感相对内敛,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和内心的愉悦,透露出一种清静、平和的心境。《岳阳楼记》情感则显得豁达开阔,除了对楼的景观赞美,更通过历史文化的回顾,表达了对人生历程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豁达、坦然的情感态度。
从叙述手法来看,《小石潭记》以细腻入微的描写为主,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形成了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岳阳楼记》以历史人文的叙述为主线,通过对岳阳楼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以及人文背景的介绍,展现了作者的广博知识和博大胸怀。
这种比较不仅使学生更为深入地认知古代文学的多样性与特点,也拓展了他们的文学视野,让他们能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代散文。此外,对比分析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这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辨析能力。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可以深入思考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含义,从而对经典作品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古文赏析教学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以《小石潭记》为例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审美情感的独特表达。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古代文学的敏感性与感悟力,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往古代文学的一扇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对古文之美的深度体验,也为他们文化修养与情感体验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兴成《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优化路径研究》,《家长》2023年第20期。
[2] 江麒麟《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策略》,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2019年。
[3] 罗永来《浅谈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科普童话》2018年第43期。
[4] 吕明《浅谈提高初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课外语文》2018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