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文化自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作者: 倪晓华摘 要:培育文化自信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文化自信为视角,论述了情境创设、学科融合、实践运用等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力求能够借助语文教学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深度感悟意识,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文化自信 初中语文 阅读 渗透
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能够让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并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成长。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文化自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进行情境创设,感受民俗文化的优美和谐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民俗文化文本具有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这种美学特征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与现在的环保理念、绿色生态理念有着充分的契合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素养为指引,创设多种具有美感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中华文化之美,让学生以欣赏的眼光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阅读《安塞腰鼓》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本文中的“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的农业环境和自然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想象红彤彤的高粱地、粗壮而弯曲的酸枣树,感受黄土高原的古老质朴气息。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地区的风景宣传片,让学生发挥观察意识,感受黄土高原的壮阔,体会文中后生们的豪迈和大气。在阅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这些描写腰鼓表演的文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文艺节目视频,学生能够看到后生们头上包裹的白色围巾、腰间悬挂的腰鼓、感受后生们的欢快、豪迈和健壮,体会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的安乐与幸福。
同样,《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描写丽江自然景象和人文风俗的写景记叙文。在阅读“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这些写景文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丽江地区的旅游宣传片,让学生直观体会这些景象的壮美。同时,还可以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和视频内容探讨关于丽江的旅游宣传方案。学生可以从优美的自然景象、丰富的农业物产、勤劳淳朴的丽江人民这些角度入手,共同挖掘民俗文化之美。在阅读描写纳西古城的文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当地的翡翠、花卉以及其他民俗工艺品。还可以播放轻柔欢快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在纳西古城中游览、欣赏月色、沐浴星光的轻松与惬意。在这些情境的作用下,学生能够走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宝库,获得多种美的体验,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与当地的民俗艺人积极交流,进一步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深度。
二、通过学科融合,领略中华文化的精巧独特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科技与传统工艺具有构思巧妙,精彩绝伦的特点。这些传统文化作品体现出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展现出了古人探索自然、乐于创造的品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跨学科的教学意识,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思考与体验这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在手工制作、趣味游戏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文化的精巧独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创造动力。
例如,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精巧独特。本文第一段将中国石拱桥比作“卧虹”“飞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彩虹般的石拱桥”这一主题自主展开跨学科学习活动。学生首先可以结合美术学科知识,利用硬纸板、橡皮泥等材料大体制作出石拱桥的模型。接着可以结合数学学科知识,根据文本中“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些数据对模型中的桥梁、桥拱的大小和位置关系进行一定比例的缩小。最后,学生还可以结合物理学科知识中的力学原理,分析拱形桥梁在承载重量、疏散洪水这些方面的独特作用,解读中国石拱桥的构造原理。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对传统文化进行多角度的理解,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创造性,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三、开展实践活动,发挥中华文化的育人作用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淳朴、团结友爱、无私奉献、刻苦拼搏等民族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中华儿女的创造与奋斗热情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初中学生正处于提高自我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具备实践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具体运用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文化的育人作用,让学生从自我成长的见证中培养文化自信。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回顾自身读书学习经历的一篇文言文。通过阅读文本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这些内容,学生能够体会到宋濂刻苦拼搏、尊敬师长、勤俭朴素等优秀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扬这些品质,每天坚持阅读课外书籍,向教师、同学和长辈请教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健康的消费习惯,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本文深刻的教育作用,获得多方面的成长,深入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同样,《敬业与乐业》是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名篇,本文对黄包车夫、木匠等工作做出了探讨,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各个职业群体的工作状况和工作方式,体会各个劳动者所表现出的劳动精神和职业精神,感受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在生活中采访相关劳动者的劳动事迹,写作敬业与乐业主题的议论文,进一步传承民族精神中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培养刻苦学习、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祖国发展的动力。
中华文化的育人作用既能够体现在课堂的阅读中,又能够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运用,促进中华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动力。
四、开展探究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学生往往需要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等方面入手,持续搜集学习资源、展开广泛的探究活动,才能够对中华文化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课外书籍、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展开拓展阅读、拓展探究活动,充实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问题,为学生引领探究思路;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展开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进行充分运用,进一步培育文化自信意识。
例如,语文教材中的《孟子三章》一课包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文本。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走进孟子”“孟子与儒家”这些主题,自由展开探究活动。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名言强调了民心的归附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学生可以由此探究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儒家思想中的“以德为政”理念。《富贵不能淫》一文中“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句名言辨析人格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阅读《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名言,感受儒家君子高洁的品质。在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学生可以探究儒家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感受孟子和儒家学者强烈的家国情怀。由此,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入手,对孟子和儒家思想形成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与深刻,培育文化自信意识。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着其他诸子百家的篇章,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式展开群文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深入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认识深度。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不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五、开展游戏活动,体会中华文化的生动有趣
中华文化既具有内涵深刻、发人深省的特点,也具有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特点。很多的传统文化内容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与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游戏活动,表演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片段,感受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善于发现、勤奋朴实的品质,获得学习乐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鼓励学生将中华文化元素进行创编,让中华文化成为学生感受生活乐趣、培养高雅生活方式的重要资源。
例如,《卖油翁》一课讲述了卖油翁和陈康肃公之间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故事的趣味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应的材料,借助游戏模拟本文的故事情节。在阅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一情节时,学生可以扮演陈康肃公,使用比较柔软的竹条、丝线、胶带等材料制作弓箭这种传统玩具,展开射箭游戏,体会陈康肃公射箭技艺的高超。在阅读“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这些内容时,学生可以扮演卖油翁,利用饮料瓶、水杯充当故事中的葫芦和油桶,尝试在较高的距离将水倒入饮料瓶中,感受卖油翁技艺的高超。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古人勤学苦练的优秀品质,并体会日常劳动活动中蕴含的独特趣味,增强尊重劳动者的意识,落实文化自信培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具有游戏特性的中华文化文本,让学生参与类型更为广泛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形成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学生能够借助传统文化消除学习压力,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实现健康成长。
六、开展写作活动,抒发中华文化的学习感悟
每个学生的知识素养、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华文化的学习中会产生不同的感想,获得不同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意识,引导学生根据中华文化主题的文本创作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文,以此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挖掘中华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的滋养、提高思想感悟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落实文化自信教育。
例如,在阅读《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时,一些学生可以从作品的意境出发,写作写景散文,感受古诗词强烈的表现力,形成如下作文:萧瑟的秋风吹拂着边塞上枯黄的树木,雁群高声鸣叫,向着遥远的衡阳飞去。四面八方传来悲壮的号角,殷红的落日逐渐陷落在连绵的大山中……
一些学生可以从边塞战士的精神品质入手,写作议论文,表达如下认识: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怀揣着对祖国的责任感,能够让战士们在遥远的边疆不畏严寒、不畏孤独,永远坚定。
在以上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沉浸在古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古诗词在语言和思想上的独特魅力,有效提升审美鉴赏意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可以指出学生的这些作文具有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的特点,让学生获得写作的成就感。在以上的写作活动中,学生能够自发对中华文化的内涵做出多方面的挖掘,借助中华文化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塑造精神品质,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培养强烈的文化自信意识。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着大量的古诗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保持读写结合这种良好的习惯,让学生通过持续地写作增强自己思考与感悟中华文化的意识。在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作文展览在学习园地中,相互阅读与评价,进一步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动力。
综上所述,培养文化自信意识对于拓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形式、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度、促进学生全方面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文本内容为基础,增强学生的拓展探究意识、审美鉴赏意识、跨学科学习意识、生活实践意识,游戏体验意识、读写结合意识,让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对接,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多种魅力,增强传承中华文化、运用中华文化的意识,有效培养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张云飞《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考试周刊》2023年第37期。
[2] 胡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作文》2023年第Z4期。
[3] 张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中国教师》2023年第8期。
[4] 王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新课程研究》2023年第23期。
[5] 陈浩《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语文素养——利用初中语文教学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初探》,《安徽教育科研》2019年第1期。
[6] 王春霞《初中古诗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天水师范学院2018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