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类文本“叙述视角转换”题的解题策略探究
作者: 林丽萍 沈曦林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中特别指出,要求学生“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要求学生掌握人文思想,运用“辩证的、审美的……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文学类文本中叙事视角转换的题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和考评体系的要求。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分析文学类文本的叙事视角转换题的命题理念和思路,梳理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广大考生提供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解题思路帮。
关键词:叙述视角 教考衔接 文学类文本
在近年高考和地方模拟卷的文学类文本考查中,叙述视角的相关考题多有出现。如2014年全国甲卷《古渡头》、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再如2019年福建省质检卷《战士》“‘战士’的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设问的变化实则是思维能力考查的变化。即从单一的叙述视角的考查到多重叙述视角的综合运用考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立足教材,探究叙述视角转换题的解题策略。
一、明确概念,夯实基础
叙述视角是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及:“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找到一个好的立足点……不同的叙述视角,能够带来不同的叙事效果。”因此,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看便会呈现不同的面貌,读者感受到的艺术效果也不同。
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指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讲述故事。叙述者全知全能。但在此视角下,读者被动接受,缺乏一定的真实体验感;同时,结构相对固化,缺少变化。限知视角分为内聚焦和外聚焦。内聚焦即将视角限制在某一人物身上,叙述者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只讲述他所知道的。外聚焦则是以冷静客观的立场来“显示”故事。
一般情况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会关联表述。大部分作品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或第一人称限知视角来讲述。但也有作品穿插使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即从小说中某一人物的角度讲述故事。此时,叙述视角发生转换。相较单一的叙述视角而言,叙述视角的转换将事件更全面地呈现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二、梳理思路,解构题意
(一)阅读时,须梳理清、梳理细并梳理全文本的人称叙事思路
若在阅读文本时,未能清楚地梳理文本线索、写作思路,那么学生对人称角度的叙事便会感到迷茫困惑,更遑论分析作者创作的个中用意。因此,梳理清、梳理细、梳理全文本的人称叙事思路是十分必要的。
如冯骥才的散文《夕照透入书房》中,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客观介绍视角)不断切换。如:先写“我常常在黄昏时分……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又写“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最后写“我的心已经听到它(泥公鸡)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当梳理清思路后,可以明白作者展现的是主观感受和客观视角的矛盾,让读者认识到要反思的是关于不同人对文化艺术的不同认识和态度,进而揭示文化艺术必须有开放式的传播和继承,更要给予文化艺术以新的希望和活力。
可见,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篇散文有两种视角,两种视角对应着两条线索,就会在阅读时顾此失彼,甚至茫然不知所云。因此要明确人称叙事转换,先得把人称叙事思路梳理清,梳理细,梳理全;切不可粗略零碎地分析人称叙事角度。
(二)发掘叙事人称转换的位置,瞻前顾后,分析转换的原因
这里以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和聂鲁达的《马德拉斯,水族馆巡礼》为例。
张晓风先生在其《不朽的失眠》中写道“他落榜了!1200年前。……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我们发现作者先从第三人称视角对张继落榜一事夹叙夹议,既为其落榜不平,又讽刺埋没人才的现象。而后又转为第一人称,借张继之口抒发内心块垒,由此展开对张继落榜后创作《枫桥夜泊》的内外根源的推想。在分析中,其中的自嘲和调侃、愤懑和无奈跃然纸上,能够更好地加深读者印象及让学生与张继产生共鸣。
聂鲁达的《马德拉斯,水族馆巡礼》,先介绍杂耍艺人的贫困面貌,接着写“但是,我要用最美好的话来夸夸沙丽……我在此地第一次见到的印度妇女服装”。这里由第三人称视角的介绍转为第一人称视角的欣赏赞美,可以设置问题——突然转换人称叙事会不会显得突兀?如果结合两处的记叙,我们发现介绍弄蛇的精彩和贫困实为沙丽服装铺垫。即虽然杂耍艺人弄蛇精彩,但比不上服装的美丽;且尽管都贫困,但在有着严重性别歧视的印度,妇女虽处于底层但仍要穿出个性美丽来参加这场巡礼。这样作者突然转换叙事人称的原因就明晰了。叙述的转换使作者的直观感受更有代入感,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主旨,包括沙丽这种民族服装的华丽和个性,印度妇女穿沙丽参加活动的神圣感,印度妇女所无法摆脱的畸形满足和骄傲。
因此,我们在发掘叙事人称转换的同时,要瞻前顾后,进而能更客观全面地分析人称转换的原因,并更深刻地理解写作目的和思想情感。
(三)从叙事人称视角转换分析效果
柯灵《巷》由第三人称对江南小城市中巷子的介绍,转换为“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公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这里的题目问道为什么突然转换为第二人称“你”。我们发现这样转换视角,一可以拉近读者,让读者身临其境,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二可以更好地展现江南小巷给人们带来的舒适惬意和诗情画意,三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柯灵对“巷”的喜爱和赞扬。
因此,在叙事人称视角转换中,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有种代入感,这样可以更好地感受作者通过这一手法给我们带来的阅读效果和美感,对作品产生深刻的体验。
三、人称叙事视角的几种情况和变化探析
(一)采用内视角叙述的多了起来
内视角叙述不如外视角叙述自由,但它能够细致入微地描绘叙述者的内心隐秘,让人感到真实、自然。对叙述者耳闻目睹以外的事物,则用自问、假设、推测的方式来揭示,在叙述中加入“也许”“大约”“可能”等词汇。当然,其他的作家在运用内视角上会有其他做法。
(二)在一篇作品中,内外两种视角转换频繁
时而第一人称,时而第三人称。我们以张承志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来解析。
在小说中描述主人公在黄河中游泳时,有这样一段:
渐渐他觉得两臂上的三角肌发酸。我累了,他警觉地想。……这回刚游了一半你就累了,而这回你没有走那四十里路……伙计,你在衰老。……他使劲地游着,这时他渡过了块状滑行的中流……
这段叙述人物意识流的文字,时而第三人称——“他”如何如何;时而第一人称——“我”如何如何;时而又第二人称——“你”如何如何。
无论是“他”“我”“你”,都指同一人物,只是叙述视角变化了。“他”是从局外人的视角叙述的;“我”是局内人——事件的参加者的视角叙述的;“你”也是局内人——另一个自我的视角叙述的。
三种人称,两种视角,转换频繁。虽然变换快且多,但依然有章可寻,即:表现游泳过程时——用从旁叙述的第三人称;表现人物思想流、意识流时——用自我叙述的第一、二人称。
值得注意的是,视角、人称的频繁、快速转换,是现代作品的一个特点,这在传统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三)第二人称“你”的运用
1.叙述中突然用了第二人称
有的作品,如上面我们所引的柯灵的《巷》、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在叙述中用了第二人称。
2.通篇或大部分用第二人称
【范例学习】 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布托尔的《变化》。
作品既不是主人公自我进行叙述,也不是第三人称“他”从旁叙述,而用第二人称“你”。
如:“你把左脚踩在门槛的铜凹槽上,用右肩顶开滑动门,试图再推开一些,但无济于事。”
在这部小说里,你既是主人公,又是读者。那么,谁在对“你”叙述,仍然是一个隐藏在作品后面的叙述者。这种用“你”进行叙述的作品,不同于书信中对朋友的叙述,书信中有“我”,这个“我”不是无所不知的,《变化》中的叙述者则是无所不晓的。
有人说,第二人称实际上是第三人称,也有人认为是第一人称。由于这种叙述有自己的特点,还是叫第二人称好。
应当注意的是,第二人称的叙述,有时是外视角,有时是内视角。
3.第二人称在传统作品中,也是比较罕见的,它是现代作品在叙述上的又一特点
叙述的视角,作为艺术技巧,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怎样运用;但叙述视角的多元化,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艺术丰富的表现。
四、现代作品多用内视角叙述的原因分析
(一)因为许多现代作家把表现的主要对象转向主观世界,或表现经主观世界审视后的客观世界,而内视角更利于表现主体意识。
叙事作品,从外视角转向内视角,在艺术方法上的进步,除了由局外人转向故事情节的参与者、目击者,增添真实感,以及揭示人物内心,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由于大部分作品中的人物不止一个、两个,其叙述视角不固定在某一个人物身上,而是可以交叉移位,相互转换。
(二)意识流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认为,在叙事之时,如果放弃传统的“全知角度”而采取一个单纯的“叙事者的角度”,就更为接近生活,更加紧凑,更富戏剧性。
詹姆斯在创作时,往往选一个有洞察力的书中人物,从“他”的角度来进行叙述,另外再选几个推心置腹的“知己人物”作配角。让叙述者向他们倾吐心曲,让配角们体现出叙述者的思想情绪,这样可以扩大视野,有“全知角度”之利而无其弊。
五、溯源教材,探寻策略
溯源教材,鲁迅的《祝福》便涉及叙述视角转换的手法的使用。以本文为支架,深入探析视角转换之妙,以便迁移运用。
《祝福》采用嵌套式结构讲述故事,即由“我”的返乡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共同构成。小说首尾的返乡故事均用“我”的视角。“我”是叙述者与参与者。采用“我”的叙述视角,可以使读者更近距离地感受国民弱点,更凸显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以此引发读者思考。但“我”对祥林嫂的事情了解得并不完整。因此,借助其他人物对故事进行补充。如借卫老婆子讲述祥林嫂的相关情况。卫老婆子的加入,可以填补“我”的叙述空白。卫老婆子作为“知情人”现身说法,能使读者认识到更真实全面的祥林嫂,使得小说内容更加真实,增强其批判性。
在叙述视角的转换下,祥林嫂的故事既具有真实性,也更全面细致,还丰富了祥林嫂的形象,加重了祥林嫂故事的悲剧色彩,直抵文本主题。
六、分析考题,能力迁移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有一条是“关联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效率”,并指出:“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与教材的关联度……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分析《祝福》,我们从中得到三个思考角度。下面,我们以2019年福建省质检卷《战士》第9题为例,探讨以上三个角度在叙述视角转换题型中运用的有效性。
2019年福建省质检卷《战士》设问为:“‘战士’的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关于“战士”故事的讲述分别是以“我”和村干部的视角展开。前面以“我”的视角,交代其身份。在最后才借村干部来讲述“伙计”指挥伏击战的故事。两种视角的转换,避免了叙述视角的单一,也使小战士相关故事更全面,扩展和拉开叙述时空,使文本更富有张力。同时,不论是“我”还是村干部,都聚焦在“伙计”(战士)的形象的讲述上,这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
最后,从文中的信息可知,村干部既是普通老百姓,也是民兵,更是伏击战的亲历者。文本最后才补充村干部的视角,既弥补了“我”的局限性,还深化主题,即抗战胜利的深刻原因在于军民团结,互相信任。
由此,可得出结论,本道题的答案可组织为:
1.增加“村干部”的视角,扩大了叙述时空,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
2.借助“村干部”的视角,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战士”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
3.村干部作为伏击战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
总之,叙述视角的转换是叙事学的重要一环。只有牢牢掌握叙述视角的基本知识,并关注视角转换时人物转换的位置与原因,我们才能明白作者进行叙述视角转换的深层用意。
在教考衔接的背景下,高考复习更应立足新《课标》,根植教材,归纳可行性策略,打通教考壁垒,将能力迁移运用,真正做到教考衔接,学用一体,知识能力共生。
参考文献:
[1] 高颂民《基于叙事视角的〈社戏〉文本解读》,《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3期。
[2] 汪佩《〈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叙事视角转换比较研究》,《硕士电子期刊》2021年第7期。
[3] 王海燕《转换叙述视角 体验叙述功能——探究〈一个人的遭遇〉中的叙事艺术》,《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