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读导写,依标而评
作者: 席梦然
摘 要:《议论要言之有据》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部分,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与论点相对应的材料,并通过方法的运用,逐步实现议论的“言之有据”。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依托教材、沟通课堂内外,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以知概念、懂原则、得方法、会运用为思路,关注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通过提供写作评价支架,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能动作用,进一步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关键词:以读导写 写作教学 《议论要言之有据》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景,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基于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研讨等活动,表达要观点鲜明、证据要充分、合乎逻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按照《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三个递进层次对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写作指导,这是关于议论文学习的一组整体性、连贯性、递增性的学习任务群。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必须要关注议论文学习的整体性、连贯性和递增性,要把课标所要求的学段(第四学段最高阶段)和主题学习——议论文学习的核心素养指标,落实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连贯的学习任务驱动,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虽然八年级的议论文学习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但是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还处于懵懂阶段。对于议论文文体的写作,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达到规范化的程度,存在写出来的文章缺乏强有力的论据,行文思路不够具有逻辑性等问题。
鉴于新《课标》的新要求、教材编写意图,及议论文主题学习的具体内容,笔者在具体的写作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读导写,依标而评的写作教学模式,对标落实课程对学生所要求学段及议论文主题学习的核心素养,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以《议论文要言之有据》教学设计为例,以期探寻更好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策略方法,进一步改进写作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写作教学水平。
一、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以教材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与论点相对应的材料;
2.让学生注意材料使用的丰富性、新颖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引导学生掌握撰写论据的方法,学会叙述事实论据。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围绕观点,选择合适的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通过写作实践,引导学生掌握撰写论据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互动导入
在我眼中,咱们班的丁教师是一位值得学习的好同事,在你的眼中呢?丁教师是一位怎样的好教师呢?(预设学生回答教师带病坚持上课,教师休息时间还在批阅作业指导学生……)
如果说,“丁教师是一位好教师”是一个观点的话,那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证据就是论据。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的开场白,应当简洁而直入主题。借班上课,通过互动式导入,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直接了解本节写作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为授课内容做好铺垫。
2.知概念
屏显——论据就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只有论据充分而翔实,提出的观点才能让人信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议论要言之有据》。
明确:论据可以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男生朗读事实论据相关内容,女生朗读道理论据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议论文写作初始阶段教学要反复明确基本概念与要素,让学生对议论文有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掌握的过程。本环节通过回顾基本概念,明确论据的定义和分类。
3.懂原则
(1)回顾《敬业与乐业》,找出其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明确:在《敬业与乐业》中,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既有古代的论据又有现代的内容,论据十分丰富。议论文想要有说服力,论据必须具备丰富性。
(板书:丰富性)
【设计意图】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部分都体现出了要让学生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包括学习情境、学习主题和学习活动等。本部分通过课文引路,让作文教学回归课本,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引导学生把阅读课文所获得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实际运用在写作练习中。
(2)在议论文练习《谈诚信》中,学生罗列了以下论据,请你判断,这些论据是否合适?
屏显——
①《郁离子》之《蜀市三贾》篇中描述了讲诚信的店家被饿死,卖次品的店家日进斗金。
②某位专家表示,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赋予公民每人一个诚信二维码,记录诚信点滴,不讲诚信的人将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
③我有一个同学,他说话算话,承诺别人的事情总能办到……所以我们非常愿意和他做朋友。
预设:
论据1不行,不能体现观点和论据的一致性。
论据2不行,不能体现论据的真实性,没有说服力。
论据3不行,身边同学的事例不具有典型性。
(板书:一致性真实性典型性)
(3)在批阅作文时还发现了论据的共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韩寒在《三重门》中也有共鸣,你能解读出来吗?
屏显——
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这么几个固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的作文高手。
——韩寒《三重门》
预设:
论据太雷同,不具有新意。因此论据可以具有新颖性。
(板书:新颖性)
【设计意图】学生对论据进行思考判断、小组内交流分享,在教学过程中把思考、讨论、精讲、欣赏、评点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屏显——选择论据的原则(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再次明确论据选择的原则,简明扼要,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课堂重点和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4.得方法
(1)学习了如何选择论据,我们还要学习如何撰写论据。请同学们阅读以下两则材料,思考一下哪则写得更好?
屏显——《曾子杀猪》论据撰写两则
预设:材料二论据概括得更简练,并嵌入关键词,还抒发议论。他抒发议论的方式是使用因果分析法。
屏显——
因果分析法是指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事例的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关联词语有:
“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
齐声朗读因果分析法。
由此得出,板书:简要概括论据,嵌入关键词,抒发议论——因果分析法
(2)简要概括论据之后,需要抒发议论。抒发议论的方式除了因果分析法之外,还可以怎么做呢?
屏显——《曾子杀猪》另一则论据撰写
齐声朗读假设分析法
(板书:假设分析法)
屏显——
假设分析法是指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关联词语有:
“如果……那么……”“如果……就……”“假使……那么……”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间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猜想,通过自主判断、讨论交流来形成共识、归纳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3)总结撰写论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再次明确撰写论据的方法,为接下来的实际操练做铺垫。
5.会运用
通过今天的学习,请你根据评价表,完成一个小任务。请组内分享,同伴根据评价表打分。
屏显:
请你就“中学生应该多阅读”这一观点,完成下列任务:
1.罗列1个事实论据和1个道理论据。
2.为你选择的事实论据写一段能证明你观点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实际尝试,检验教学目标的实际达成度;以写作反思性量表为支架,以评导写,关注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小组内互评,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课后,请根据写作反思性量表,结合组内同学的意见与建议,用红笔修改原来的内容。
二、教学策略总结
(一)依托教材,以读导写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叶圣陶先生有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课文为例子,首先应根据不同文章体式的特点,围绕“怎么写”,进行语言训练及写法借鉴等。本节课通过回顾课文《敬业与乐业》中的论据使用,既复习巩固了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相关知识,又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课文论据使用的丰富性,初步感受论据撰写的方法,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以读导写,使语文要素落地有声,让学生从“学语文”逐步树立“用语文”的意识。
(二)归纳方法,一课一得
作文教学中,往往力求面面俱到,主题要明确、结构要把握、层次要分明、中心要突出、语言要生动,往往忽略了作文教学也需要“一课一得”。所谓“一课一得”,是指每节课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使学生有收获,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写作指导中强调方法归纳,“一课一得”,旨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不贪多求全,只取一点,重点落实,最终通过一次次练习,连点成线,让学生的习作能力螺旋上升,全面提高。
一课一得,在于教师引领。如何恰当地利用教材让学生习得学法,取决于我们教师想让学生得什么。本节课找准论据撰写这一训练点,让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一体。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归纳梳理,明确论据选择的原则、撰写论据的方法,简明扼要,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课堂重点。
一课一得,在于学生练习。本节课依托教材让学生有模型可仿,通过点评分享、比较讨论形成共识、归纳方法,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写作方法,提升写作水平。写作教学中只有做到教有法,学得法,提供学生有效的学习内容,大胆取舍,力求一课一得,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三)依标而评,教—学—评一致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课堂写作实践,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技法独立撰写片段后,需要得到评价意见。因此,依据教学内容从“选择论据”“撰写论据”两个维度生成了评价支架,依据反思性评价量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小组共评,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掌握核心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进而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从而实现评价与教学的良性循环。课后学生根据建议修改写作片段,完成二次习作的任务,再独立使用支架评价自身作品,有助于学生反思自我、发现差距,深化知识与技法的掌握,提高思维与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从华《写作评价支架的生成与使用策略》,《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4期。
[2] 潘清慧《浅谈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分析方法》,《内江科技》2014年第7期。